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英美文学论文篇1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综合素质文学欣赏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大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包括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质,而文学课在培养、提高以上素质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在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1.英美文学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雕琢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语言的最好材料。学生在阅读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能够巩固他们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英美文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英美文学名著这些艺术珍品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艺术技巧,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孕育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培养提高着我们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经验,形成一种审美个性,构筑起学生诗意心灵世界。所以,英美文学教学不是讲解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也不是对艺术特点作静态分析,而是把这些静态的材料放进文学的美的语境中引发出动态的、有生命的力量。让学生在哈姆雷特、麦克白的优美独白中体会生存和死亡,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罗狄克和施曼娜对爱情与责任的选择中,探讨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这样,英美文学教学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

3.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综合运用的典范,更是一种文化的集中体现。英美文学作品无疑反映了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们完全迥异于中国文化。通过英美文学教学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可以开阔胸襟,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例如,威廉•福克纳的系列小说,描写了南方盛衰的历史及新旧文明的冲突,被称为美国内战后南方礼仪、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与价值观诸方面的百科全书。

二、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作用

在专科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学习也就会充满乐趣,效果也会明显。现在专科英语专业的教材多为实用性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多,触动心灵的少,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文学作品不仅有大量活生生的语言现象,更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悬念。即便在文学欣赏初期,学生在追寻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英文水平,了解了英美文化。在提升学生英文水平方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学生可以通过作家的文学作品了解他们经常采用了一系列的写作手段,如用典故、双关、倒装,等等修辞手法。在语篇层面上,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从总体上把握文本,避免了语言层面的局限,渐入欣赏佳境,为最后的审美层面作好铺垫与过渡。在审美层面上,读者会在语言和语篇的基础之上,对欣赏进一步深化,在总体上和宏观上对文学文本有所感悟。

三、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择教材

有效的教授英美文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如果一篇文章在语言和文学层次上都非常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它对我们并没有多少益处。”相对于本科英语专业而言,专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课时较少。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偏重于近现代的英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所推崇的科学、民主和创新精神对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2.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然而,文学欣赏不单纯等于语言的学习,它远远超出了学习语言的范畴。如果我们单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的文学选段阅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其语言,而不是作品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实际上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误读了文学。针对专科英语专业的特点,英美文学的教学方式更要注意灵活多样。首先,老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不应只注重作者和作品内容的介绍,而应该更多地帮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要鼓励学生通过解读文字的过程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思考的场所,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思考的能力。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可能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各不相同,老师应时刻牢记“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要容忍并鼓励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积极地讨论,学会***地、创造性地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建立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专科课时的限制,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以实用性英语课程设置为中心,英美文学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小,这势必对课堂上进行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造成很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的教学引入到英语专业教学的各类相关课程。

3.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写阅读心得的好习惯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读者通过阅读,受其熏陶。写阅读心得和读书笔记,有助于读者及时总结自己的思考,积累第一手资料,为将来的写作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学方式还可以以学术讲坛式的方式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英美文学教学当然实以知识传授为主,但授予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也相当重要。不同的方法适用解读不同的作家和作品。而不是从一而终地用一种固定不变似乎统领一切的分析方法来讲授性质不同的流派和作品。在生动运用批评视角里展示每部作品的特色,要告诉学生解释可以是不同的,这是读者的理解,作品的本义和读者的理解有时并不等同,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英美文学教学是拓展学生素质,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造,那么文学教育必将在大专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andraMckay.LiteratureintheESLClassroom[A].Christo2pherBrumfit&RonaldCarter(Ed).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C].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0,119-193.

[2]HGWiddowson.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112.

