翅膀下的风篇1
最近读到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小孩子为什么要上学》,里面提到他小时候很怕死,所以一生病就吵闹不休。有一次因病住进了医院,当然更是怕得要死,后来他母亲就对他说:“你放心吧,要是你真的死了,我会把你再生出来的。”于是他就安心了。
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又很不放心地问他母亲说:“那你生下来的那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他母亲就说:“我会把有关你的故事每天一件一件地都告诉他,最后他不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人了吗?”
大江的意思是,其实我们每个人做人的义务之一就是要把我们所思所想所经历的尽量地告诉别人,而文学就是这样传下去的。
我读了那本书很受感动。他说的虽然是文学,可是我却觉得他母亲的爱才是更了不起的。
爱不也是这样传下去的吗?
后来大江自己有个儿子患了严重的自闭症,他的母亲就叫他把孩子送到乡下来由她抚养,可是他的妻子拒绝了,她说养育子女是她自己的责任,不应当把它推给老人家。抚养自闭症的孩子是非常辛苦的,一直到他们发现孩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分时,他们才松了口气。如今他儿子已经是个有名的音乐家了。
这是两个成功的母亲的例子。
在我们一般人的背后,也许并没有像文学家笔下那么动听的故事可说,可是有时候做母亲的不经心的爱,却能成为儿女心中永远的幸福。
以下就是我和女儿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女儿小的时候,第一次存了许多的零用钱想偷偷地给我买一件母亲节的礼物,因为每年快到母亲节的时候她们学校就有个义卖会,摆了许多的小摊位,都是捐赠品,所以孩子们才买得起。我女儿千挑万选地买了一只绿色的玻璃花瓶,她提着纸袋兴高采烈地回家,可是在路上一不小心纸袋子掉在地上,把玻璃瓶给打破了。她伤心得不得了,回到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大哭了一场。我其实比她还要心痛,到现在还记得她伤心的样子,到现在我还恨不得能在半路上替她接住那只花瓶。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无从挽回,还好我想到了一个法子,最后让她破涕为笑了。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没想到20年后有个出版社要我写本儿童书,主题是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小女儿就说她可以写,我很高兴地让她去写了,她写的就是这个破了的花瓶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当她写好给我看第一稿的时候,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因为她在结尾时说:“那是我最难忘的母亲节,因为我送妈妈的是一只打破的花瓶,妈妈给我的是最幸福的礼物。”做母亲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的,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希望他们快乐吧。当年我们用打破的花瓶做的艺术品早就在搬家时被我丢掉了,我也不知道我的女儿还对这件事记得这么深。
可惜我的母亲已经去世25年了,我很惭愧在她活着的时候没能像我女儿对我说的一样对她说:您给我们的爱就是我们最幸福的礼物。
上个月我回台北阳明山去扫墓,想起当年我女儿最喜欢的一首歌《翅膀下的风》。
我们看见鸟飞以为那是它有翅膀的缘故,它拍拍翅膀就可以飞得高、飞得远了,很少人会想到它的飞翔其实靠的是翅膀下的风在托着它、推动着它。
母亲像天使,但是老了的母亲更情愿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她的子女。
我相信这个世界就是靠着母亲像翅膀下的风一样的爱,才能使人向上提升,飞得高,飞得远。
现在我就用这首歌的歌词代表我的感恩之情,献给我的母亲、你的母亲和所有的母亲,《翅膀下的风》,我翻译如下:
在我的影子里你一定很冷,阳光都被我挡住,但你一直满足于让我发亮,你一直在我身后跟着。
所有的荣耀都给了我,而你却是我背后最坚强的支柱。
没有名字,只有笑容掩去一切的痛苦。
我能高飞像只老鹰,全因为你是我翅膀下的风,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
翅膀下的风篇2
笔
笔花开时心花放,
和谐播下一粒种,
晚霞脸上泛春光。
墨
炼到最后只为墨,
越黑越为豪中杰,
喝饱肚子是墨客。
纸
英道身世太轻薄,
且看人间对与错,
谁不向你细述说。
砚
一方顽石一个圆,
捧着石盘慢慢磨,
磨穿盘底是酒仙。
翅膀下的风篇3
说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有人说她是精神初恋,我说她是永远的相约,她不仅给予我们思考的广阔空间与强大勇气,更倡导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可以说,如果我们是在教育的蓝天飞翔,她就是我们翅膀下的风。
在懵懂中相遇
我的第一次“探航”是在2003年,那时还不知“教海探航”为何,学校通知说赶快交一篇文章,我虽然不知道干什么用,但还是赶紧去准备了。我这人没别的优点,就是对待工作特认真,对于任务,只会说两个字“好的”。机遇是什么?我觉得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机遇就是:当面对任务的时候,你说“好的”,然后努力去做。不论是来自哪个层面的工作任务,只要接受了就要把它彻彻底底地做好,要把每项任务当作机遇来把握、当成养分来吸收。我就在这样“又红又专”的思路下写出了一篇文章。文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把自己关于教材使用的一些思考整理了一下,文中所举的课堂教学的做法,都是我平时实实在在的积累。最后论文得了三等奖。
2004年适逢出国培训,就停笔了。说句实在话,其实也不是因为出国,主要是当时对“教海探航”还是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感情。
2005年“教海探航”颁奖大会在我们学校举办,盛会都办到家门口来了,所以肯定是要参加的。当时因为看到一些课堂,觉得教师上得很累,学生学得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我的听课本上记了很多这样零碎的感觉,想着教师应该找方法从这样无效、低效的教学活动中逃脱出来。后来正好有所学校请我去指导一节英语课,那位教师上的课问题也蛮多的,把我的积累点燃了,我回来后就把他课上典型的问题用实录的形式记了下来,还写上了我的点评,再把我想怎么上这堂课作为一种解决的思路写了出来,于是,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逃脱艺术》就这样成文了。这次得了二等奖,也算有了一点进步。
