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钱币的国家之一。古往今来,无论是上层社会的达官显贵,还是下层社会的平民百姓,在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中,都有钱币的活动天地。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劳动产品有了大量剩余,并且种类逐渐增多,一物换一物的简单交换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人们能普遍接受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当时,贝来自于边远的沿海地区,起先通常被作为装饰品,有较高的价值,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贝逐渐进入流通领域,并根据自身优点成为一般等价物,担负起了货币的职能。考古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了使用,到了商周时代使用更为普遍了。
贝币一般是由天然贝打磨穿孔而成,另外还发现了其他质地的仿制品,如金贝、银贝、铜贝、铅贝、玉贝、石贝、骨贝等。石贝、骨贝作为货币流通使用,铜贝、铅贝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金贝、银贝、玉贝主要用于赏赐馈赠。东周以后,贝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但在云南一些少数地区,直到明代仍一直使用着贝币。
鬼脸钱形仿贝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铸币。钱文阴刻,有穿孔,根据它的外貌特点,被人称为鬼脸钱。又叫蚁鼻钱。存世较少的品种有萄、行、金、釿、君等字的鬼脸钱。另有合背的,存量更少。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日益频繁,而且开始跨地方、跨国界,这种社会形态对货币本身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原始的实物货币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步伐,逐渐被实用的金属货币所代替。尽管在这一时期金属货币大量铸形,但其形式因时因地多种多样,有空首布、刀币、圜钱以及金版等。
洛阳一带原是殷商人居住的地方,空首布的出土多集中在这里。有一种耸肩尖足空首布多出土于山西侯马,可能是晋国的铸币。1974年8月,河南扶沟古城出土了18件银质布币,分实首和空首两种,应为春秋晚期楚国货币,也是我国最早银质货币。
空首布的钱文是先用刀刻在泥范上,随范而异,钱成范毁。因此,空首布没有版别之分。空首布的钱文种类很多,有的是天干、地支或数字,有的则是铸地或其它标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种铸工复杂,携带不便的空首布已跟不上时代要求,而布币上的空首也完全失去意义,所以逐渐被平首的釿布所代替。釿布起源于一种耕地农‘鉏’,因币文上常有釿字而得名,主要流通于战国早期魏国地区。釿布的币文上不仅有纪地,而且开始出现纪值,另外‘釿’已被演化成货币单位。有一种长足釿布钱文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是当时楚国铸行的进步。有的釿布,布文上无釿字,形制也特殊,首部两边呈尖角状,被称为异形布,也分大小两种,但具体铸地不明。与空首布相比,釿布的铸地较多,形制各异,这是由于当时货币的使用已与社会经济生活不可分割,单靠少量的地区铸造已不能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釿布在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为了生存,都在想方设法发展和保护自己的国力,纷纷铸造本国货币,从而促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民间自由贸易日趋频繁,货币开始向中小型演变,出现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等多种类型。至此,货币的种类、铸地、铸量逐渐增多,钱体逐渐轻小。另外,这种小型货币的出现,说明金属货币已不再依靠本身的价值去购买等价商品,而主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了。
首先耸肩尖足空首布逐渐演化成一种平首的大尖足布,存世较少。后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开始大量铸行小尖足布。在早期小尖足布的货币上有半字或釿字,以后就逐渐消失了。另有一种首足均呈圆形小尖足布,存世稀少。钱文多纪地或纪值。尖足布多出土于山西,应是赵、韩等国的铸币。另在河北易县燕下都曾出土过尖足布钱范,说明燕国也铸造过尖足布。
方足布种类、数量最多,可见在当时的货币流通中曾占主导地位。方足布钱文多纪地名,也分大小二种,同尖足布一样,其币值均与一釿半釿相近。方足布的出土多集中在山西阳高、原平一带。有一种束腰状的小方足布如坪阴、右明新冶等出土于河北易县一带,说明方足布曾在赵国及燕国地区大量铸行。
圆足布的币身无棱角,携带起来较方足布、尖足布方便,曾在赵国一度流通使用,存世极少。其币文仅见蔺、离石两种。
三孔布是在圆足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在手足各有一圆孔而得名。三孔布的数量更少,但形制统一,面文纪地,背文纪值。从出土及钱文上分析,应是赵国或是中山国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除使用布币外,燕、赵、齐和匈奴地区都大量使用刀币。刀币一般认为起源于古代捕鱼之器。有的刀币上画有鱼形,可以作为刀币起源的实物例证。最先得以铸造的刀币应是燕国的尖首刀,因其首部尖锐而得名,在山东招远一带出土过,是当时燕、齐两国贸易往来的最佳证据。另外,在辽东地区出土过一种首部更为尖锐的针首刀,留存更少,一般认为是匈奴族使用的货币。
名刀是现存最多的一种刀币,为燕国铸造。因刀币面文均为一名字而得名,其背文则极为复杂。从形制上可分早期和晚期两种。多出土于河北易县,另在蓉城东关、大河一带也曾大量出土。在齐国地区发现了一种刀币,面文为名字,背文有齐、齐化、莒冶法化等,被习惯称为齐明刀。当时,燕将乐毅曾攻打齐国,占据莒城,并自行铸币,其中部分齐明刀,可能就是那时的产物,存世极罕。
赵刀是赵国铸造使用币,与其他刀币相比,刀身直,刀首圆,钱体轻薄,多出土于河北、山西、内蒙一带。有一种赵刀,刀身微曲,币文面背均与常品不同,可能属于一种早期赵刀,前谱未见。赵刀中除甘丹、白人稍多外,其余均少见。
齐刀是最为精美的一种刀币,曾在齐国大量铸行,厚重精美,文字生动,充分体现了古代齐国工匠高超的铸造及书法水平。出土均集中在山东境内,除齐化法较多,余均罕见。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圆形货币,钱体圆形,内有圆孔或方孔,它起源于古代的纺轮或玉璧。由于这种钱制造简单,携带方便,较刀、布币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最终取而代之。我们通常叫这种钱为圜钱。
圆孔的有共、垣、东周、西周、离石、共屯赤金,重一两十四株等,除垣字币易见外,余均罕见。这种钱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存世还有文信、长线钱。文信是秦文信侯吕布韦丞相在河南城封地所铸。长安是秦始皇之弟长安君铸造。存世极罕。
方孔的有燕国的一化、明化、明四,齐国的賹化、賹四化、賹六化钱,秦国的半两、两甾钱。其中明四、賹化,两甾以及大型半两存世均罕。
战国时期的楚国除使用铜贝、方足布外,还使用金版。这种历史上最古老的金币成色能达到96%以上。打印的文字排列整齐、字口清晰、深度均匀。
总而言之,中国古钱币源远流长,承前启后,不仅品种繁多而且版别复杂,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货币文化,在世界钱币史上独树一帜,占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