英美文学论文篇2

英美文学是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作家的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的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这门课一直是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与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各个领域与世界接轨带来的压力,正在高校的学子们为了在即将开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宽,胆略变得更大,英语是他们必然要攻克的堡垒,然而他们所瞄准的英语已不像以前的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原著上了。他们的时间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就业,他们要学法律英语、商务英语、经贸英语;为了考研,他们可选的方向有语言学、翻译学、英美文化以及英语教育等等。虽然他们的专业仍然是“英语语言文学”,他们的学位仍然冠为“文学学士”,但在实际中花在文学阅读上的时间已经大打折扣,他们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上,使本来已经很少的文学学习空间被挤占到更为可怜的地步。除了文学的特殊爱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学研究生的学生外,能完成外语专业规定的阅读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学教学自身的因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和教育对象的要求所致。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关注英语本科生文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别,但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问题一: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当前从事英语文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就是让文学课服务于语言教学。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题为“文学教学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指出,文学课有面临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危险。文学有可能成为一件“饰物”。殷教授的担心不是空谷来风,相当数量的老师撰文主张利用文学课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像《英美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的关系研究报告》,《英语文学教学与语言能力培养》,《文学教学课对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等。

对于英语文学课的本质目的,孙琳等在《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中总结如下:“可以丰富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郭英剑总结了四个层次:“学其语言”、“学其文学”、“学其文化”和最高层次的“学习人类之文明”。这些观点都表明,通过文学课学习语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文学作品是表层文本与深层文本之间的并存与互动,文学语言与其它语言的区别不是“正式”与“非正式”,也不是“优雅”与“通俗”。读文学作品不能只关注其中的语言,而是要读出表层文本中的语言与深层文本中主题的关联。这种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索绪尔的所指与能指的对应关系,而是文本在一个动态的“能指链”上滑动的过程。在索绪尔那里,能指与所指是一张纸的两面,是静态的共存关系。而文学语言,可以作为一般语言来读,即是表层文本。在这一层面上,语言才呼应索绪尔及其它结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体,也只有在这一层面上才具有语言的正式或非正式特征,有雅俗之分,有文体之分。由于表层文本的掩护,我们不容易看到深层文本意义,因为“表层结构隐含或遮蔽了深层的、更难到达的、因而也就更难得到社会认可的意义层面”。

问题二:读而不批的现象。文学教学的目的第一步是让学生阅读原作,第二步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阅读反应。但如果将文学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素材,文学课就会在“阅读欣赏”的招牌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进行文学阅读而没有相应的批评活动。而批评行为恰恰是人类更高一级的智力行为,首先表现为记录我们阅读作品时的直接反应,但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对英语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14%的人表示如果重回大学学习将选择文学课;46%的人认为文学课应当成为选修课”,其中又仅有“6%的人认为毕业论文应侧重文学内容”。这些数据显示出文学教学只会与6%的学生的阅读反应有联系。

三、改进英美文学教学的对策

基于以上谈到的英美文学课的种种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teacher-centered”教学法也毫无例外地主宰了英美文学课堂。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他作为知识的源泉,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源源不断地灌入到学生头脑中去。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文学课来说,它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文学知识的吸收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记录,读者的理解只有靠交流——把个人的人生投入进去与作者进行交流时才能实现。因此,文学课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参与热情,而不是处处用透彻的讲解去代替学生的思考。

文学是一种资源、财富和修养。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以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英语的工具性变得愈来愈迫切的今天,更要提防不能让英语的职业技能取代英语的人文思想教育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发文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文学阅读的初级阶段,采用多媒体文学课件,用丰富生动的音、画、影、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到了提高阶段,采用Internet开展自主化学习,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开放广阔的文学世界中去。通过教学观念的更新,教材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

术的结合的改进,英美文学课一定会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黄源深.思辨缺席[J].1998,(7).

