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尝试是否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联通,证明三大价值理论之间的共通之处要多于他们之间的分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价值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斯拉法价值理论;新古典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中***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5-0040-06
一、引言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枢纽,也是交换理论、分配理论、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基础。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存在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理论,同时由劳动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综合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后又被庇古、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宾逊以及阿罗和德布鲁等几代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当今经济学主流价值理论,其以近乎完美的数理模型解释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和市场运行所带来的效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埃罗·斯拉法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提出的,是其在花费半生精力研究李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复兴从亚当·斯密到李嘉***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所以,斯拉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新李嘉***主义”。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的反对者而提出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和分析框架。同时,斯拉法价值理论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价值理论,虽然在斯拉法分析的后半部其也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是和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比例的,就是说,和直接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数量成比例”,但是,劳动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将劳动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抽掉,余下的部分仍能够组成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商品的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资本的分配比例。所以斯拉法价值理论在国内与国外都作为一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并列的价值理论而存在。
《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后,经济学界对这部著作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由这部著作引发了许多关于价值理论与价值转型问题的争论。后凯恩斯主义者和新李嘉***主义者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提供了价值理论的基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运用斯拉法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得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观点,同时有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可以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斯拉法价值理论,一方面对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理论介绍,另一方面则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丁堡骏(2001,2003)认为虽然斯拉法的某些概念和某些分析方法与马克思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但是并不能就此说明斯拉法的这种实物关系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关系体系是相互贯通的,更不可能按照斯拉法的思想去研究马克思、放弃多余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是相反,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斯拉法和斯蒂德曼。魏埙(2001)同样也认为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体系“与新古典主义的价格论和分配论相比,还是有其进步和科学意义的”,但是“与马克思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以及固定资本等基本理论相互比较,斯拉法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理论科学、深刻、系统和全面”,所以“某些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试***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取代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错误的”。鲁品越(2001)将价格形成机制分成三个层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最为深刻,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与本质的理论”,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中间层次,“指出了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各个产品之间的客观联系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而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价格决定机制的最表层,“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成交价格”。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分层分析,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做了分析,并统一了分析的框架。白暴力(2011)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其认为价值的范畴包括三方面内容,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而斯拉法的价值价格理论体系仅仅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计算问题;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则研究了价值与价格的本质,揭示了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研究了第二个层次——价值的实体问题,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则只是研究了价值价格理论的第四个层次市场价格理论。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比较,使得经济学界一直在相互争论的三大价值理论体系的比较问题,得到了统一的认识。
而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斯拉法价值理论与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打通,最终,我们发现三大价值理论虽有区别,但是更多的却是共通之处,而这些共通之处才是价值理论的真谛。
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从建立简单的仅能维持生存的生产方式开始的,这非常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其简单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将价值或者价格引入其中得:
280Pw+12Pi=400Pw (1)
12Pw+8Pi=20Pi (2)
其中小麦的价格为Pw,铁的价格为Pi,我们令小麦的价格Pw=1,求解上面的方程可得Pi=10,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
再引入三种商品的生产,小麦、铁再加入猪,其中生产方程如下:
240夸特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同样我们假设小麦的价格为Pn,并且令Pw=1,假设铁的价值为Pi,猪的价值为Pp,则方程为:
240+12Pi+18Pp=450 (3)
90+6Pi+12Pp=21Pi (4)
120+3Pi+30Pp=60Pp (5)
解该方程组得:Pi=10,Pp=5。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等于2只猪。
