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与黑颈鹤
黑颈鹤在被称为“冲冲嘎亩”,即吉祥的鸟,是全世界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黑颈鹤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濒危物种之一,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同时,黑颈鹤又是在15种鹤类中最晚被发现的。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我国的青海湖首次发现并定名。之后的百余年中,人类从科学上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十分有限。
黑颈鹤体长约120厘米,体重为4至7公斤。颈部和脚都很长,体态婀娜多姿,一双漆黑的长脚萧然肃立。头、喉及整个颈都是黑色,仅眼下、眼后有白色块斑,的眼及头顶红色,有时背部间有黑色羽毛。金黄色的眼睛后面缀着一块白斑,黑色的翅膀、尾羽和白色的体羽使黑颈鹤显得格外挺拔俊美。黑颈鹤头部有一块的红色皮肤,是额外将血“泵”(输送)到头顶形成,变得鲜亮绯红,可以作为一种警示和炫耀。
的中南部拥有世界上种群数量最多的越冬的黑颈鹤。据2007年黑颈鹤数量统计结果为6900多只,约占全世界黑颈鹤总数的62%。在冬季的白天经常可以看到集大群的鹤类在河谷地里觅食。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流域数量众多的湿地为黑颈鹤提供了觅食地及重要的夜宿地。在夜间黑颈鹤往往集结成大群在此栖息。
在黑颈鹤的集群中,经常可以观察到1―3只灰鹤,偶尔也发现体形较小的蓑羽鹤。黑颈鹤经常在收割后的农田(主要在青稞,春小麦田地的水沟边缘)地里活动觅食残留的种子。每年3月中旬至4月底,黑颈鹤陆续飞到羌塘高原的北部,在湖泊及沼泽湿地里繁殖后代。
沼泽地的水生植物和鱼类、昆虫等食物为繁殖的黑颈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当湖泊中冰雪开始消融时,群体便开始分散,未组建家庭的鹤纷纷四处漫游,寻觅佳偶。求偶时,雄鹤和雌鹤的头颈都伸向前方,发出“嘎――嘎”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地相伴行走,并且展翅偎依,似仙女飘逸,盘旋飞舞。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腿脚微曲,发出“哆,哆”的叫声,雄鸟一边应和,一边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交尾。它们的巢大多营建在四周环水的草墩上、茂密的芦苇丛中,或在人、畜不易接近的湿地,用枯萎的苔草、针蔺等筑成粗大扁平的巢,中央稍微凹陷,直径约有90厘米,高10余厘米。每个巢中通常产卵2枚,偶尔也产1枚。卵的形状略似鸭蛋。卵壳呈淡青色或暗绿,夹杂形状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30―33天以后,雏鸟就出世了,在出壳当天就能蹒跚而行,大鸟则在一旁守护料理。在繁殖季节,鹤类具有领域性,每对鹤都会保卫他们准备养育后代的那块区域。
鹤类通常会迎风奔跑以获得起飞的速度,它们进行水平的扇翅飞翔时,其最高速度不借助风力可达每小时13公里。借助上升热气流(上升的暖空气),鹤类可以盘旋着上升到想要达到的高度。然后离开这股热气流向前滑行,同时降低飞翔高度。接下来它们会寻找另一股热气再重复这个过程。扇翅飞翔是一项高能耗运动。尽管借助于热气流滑翔比水平扇翅飞翔慢,但这样能保存能量。在迁徙期间,鹤类通常花费两天的时间摄食来保证一天的飞行。每日的飞行距离变化很大,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可能只飞几英里;如果中间找不到好的中途停留点,它们可能就飞几百英里。当风势有利时,鹤也会连续几天进行额外飞行。开始,鹤类以家庭或较小群体迁徙。迁徙途中不断有小群体加入,最后壮大成几千只的鹤群。在夜晚,迁徙的鹤群会以能淹没它们脚趾的浅水区作为集结区栖息。集结区由安全的浅沼泽地和河中被淹没的沙洲组成。通常在栖息地附近只要进行短距离的飞行就会有很好的取食区。
到了秋天,黑颈鹤带着刚刚长大的幼鸟,与其它家族结成几千只大群,排成“一”字形,“V”字形或“人”字形的整齐队伍,飞越崇山峻岭,到达气候温和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越冬。它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堆龙德庆、曲水、艾马岗,曲美,白朗、江孜、拉孜、谢通门、桑日、扎囊、乃东等地,除了以外还有贵州,云南等地,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又有丰富的食物,每年来越冬的黑颈鹤很多,通常还伴随着上万只的各种雁鸭。
黑颈鹤
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中旬,第二年的3月下旬开始迁飞,时间长达6个月。越冬期间,早晨8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河滩地取暖,多数飞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寻找遗留的青稞、小麦、燕麦、土豆、荞麦以及草根等作为食物。它们在觅食时,很少用爪,而是用长嘴直接在土中寻找。经常可以看见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放牧的各种家畜与黑颈鹤一同觅食的和睦而有趣的情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鹤是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认为“湿地之神”、“雪域神鸟”。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一定要谨记保护好鹤类生存所需的资源条件,我们在这里呼吁全社会一起来关注黑颈鹤生存区域的生态保护。相信黑颈鹤这种美丽神奇的鹤类,将永远与我们生存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