[3]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4]杨自伍.英国文化选本[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Caldwell,LarryW.AResponseLotheResponsesofTapelineandWeichseltoElhnohermeneulics[J].JournalofAsianMission,2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和矛盾愈加突出起来,本文着重分析了该课程的现状和定位,探讨了教材和教学的改革。并指出:文学教学的改革首先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教材的框架,引入与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课时效益,把灌入式、传记式或评论式改为启发式和自主式教学。

英美文学论文篇3

1)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是基于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审美活动。文本理解是鉴赏的前提,鉴赏是理解的必然要求。学习英美文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主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敦促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见,在此基础上摄取录制。二是要勤于思考,充分想象。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经历想象创造的过程。最后一点是学生要对作品产生真实感悟。读者只有和作者心息相通,才能唤起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将读书升华为灵魂之间的交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2)审美能力。文学作品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功能。在英美文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本为中心。无论文本难易与否,都要要求学生坚持读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两个基本点”即在“一个中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形式上基本的艺术美以及内容上的基本的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生活美等。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皆为英美名家的杰作,教师应教会学生去发现、模仿文本中的音韵美、修辞美、文体美以及文本意外的思想美、生活美等。总之,“美”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文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美文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对于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能力,更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英美文学课程担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

3)研究能力。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可谓相依为命。文学作品一旦问世,文学研究便随即产生。因此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师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其从事一般文学研究的能力。郑秀恋、吴俊等人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英美文学的人数最多,分别占30%、39.75%。这表明,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大类,英美文学研究因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和研究切入点而备受学生青睐。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研究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研究能力时,首先,告诉学生要注意点面结合。也就是说,做学问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系统地掌握文学史,又要深入研究一两名作家,发展自己的专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其批判精神。学术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学生不必完全接受教师或者其他学者的见解,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质疑,但不同的看法必须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第三,注意学***典作家和批评家对英美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述。这是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极好途径。此外,还要“勤练”,指要求学生必须经常写作小论文,持之以恒,以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写作论文水平。

二、注重文史结合,中西结合,内外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即“四个结合”。

1)文史结合。由“文史不分家”可见文学与历史关系紧密。按当今的学科分类,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体。英美文学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宗教色彩。因此,把英美文学作品欣赏与英美文学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在美国,文学专业的学生进校不久就得修各历时一年的英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这两门课不仅有框架,而且有纵向线索。它们帮助学生通晓两国文学的起源、发展、交际和互动,同时也为他们选修以后按时段、区域、文类和流派开设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开设《英美文学史》,教师也应注重文史结合,相互穿插渗透,这是实现《大纲》规定的目标的必由之路。

2)中西结合。《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在与外国相互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同时,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挑战就是: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笔者曾就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问题做过一项试验。结果显示,多年的英语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堪忧的现象。

3)内外结合。根据《大纲》规定,英美文学在高年级开设。但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大四学年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实习。这种安排导致专业知识课程的课时被人为压缩。因此,英美文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对于需要在课堂上处理的材料,教师要敦促学生自觉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补充理解文本所需的语境和作者的共有知识。课外阅读方面,要求每人每学期都要在老师指导下读一本英国小说,阅读过程中要摘记小说的要点,读后要撰写英文评论。对那些意义重大,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处理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要通过撰写英文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品评价等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其课外进行广泛阅读。

4)详略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取舍可依照厚今薄古和精中取精两个原则进行。厚今薄古。之所以要采取厚今薄古,一则因为“今”的东西离现实生活更近,书中所述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二则因为“今”的均采用现代标准英语写成,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和模仿。再则学生们对古典文学越来越意兴阑珊,研读文本的能力每况愈下。教师为迎合这种趋势,也常常“薄古厚今”了。精中取精。客观地讲,凡选入文学教材的皆为精品,要再次遴选很难割舍。但是课时所限,必须精中取精,做到有主有次,有线有面有点。“主”即主要内容,“次”即次要内容。“线”是串连整个教学内容的线索,即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面”是各个时期文学发展一般情况,包括文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点”指的是重点分析的作家作品。必须抓“主”带“次”,以“线”为纲,抓“点”带“面”。

