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到2001年8月之前,银广夏一直是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绩优样本股,从股价到业绩,均创下了令人炫目的记录。
1999年12月30日。银广夏股价从每股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2000年4月19日涨至每股35.83元。次日,银广夏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增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并创下了37.99元的新高,折合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全年上涨440%。
当时,很多股评人士找出各种因素分析银广夏上涨的原因,比如,公司不断寻找业务发展新利润点,从几年来公司对主业的不断调整中,都州以看到这种努力的轨迹:配股之后股价容易走出好行情:大资金对银广夏信心;大比例配送,等等。事实上,银广夏股价上涨与这些原因都不沾边,就算大比例配送有刺激作用,那也是庄家先介入了炒作,才需要“大比例配送”来配合。也就是说,不是因为配送而炒作,是因为炒作而配送。
银广夏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1倍的基础上,每股收益仍超过0.8元。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仅以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厦每股收益将达到2~3元。对于银广夏的业绩神话,并不是所有人都深信不疑,曾经有一位基金经理说过:“银广夏业绩虽好,但不符合常识。”
第一,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其所宣称的数撤;第二,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谬;第三,银广夏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
2001年8月,《财经》杂志的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终于揭开了银广夏的真面目。《财经》杂志称,银广夏从1999年开始的“利润神话”并不存在,其出口额据公司自称在2000年达1.8亿马克。而事实上仅为3万美元:这表明其所宣称的1999年、2000年出口分别约2.2亿元和7.2亿元人民币的说法站不住脚。
银广夏称签下60亿元合同的德国诚信公司是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是注册资金仅5万马克的小型贸易公司:据称出口创汇创利的“超临界萃取产品”,在产品和价格上均被专家证实不具有可能性。
银广夏骗局被揭穿后,媒体参与了对银广夏的调查,调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天津广夏伪造了,全部单据,包括采购原料合同、购货发票、银行汇款单、出口销售合同等100多份关键财务文件,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亿多元。
银广夏高层管理人员承认,天津广夏造假始于1995年,造假利润从1995年的200余万元开始,发展到2000年的5亿多元,创下了惊人的“业绩”。而事实真相却是:从1995年到2000年天津广夏每年亏损1500万~2000万元。
除了天津广夏造假外,银广夏分布在各地的主要控股公司几乎都在利润上做过手脚:上海广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虚假确认电视片广告收入、拍摄费用等虚增利润;武汉世贸人厦通过虚构售房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芜湖广夏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是多计资本化利息费用、少计经营费用、多提折旧等;在深圳,被银广夏称为发展战略支撑点的广夏投资公司,实际是一家“空壳”公司;在银川,银广夏用募集资金投资时大做手脚,通过收取高额利息等方式“做大”利润。
银广夏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中国大蓝筹股”,这个了虚乌有的暴利故事在证券市场信誓旦旦地讲了两年,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天衣无缝的谎言、持之以恒的谎言,而且是数以亿计资金投入做支撑的谎言,引诱无数投资者掉进这个谎言的陷阱。
事件回响
2001年9月10日,停牌一个月的银广夏复牌交易,毫无悬念,当时以跌停价开盘复牌,随后一路狂跌。经过了15个连续跌停,股价从停牌前的每股30多元跌至不到7元,近68亿元的流通市值无形蒸发,持有银广夏股票的投资者遭受重创,特别是散户,更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切肤之痛。
事后,尽管为银广夏进行“财务整容”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尽管一代豪庄“中经开”也走上了覆灭的道路,但“银广夏事件”给内地证券市场留下的恶劣影响至今无法消退。很多股民一见是中天勤审计的上市公司就会离得远远的,生怕也存在假账。它给中国股市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成为股民心中永远的痛。
从银广夏事件至今,中国内地股市从来不缺少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因为作为“经济警察”的会计师们拿的是上市公司的钱,只要上市公司有造假的需求,会计师们总会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