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框架理论 袁厉害事件 新闻媒介
兰考火灾事件中的主人公袁厉害以收养遗弃孩童闻名,在这一起看似很普通的火灾伤亡处理认定事件的报道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各地媒体持续的跟踪调查,为整个事件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随着事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媒体的关注和质疑,新闻媒体也一直在持续跟踪和调查,例如新家园网在2013年1月9日关于兰考火灾追踪:记者15通电话得到一句“领导不在”;又比如央视质疑河南兰考有钱招待记者,无钱盖福利院。我们从这样的报道中看出整个事件背后,兰考县有关部门司法公正和公平正义方面的缺失以及对于责任的逃避和对生命的冷漠。
一、媒介框架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1、框架理论的概念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2、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引入
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生产领域的美国学者吉特林认为,“媒介框架是认知、解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事件操纵者组织言论的过程,不管这种言论是动态的还是视觉的。”加姆桑将框架分为界限与构架两类:界限意味着取舍,代表了取材的范围;架构则是人们解释外部世界的依据。伍则着眼于新闻框架的成因分析,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景之间互动的结果。
最早将媒体与意识形态有机联系起来的是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提出“意识形态/主体论”,从此,人们的思维习惯便由以往“依据观念去选择字词”改为现在“针对字词来考察观念。”“这一意识形态观,为后来的话语理论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关键线索,从而成为话语理论生成中的一座丰碑。”媒介以及媒介建构的话语,就这样与意识形态联结起来。
新闻事实的制作和表述过程,实乃框架的建构过程,“每一框架将把给定的目标和伦理置于其他目标和伦理之上”,“框架框定了一个内容内含的价值和目标。”这一“给定的目标和伦理”以及“内含的价值和目标”,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加姆森就曾指出“框架”与“霸权”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关注内在的、隐含的、自然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并且启发学者们研究媒体如何以框架的方式来定义社会事件、从而维持主导性霸权。”可见,用于定义社会事件的媒介框架是维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个手段。
二、“袁厉害事件“的媒介框架建构
在“袁厉害事件”的报道中,新闻标题,行文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出处以及引用都是给受众营造一个事实本真的环境,让读者意识到所发生和报道的新闻事实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此次事件的报道,对于新闻事实的来源都做出了明确的交代,根据持续追踪和关注,以及媒体记者的多方走访,还原了“袁厉害事件”的真相。记者采访了兰考县有关职能部门和袁厉害的街坊邻居,而且还找来袁厉害的直接亲属和袁厉害收养的已经成年的孩子作为采访对象,来作为整个事件的消息来源,这样的新闻来源本身来讲就是一种框限,媒体将受众的意识形态框限到媒体想要表明的立场上,将受众的观点立场与自己的立场保持一致。以下我们来举例分析在“袁厉害事件”中,各地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框架理论。
1月6日《京华时报》的报道,主要内容是1月5日,河南兰考县召开致7名孤儿死亡火灾事故处置通气会。这显然是在立场鲜明地彰显其意识形态,批评指责***府的不作为。《京华时报》在报道此事件时强调***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有关部门承认监管不力,媒体使用了“称赞”一词,也是表明自己的立场。
中国广播网在2013年1月22日引用中国新闻网在网络上的一篇报道的标题是《兰考收养所火灾成河南两会话题:***府应亡羊补牢》。进一步的报道说,由河南兰考县私人收养所大火引发的话题成河南“两会”人大代表和***协委员热议的话题。代表和委员称,“***府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并呼吁“别让爱心人士寒心”。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中,不论是地方纸媒还是网络媒体都无一例外将责任指向***府,希望***府和有关部门做出回应和答复,也纷纷将同情之手伸向袁厉害这位爱心妈妈。媒体的舆论导向一致也是证明在社会事件的报道中,框架理论使用的一致性是在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质疑。
人民网在2013年1月6日的报道标题是《兰考火灾:一个生命无法承受的社会之痛》。文中还写道民***部门不情愿让人看到自己在哪,这样的字眼也是框架理论中对新闻事件、新闻来源、词汇的选择与重组。
《法制日报》在2013年1月8日的报道中采用了标题《兰考火灾追问:一个人“能”***府为何“不能”?》,这就是所谓的传媒取景,不是简单地提供给我们某个场景或事件的信息,而是提供给我们媒体的观察。媒体通过将问题和事件放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从而为受众提供用以理解信息的框架不同的框架建构,呈现不同的事实景观,显示媒体自身的观察与判断。
网络媒体半壁江中文网在2013年1月6日的头版头条说袁厉害事件考验中国司法公正和公平正义,又将此事件上升到法律层面,媒体这样界定立场是一种对于法律制度的质疑和问责,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受众对于中国现阶段司法公正与否的质疑。
正是因为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和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主观认识多多少少被媒体所引导,所以在框限意识形态和主观认识上,框架理论的应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结语
一个在法律的夹缝中生存的“孤儿院”,没有合法的身份,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即使多数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袁厉害的人品,相信她不会用孩子们谋利,但却无法保证另外的一些人不会以这样的想法来揣测袁厉害。
从新闻报道来看,当地***府对袁厉害的“孤儿院”存在的问题并非没有预见,但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他们一直刻意回避这些问题,不是监管不力,也不是“有意宽于管理”,而是根本就逃避面对——直到问题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框架理论广泛运用到新闻报道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反思,当类似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媒体、公众、社会各方乃至***府,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回应社会,用什么办法弥补过错,用怎样的制度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①罗霆:《媒体管理:框架理论与案例分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②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
③王倩,《文化比较视野中的传媒价值取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④刘建明,《传统新闻价值观的自我颠覆》[J].《当代传播》,2002(5)
⑤李瑞芳,《框架与新闻文本之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7
⑥康怡,《大陆和台湾媒体新闻报道的框架建构》[D].厦门大学,2007
⑦王贵斌、陈敏直,《文化规范与新闻框架》[J].《当代传播》,2005(3)
⑧夏倩芳、张明新,《新闻框架与固定成见:1979-2005年中国大陆主流报纸新闻中的***员形象与精英形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2)
⑨托伊恩·A.梵·迪克 著,曾庆香 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⑩黄旦:《传者***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⑾潘忠***,《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J].《传播与社会学刊》,1999(1)
⑿塞伦·麦克 著,曾静平 译:《传媒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⒀托德·吉特林著,胡正荣、张锐译:《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⒁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0)
⒂李彬著:《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⒃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4)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框架理论在“袁厉害事件”报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