三、结语

文学艺术关乎人生的终极意义,给人生以目标和方向,丰富着人生、美化着人生,是人生在最本能的层面变得比较容易忍受,而在比较高级的阶段使人生变成一种精神和心里的满足,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因此,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现完满丰富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无用之用”价值。因此,每一个英美文学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本文所述的“一二三四”问题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序链。其中,“一”是目的,“二三”是目标,“四”是方法和手段。这“四个结合”既是切实可行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二三”目标的实现,“二三”又有利于“一”目的的实现。如能把这个问题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既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英美文学论文篇4

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淡化其艺术性及故事性的重要性,而是更侧重于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社会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标榜了其文学价值。比如《飞蛾:象征的创造性力量——论佛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中飞蛾的象征意义》和《大众的反叛》两本书,虽然一个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现论进行补充,一个是对西方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但都是通过对一件小事或一段时期的分析,来对社会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建议,故而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褒扬,在社会舆论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就连各种奖项也对其抛出了橄榄枝。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1.研究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原因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2.英美文学现代化的启示

自John教授因***书馆管理使用繁琐,而提出了以网络远距科技来解决始,文字的计算机化就开始深远的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让***书馆走进网络,不但使***书馆的存储空间无限扩增,也解决了它的取放问题。由此衍生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取放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形式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可以说,以网络分析类化为主的科学思想主导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表明作者更多的注意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是将计算机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全面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些发展和对科技的敏感反映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文字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再变成数字化的文字,这才是应有的变革。我国学者一则对计算机网络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一点的反映不够敏感,二则对运用方法也处于摸索之中,故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方面要培养懂技术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学习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网络加强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与科学相联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个思想深植脑中,才能令我国的文学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达,而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进行文学研究则是对这种表达的检测、管理和促进,同时文学的国际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英美文学论文篇5

文学与科技的的对立肇基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威胁的恐惧,而非对科学本质的怀疑。然而当二十世纪末期,另一波的科技文明(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入侵人文社群,文学工作者是否还仍如其十八、十九世纪的前辈一样,抱持不信任的态度?或是在此科技文明的压力下,寻找一个共生的环境,实为当今研究文学与科技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试***从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去发掘自己的研究与论述空间,也阐明这些论述与研究有何前景与局限。

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在此提出几项重大的改变与重整,希望与读者来讨论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局限。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跨地域性的文学研究主题(如性别、阶级、主题认同、realityvs.virtuality等)受到重视、(五)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

一、前言:

文学与科学间的纠葛关系,建立在西方传统的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上。从十八世纪以来,以分析(analysis)及类化(generalization)为主导的所谓科学思想,成就了近代的科学文明;但也造成了人文学者对科学文明(或是理性思考)的疑虑。十八、十九世纪的浪漫思潮正是反映了这种反理性及反智论(anti-intellectualism)的一种感性诉求。

英国十八世纪在启蒙运动的笼罩下,理性的思考与分析逻辑的介入,再加上经验论的盛行,建立秩序与规范成为知识分子的迷恋(obsessions)。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反应主流文化的理性思维,试***建立人类社会生存的有机体制,一方面却也自觉地感受到逻辑论辩与理性分析的威胁。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JonathanSwift《格利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作者借着格利佛的观察,讽刺Laputa中科学院所从事的科学实验与哲学论辩,比如说在语言学院中,所从事的乃是将言谈简化成为单音节的字眼,省略所有动词与分词,因为在现实中的所有可认知的事物都是名词。Swift更以理性的思考来描述具有人类理性的马国Houyhuhnms,在此马国中,人马互位。Yahoo此一未文明化的人类,受制于理性温和的马,在在显示理性思考的吊诡。而在另一篇〈一个小小的建议〉中,更以分析的手法,讨论应将剩余的小孩制成罐头外销,以解决爱尔兰的贫穷问题,深具“想象力“。Swift这种反理性思考的论点,虽然简化了(甚至误解了)理性与科学思维的辩证逻辑,但是也具体地反应文人对理性思考的不信任。MaryShelley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大概是浪漫时期对人文与科技对立论述最清楚的教材,也建立了日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发展怀疑与不信任的理论佳构。早期感情与理智、想象力与分析力、文学与科学的对立祇是意识形态,或许是基于对科学的误解,或许是文学工作者的保守心态。但是当Dr.Frankenstein将科学的产品(科技的成果)化为人类的梦厌(TheMonster),人文学者找到了攻击的对象。人文与科技的对立已不可避免,也为人文学者找到了反科技决定论的依据。

