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原有的养老方式,因为养老资金的压力,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完全由家庭承担的养老方式已经面临挑战,而以居家养老为主流的格局必将被打破。但是几千年的家庭观念,四世同堂,老来享受天伦之乐的追求,这样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的,这除了人本身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养老机构,我们做的好不好?所以加快建设养老机构,制定合适的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关键词: 家庭养老 社会问题 传统观念 养老保障
自实行计划生育***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2002年,65岁及以上老人为9692万,占总人口比例的7.5%。已超过联合国定义的65岁及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7%的老龄社会标准.据预测,200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将会突破1个亿,达到总人口的7.53%。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老龄化的程度和速度都在上升,而这让我们必须得考虑的问题就是养老。
“百善孝为先。”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始终坚持的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孝”。而孝顺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养老,一般在中国的家庭中,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将老人送进敬老院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让老人自己在养老院里终老是一个不孝顺的表现。古往今来,居家养老几乎是每个“有家”老人的最大心愿和唯一选择。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制度,使家庭养老模式在中国绵亘几千年,家庭为老龄群体提供了包括资金供给、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在内的最深厚的养老资源,大家庭所造就的养老观念成为维系中国家庭养老制度的最强有力的精神纽带。过去中国社会中,一般家庭都是有很多人组人,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美满的表现,等到家中父母年老的时候,大家一起负担老人的养老费用,其乐融融,对于老人来说这是天伦之乐。自从计划生育的***策实施以后,这种全家一起养老的格局被打破了,特别是80之后,很多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有的也只有一个两个孩子。虽然子女人数是减少了,但是父母辈和祖父母辈人数众多,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个现象,一个家庭中的两个要负担四个人甚至八个老人,随着生活消费越来越高,家庭养老成了较为严重的负担或者说是压力。所以,单纯的家庭养老为主流的养老局面必定会被打破。
当今中国养老问题主要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研究认为,在未来50年中,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在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
其次,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第一,关于城市养老保障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养老保障是由企业或单位提供。当时,国家对企业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包盈保亏,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和发放养老金,对退休人员实行管理。养老金多少取决于工龄的长短和退休前的工资高低。养老金筹措是现收现付制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动摇了传统养老保障体制的基础。通过总结前一段改革经验,1991年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在确立了养老体系之后,随后改革重点是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扩大统筹范围和扩大覆盖面。1997年,***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1998年8月,***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全国并轨,由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养老金的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实施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范围不仅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而且各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但是,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模式一直都是处于一种比较低水平的集体保障模式。制度将农村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划归集体所有,采取共同生产和统一分配。同时,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禁止农民流动,只有当他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才能退出农业生产活动,由家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负责其基本的生活品供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得过去由集体承担的就业和收入等基本保障功能,转为由农户家庭来承担,完全由单个家庭来提供养老保障。从时间上看,农村养老体制改革最初试点与城市同步。但是,在1998年以后农村养老体制改革则陷入了停顿状态。1999年7月,***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受体制改革和***策变动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随后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2004年,农村劳动力参保数量为5378万人,比1997年减少了2164万人,下降幅度达到28.7%。农村劳动力参保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例同步下降,由1997年的15.4%下降到11.0%。
目前,农村养老主要是靠家庭提供养老支持,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比例为43.4%。在不参加工作的农村老年人口中,领取离退休金比例为8.2%、依靠家庭其它成员养***例为86.2%、其它养老渠道为5.7%。另据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领取离退休的比例为5.4%,领域社会养老金的比例为1.5%,两者合计仅有6.9%,依靠家庭养***例达到85.0%。
第三,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养老保障也好,养老方式也好,都是为了老人能够有个健康快乐的晚年。但是关系到生活质量的话,资金亦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在养老方式上,按照中国现在的养老***策,可以分为,养老金制度;家庭养老方式;低保制度;农村养老保险等多种退养、生活补贴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但这些制度目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养老金制度作为城市人口最主要的养老制度,虽然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特点,但受企业经营状况等影响,并且增幅较小较慢,甚至不增长。使老人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在近年来城市新增的贫困人口中,退休职工和下岗失业人群是最主要的增量部分。其二、家庭养老主要依赖家庭成员供养,这是农村人口最主要的养老制度,它不仅受家庭成员经济水平的影响,还要受他们的道德水准、供养意愿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可靠性。第三 低保制度虽有相对稳定的优点,但是低保水平低,覆盖面有限的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其既难以提供安定体面的晚年生活,也难以享有制度保障。其四、农村养老保险等多种退养、生活补贴制度虽然在一些试点取得了―些成绩,但是其存在的缺陷是明显的:如覆盖面低,保障水平低,农民的投保档次一般都很低,因此领到的养老金很少,养老保险的作用受到质疑;再如制度不稳定,没有适当的投资出路,一些地区已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贬值的现象。
上文阐述过,家庭养老的单元格局必将会被打破,但从老年人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原因上看,居家养老不可能短期内消失,还要存在相当长的时期。在设定的可作多项选择的选项中,回答由于需要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才住一起的人数居第一位,占总数的52.2%;“帮助子女料理家务”居第二位,占36.2%;“得到子女照顾”居第三位,占33.%;“得到精神慰藉”居第四位,占25.4%;“不与子女同住不放心”居第五位,占15.3%。也有极少数(3.7%)老人是由于担心“不住一起别人笑话”,才勉强与子女“同吃同住”的。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上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物质的和情感的需要也将与其同步发展,存在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居家养老短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也可以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改善,让老人的居家生活变得方便,也减轻子女的压力。比如说,社区的建设,完善社区的医疗保健,让老人在身体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得到看护和照顾。为老年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在社区附近建一些小公园,方面老人的锻炼和散步等方面的需求,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可以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
老人的健康生活,除了物质环境条件的建设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老有所用,很多老人到了老年,面对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急速转变,很容易觉得自己已经没用任何作用,为社会做不了任何价值,从而开始对自我价值怀疑。现在的老年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老人们辛辛苦苦忙了一辈子,在他们的职位上奋斗了一生,很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许从来都无暇顾及,老年大学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家可以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学习,比如书画、音乐等,既为老年生活添上了一点色彩,也正是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并且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途径,让他们举办一些活动,。
老龄化的今天,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用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家庭养老这个千年不变的传统受到了挑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建设好养老机构,完善养老保障制度,让现在的老人以及以后的我们能够有个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0-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姚远著.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版.
[3]周锦绣.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J].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问题之养老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