将上述生产方程扩展到K个部门,我们令A为每年所生产a商品的数量,B为每年所生产b商品的数量,C为……,依次类推。我们称Aa?熏Ba……Ka为生产A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商品a?熏b……k的数量;Ab?熏Bb……Kb为生产B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相应商品的数量;……;Ak?熏Bk……Kk为生产K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的ab……k的数量。再假设Pa?熏Pb……Pk为商品a?熏b……k的价值,则生产方程为: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AkPa+BkPb+……+KkPk=KPk
以其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当作自由变量,设其价值为1,则由K-1个未知数和K-1个方程最终可求解出各个商品的价格Pa?熏Pb……PK。其中Aa+Ab……+Ak=A,Ba+Bb+……+Bk=B,……,Ka+Kb+……+Kk=K。
三、新古典价值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的分析是运用边际的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的。就需求方面来说,新古典运用了效用和预算约束的方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可以求出:
由此可以得出:
在此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我们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种商品的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一般的说,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成正比,与货币的边际效用成反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产效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例关系,也可以解释过多的发行货币为什么可以引起通货膨胀。但是,边际效用只是从商品需求这一个方面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决定。由于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商品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从零到无穷都有可能,这就需要从供给方面对价值进行规定。
从供给方面来看,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在给定产量水平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成本约束下实现产量最大。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得到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P=MC,商品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如果PMC,则每多生产一单位商品厂商就会赚取(P-MC)的利润,所以厂商就会增加生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会有无数个厂商,每一个厂商都有其自己的边际成本,从极小到无穷都有可能。最终的价值如何决定呢?这就要由需求方面来决定。
将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有无数的消费者和无数的厂商相互的、彼此的进行竞争,最终会达到一种状态,即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价值的评价完全等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时,竞争达到均衡。这就决定了市场的产量,在这一产量下的价值就是其最终的价值。这一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消费者的偏好、货币的价值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新古典简单的价值决定过程。
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之比较
接下来,我们将对新古典的价值形成过程与斯拉法的价值体系做一个比较,从中得出有启发性的结论。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即所有生产部门收益不变。斯拉法假设各个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不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规模不发生改变,所以产量也不发生改变,最终收益也不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对从亚当·斯密到李嘉***的古典经济学的回归。边际分析方法“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上,因为如果在一个生产部门规模上或者在生产要素比例上没有改变,就不能有边际产品,也不能有边际成本。在一个体系中,如果生产在这些方面日复一日的继续不变,就不但很难找见一个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者换一种说法,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干脆在那里就找不见。”
如果我们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我们假定各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发生改变,生产规模可以发生改变,产量也将随之改变,最终收益也将发生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入边际分析的方法对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斯拉法价值体系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
由于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改变,所以我们假定不变资本不发生改变,而只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即只增加劳动的数量,这将必然会引起纯产品数量的增加。另外,在不变资本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纯产品数量是活劳动数量的函数即Q=q(V),所以, 。由此可知,商品的价值也是活劳动的函数即P=p(V)。
现在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化即 ,则根据P=p(V) ,商品的价格不发生改变仍然是P。而当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动时即时 ,产品的增加量也为零即 ,由此我们可以对 求极限,观察其如何变动:
正是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所以,
将上面两步合并: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难理解,价值不但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更加具体地说是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的变化量。上式中的分子为1,说明增加了一单位活劳动,而分母则为增加这一单位活劳动带来的纯产品的增加量。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一单位纯产品的增加量中所包含的活劳动的量。
如果我们重新假定条件,则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设活劳动是纯产品数量的函数,即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要多生产一单位纯产品需要增加多少劳动量,用公式表示为V=v?穴Q?雪,则 ,同样的推导过程可以推出:
即P=边际活劳动
这个公式更加容易解释,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就是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的纯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活劳动。通过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
(1)P=边际活劳动
(2)P=1/MPL
这基本上可以完成从斯拉法体系向新古典的过渡。我们只需要从中引入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新古典之间的联系。我们给劳动量一个计量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以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量,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则以工资来计量劳动量。其实这两种计量方法之间并不矛盾,但劳动时间仍然是一个极其抽象难以度量的指标,所以我们使用工资来对劳动量进行度量。设一单位劳动量就是一单位劳动时间,这一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为W,所以增加一单位劳动量就相应的增加一个W。这时我们就可以用W来代替上述公式中的边际劳动量。则P=1/MPL就变形为P=W/MPL,整理后得:P·MPL=W。这个公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劳动要素市场中工资决定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单位边际劳动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不是别的,正是这一单位边际劳动所表现的价值。按照这一公式,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增加所带来的价值的增加都应归劳动所占有。由公式P=边际活劳动,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活劳动的额增加便是成本的增加,增加一单位活劳动就增加一单位边际成本,即在这种条件下,边际活劳动=边际成本=W,因此,P=边际成本=边际活劳动。这一公式也可以将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供给方面机密联系起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P=MC,而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边际成本中只包含边际劳动。由此可见,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就其最根本的理论实质而言,并没有根本对立的区别,只是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一个用的是平均的分析方法,一个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一个是从生产的实物方面讨论价值,一个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讨论价值。