文学与科技的的对立肇基于文学工作者对科技威胁的恐惧,而非对科学本质的怀疑。然而当二十世纪末期,另一波的科技文明(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代表)入侵人文社群,文学工作者是否还仍如其十八、十九世纪的前辈一样,抱持不信任的态度?或是在此科技文明的压力下,寻找一个共生的环境,实为当今研究文学与科技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本文试***从共生的结构中,寻找文学研究如何在科技文明中,尤其是网络世界里,去发掘自己的研究与论述空间,也阐明这些论述与研究有何前景与局限。限于本人之研究专长及时间,在此仅以英美文学研究为限,着重在文学与计算机科技间的挂勾与纠葛。

二、文学研究与计算机科技的萌芽期:

计算机科技进入英美文学研究大约开始于六零年代。1966年结合人文与计算机信息的期刊ComputersandtheHumanities创刊,开启了文学研究者以计算机(尤其是mainframe)来处理文学文本的学术研究。(〈文学与计算机研究的方向〉,页136)。早期的文学与计算机研究偏重文学计算,也就是使用计算软件或是索引工具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性与作者文风,两本人文与计算机方面的期刊ComputersandtheHumanities及LiteraryandLinguisticComputing可代表整个研究的方向与成就。(Potter401-29)。一方面,英美文学研究者以计算机为工具,从事文学计算工作,然而另一方面,不少文学工作者透过其文本或研究来探讨这两者间的对立或共生关系。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科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研究。笔者在一篇〈文学与科技的交锋:从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谈起〉的文章中,提及科幻小说的主题与内涵,可以看出科技优越性与人性的关怀一直是人文与科技对立所关心的主题。笔者罗列了八项科幻小说的主题:1、人文世界的理性与合理化的解释(魔鬼总动员);2、未知世界的探索──地心探险记、星际巡航记、外星人的传说);3、乌托邦的记忆与建立(反乌托邦的省思──美丽新世界);4、文明与科技的怀疑(科学怪人、机器人的神话、网络上身);5、人文的关怀(生态与科技──侏罗纪公园);6、视学与想象力的开拓(时间机器、星际大战、回到未来);7、超人神话──机器战警、生化人、超人;8、后现代社会的省思──网络的虚拟世界。(页5)。从此窗体可以看出,人文对科技的关系正从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怀疑,转化成想象力的开拓与科技世界的人文省思。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权威式的扩展,逼迫文学工作者不再仅仅认同网络科技威胁论(如网络上身),更进一部探讨人工智能的运作与网络上的文学断裂现象(fragmentation)。这一波的文学与科技的交锋,将从文学工作者的的私人空间移到科技学者的网络空间。作家或研究者,开始在计算机上寻找创作的可能性,想象网络出版、多媒体创作、人文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思索网络的群体与个体疏离等问题,这将开启另一个纪元的英美文学研究。倒底这一波的因特网对英美文学研究有何影响,其对文学研究是否产生质的变化或是理论架构的重整,将是关心文学研究者不可忽略的议题。

三、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发展:

J.HillisMiller在一篇讨论文学研究在网络时代的文章中(“LiteraryStudyamongtheRuins”)引用Derrida的话说:”...anentireepochofso-calledliterature,ifnotallofit,cannotsurviveacertaintechnologicalregimeoftelecommunications(inthisrespectthepoliticalregimeissecondary).Neithercanphilosophy,orpsychoanalysis.Orloveletters...(58)。Derrida对文学的悲观来自于对数位文化的不信任。他认为数字文化(digitalculture)似乎摧毁了传统文字印刷力量、文本与人的互动(或感动)关系、以及手写文字的文化意涵。比较了一般手写书信及电子邮件,就可以看出Derrida的焦虑。

