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摘自鲁迅作品《药》
鲁迅先生将“围观”现象描写得细致入微,如果留心观察,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街头巷尾,骗子兜售“灵丹妙药”,在几个“药托儿”的“帮衬”下,引得路人趋之若鹜;披一袭道袍,“神仙大师”引经据典,现身说法,养生之道“自成一家”,招纳弟子数千万;新片上映前夕,大肆炒作,绯闻成风,惹得众人追捧……抛开种种表象看本质,人群的从众效应无疑是主因之一。
心理学将从众效应解释为:个体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比方说,某站近期开出了一项大奖,那么,随后一段时间,这个站便会引发“热”,销售额会翻几番甚至几十番,询问究竟,很多彩民回答说:“我也来沾沾喜气。”这种“跟风”的行为,便是一种从众行为。
其实,不只是人类,在动物界也可以发现这种从众现象。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首尾相连地放在一只花盆的周围,使它们围成一圈地爬行。在“圈外”不远处,法伯撒了些毛毛虫爱吃的食物,并料想它们会聪明地发觉并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它们只是夜以继日地绕圈,直至因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其实,导致这一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先例、习惯和经验,盲目地从众。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提出,人类的“屈从本能”(如自卑感)和“群居本能”(如孤独感)是从众心理的根源之一。作为一种原始的“本能”,从众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它所带来的结果,却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在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等公共道德方面,充分发挥从众心理可以产生“从众正效应”;反之,缺乏***的分析与思考,见他人言之凿凿,便一味地盲从,则势必形成“从众负效应”。如果要举例说明,物理学家福尔顿的故事可谓典型:有一次,出于研究工作的需要,福尔顿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可是,他测出的结果却比传统理论计算所得的数字高出500倍。由于差距太大,他选择了不予公布,因为他不想成为别人眼中故作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者。但是,此后不久,一位年轻的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他在实验中测得的固体氦的热传导度,并最终获得了肯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福尔顿闻讯后追悔莫及……
福尔顿的从众求全,让他免受了非议之苦,但也使他与这项殊荣失之交臂。古往今来,但凡有成就者,都不随波逐流。过分求同,只会让我们失去创造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自己的路,才是精髓所在。【11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