在憧憬中追随
就这样相遇,然后一路追随。2006年我因为当时在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试***减少无效劳动和高耗低效的劳动,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努力向教育幸福趋近。用这样的理论反观我们的课堂,我觉得有些英语课堂上教师又演又跳,过分热闹,教师关注外在形式太多,反而背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在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我就择取了一个角度,从问题出发,把教学中的小问题、听课时的感受、自己的做法等表达了出来,结果很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
人,都是需要有些梦想的。“教海探航”就是这样为有梦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舞台,她不会因为你是久经沙场的老教师而对你倍加青睐,也不会因为你初出茅庐而对你有所轻视,她只是告诉你:好文章必须是做出来的。她鼓励我们带着问题意识去做,从教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出发,坚持做自己的小课题研究,把所思、所想、所做一一记录下来,达到科研和课堂的相互催生,而且,带着科研意识的耕耘,也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种仰视课题、仰视论文的困境。说实话,我也是从仰视“课题”“论文”这样的词汇,渐渐才意识到“课题就是我自己的实践”,“论文就是做完了一件事情后的理性总结”,并且逐渐领悟到课题能够为我所用,做课题研究能够让课堂更有效。
2007年,又一次与“教海探航”相约,我结合阅读《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的体会,审视自己与有效课堂靠近的过程,形成了一篇文章,再次获得一等奖。
2008年,我写的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内容。这个思路源于我教学对象的改变。2007年9月,一直教高年级的我,接手了两个二年级班,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然,快速熟悉他们的教材对我来说一点也不难,但是,仅仅熟悉教材又怎么够呢?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它只是课程的一个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对于同样作为课程要素的学生,我对新学生的了解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的能力达到了哪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他们对于课本之外的世界有无追问的习惯?这些都是我在工作中需要重建的课程内容。
不断闪过的忧虑让我觉得措手不及,以往大大小小的培训,虽然给了我一些课程意识,却没有给我解答的能力……于是,我就在博客上留下了一年中探索的脚印。在这一年中,和90个孩子的磨合让我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触摸到了在课程这个庞大的看似坚硬的框架背后有血有肉的部分。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我一点也不意外,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篇作品,倾注了我最多的个人情感。
讲如上几篇文章得奖的过程,只是想说明一种做事的心态。当我们一如既往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且有一个大致的研究方向,当学习、实践和思考成了习惯,那么即使是一个个普通的日子,也会变得灿烂起来。反之,如果总是遥望着结果,那永远找不到脚下的路。我们倘若都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会进入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状态,成为一个幸福的研究者!我觉得这是我们为人师者应有的一种追求状态。
“教海探航”让我实践了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激励中飞翔
随着我在“教海探航”活动中多次获奖,我得到了很多前辈和专家的厚爱,多次受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和省教师培训中心的邀请赴各地上课和作讲座,其中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教海探航”颁奖大会上和特级教师(北京马荣花老师、南京沈峰老师)执教同题观摩课。
在外面,和不同的专家、老师接触后,他们的思想都对我有很多的触动,很多好的思想光靠读书是无法得到的,与智者为友,让我也褪去愚笨。有人说:经常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想不优秀也难。我和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努力让自己心向优秀。而且,出去上的课多了,接触不同的学生也多了,更加鞭策我要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去实施教学,努力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
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次次的活动,我也不会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还是会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不会有任何变革的想法。正是“教海探航”活动给了我机会,让我承担很多大型的课堂展示任务,在信任与压力下,激励我不断追求,做最好的自己——把懒惰的一面收起,在新的机遇中挑战自己的能力,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去。而这些研究反过来又让我受益于其中,不断成长。
参加“教海探航”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不但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很多值得我敬仰的人,让我觉得,仰望天空的感觉真好,有风吹来的感觉真好。
所以,我要说,感谢“教海探航”托起了我,我将借着这股涌动的清风,更努力地拍打自己的翅膀。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