五、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联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
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斯拉法价值体系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包含有劳动决定价值的成分,只是他们分析的侧重不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注重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商品的总价值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斯拉法则通过一系列联立方程组可求得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还原即用劳动量来代替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将商品的价值还原为劳动,但就斯拉法看来,商品的总价值仍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他们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是可变的,他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比例增加,产出不能够按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增加,所以必须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出单个商品的价值等于他的边际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其边际劳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一个最优的比例,如果这一比例保持不变,则在这一比例下生产的商品总价值就是其投入的总劳动。
2.不能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简单地归结为效用价值理论。上文已经论述过,效用的分析只是从商品的需求方面进行的分析,是消费者对商品价值作出的主观判断,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无法作出判断,所以只能对其效用进行判断。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其愿意付出的价值。但仅仅依靠效用这一方面并不能够决定商品的价值,它还必须受到供给方面的限制,只有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即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与生产者所耗费的边际劳动相等时,价值才最终被确定下来,而这时的价值量就是边际商品上所包含的劳动量。
3.从效用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但并没有否定效用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用“使用价值”一词来代指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商品。其统一性表现在: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因而不可能成为商品;相反,一个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在内,因而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这句话通过商品的定义道出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用新古典的语言来重新解释这句话,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它的效用就是零,边际效用也为零,则从商品需求的角度来看,P=MU/λ=0/λ=0,所以消费者对这一物品的主观判断为零。无论在供给方面这一物品花费了多少成本,耗费了多少劳动,这一物品价值的供求平衡点只能是零。相反,一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内,也不可能有价值。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即增加这一物品不增加成本,则MC=0,所以P=0,所以价值的供求平衡点也只能是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仍然只是从供给角度揭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需求方面来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是不同的。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是最劣等土地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在工业中则是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最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在工业生产中,超过平均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超过了有效的社会需求。上文中提出价值在需求方面的决定公式为P=MU/λ,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价值在供给方面为P=MC,当供求平衡时MU/λ=MC。也就是说社会必要的边际劳动等于物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所以令其等于1,则MU=MC,即边际效用等于边际劳动。两边积分,从零积到均衡产量,则总效用=总劳动。所以当效用一定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可以达到这一效用的最多的劳动时间。
参考文献:
[1]E.H.亨特(著),颜鹏飞(译校).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M.C.霍华德,J.E.金.(著),顾海良,张新等(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觸199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白暴力.价值与价格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白暴力.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1).
[6]丁堡骏.按照马克思思想研究斯拉法——答斯蒂德曼[J].税务与经济,2003,(1).
[7]格尔德·哈达赫,迪特尔·卡拉斯&本·法因?穴著?雪,李宗正,李树?穴译?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郭熙保.斯拉法标准商品理论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9]胡代光.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0]鲁品越.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J].财经研究,2001,(4).
[11]吕昌会.世界著名经济学难题——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孟奎.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13,(6).
[14]孟奎,刘永***.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J].商业时代,2012,(18).
[15]米克(著),陈彪如?穴译?雪.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斯拉法?穴著?雪,巫宝三(译).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7]邰丽华.论斯拉法学说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J].理论学刊,2006,(11).
[18]王岩.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9]魏埙.当代一种独具特色的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介评[J].南开学报,2001,(6).
[20]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2]扬·斯蒂德曼(著),吴剑敏、史晋川(译).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杨玉生.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界各种观点的评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4]杨玉生,应该重视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1991,(2).
[25]杨玉生.价值·资本·增长——兼评西方国家劳动价值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6]张峻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J].南开学报,1997,(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