Derrida的这种焦虑其实呈现了网络发展带给人文研究的一种质与量的改变,也反映了自十八世纪以来人文与科技的对立与紧张关系。诚然数字文化及因特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与阅读习惯,然而它所带来的新鲜经验也重新开启了文学研究的另一层关系。在此提出几项重大的改变与重整,希望与读者来讨论文学研究的前景与局限。笔者认为,现今因特网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影响可以分成几个面向:(一)因特网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资源或是***书馆的替代品、(二)文本的观念受到挑战、(三)传统的文学研究走入文化研究的范畴、(四)跨地域性的文学研究主题(如性别、阶级、主题认同、realityvs.virtuality等)受到重视、(五)文学理论与社会科学的整合。以下仅对这些议题提出其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及检讨。

(一)因特网与***书馆

文字的数字化解决了***书馆的馆藏空间问题,而网络的建构似乎解决了***书馆的数据取得问题。从1962年以来DarmouthCollege的教授JohnKemeny提出***书馆的使用不易,提出以远距科技来解决这些问题;在1982年UniversityofReading的***书馆员JamesThompson也提出了相同的概念;1978年,在他的一本书TowardPaperlessInformationSystems中,F.W.Lancaster勾画出电子***书馆的模型。而后二十年的网络发展,更让***书馆走入历史,走入网络。现今网络服务已是***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而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数据取得方式也跟着改变。透过远程的期刊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学者可以轻易取得所修数据不必远赴***书馆查书借书或是影印期刊。姑且不论***书馆是否经营更加有效率,这种取得信息的方法,势必改变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习惯。此方面的主要的影响有二:一是电子数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二是超文本的阅读可否取代文本阅读。

在一篇讨论***书馆与internet的关系文章中,DavidS.Miall引用Jean-PierreDupuy的论点,指出信息的普遍性往往造成一种heteronomousbehaviours(无自决行为),也就是依赖外在权威,缺乏个人自主的改变或成长。这句话隐含,太多的网络信息的一种iatrogenicdisease(1406)。这可从现今很多学生以剪贴网络数据当成学期报告,毫无个人见解,看出弊端。Miall又指出,纵使现今的虚拟***书馆数据丰富,但是其检索方法以keywords为主(包含全文检索),而非以观念来检索,对人文研究来说,非常不合适。姑且不论网络上的数据正确性有待商榷,纵使网络数据也非所有文学研究者参考的数据主体,据其统计,文学研究的数据仅有36%被数字化置于网络上,大部分的数据仍是纸(1408)。但是现今学者及学生太依赖网络及数字***书馆,仅以网络上找得到的数据当成其研究的主体。此外网络资源的组织及结构仍不如传统***书馆,因此其数据甚为不稳定与不确定。Miall也指出,于小屏幕上阅读文字,也让阅读吸收及流畅度变得极度困难,此部份我们将在阅读超文本部份讨论。

网络上的数据,除了一般***书馆的专业制作外,其实它所呈现的是一种riskofspuriousinterdisciplinarity(1412),Miall说:

TheavailabilityofacademicdiscourseatalllevelsontheInternetbringstheriskofflatteningthestructuresofknowledge,makingthemlargelyinvisibletotheWeb-surfingstudentsorincautiousscholar.Inductionintoadisciplineisamatternotonlyofacquiringinformationbutofassimilatingasetoftheoreticalframeworks,assumptions,andpracticesthatcantakeseveralyearstomaster.(1412)

将网络当成文学研究的***书馆,其风险甚高,往往丧失了研究的自主性与言究资料的完整性,最严重的是其所造成的提供了廉价与虚假的知识结构。

(二)颠覆文本

虚拟***书馆所呈现的数字信息往往是一种超文本,GeorgeLandow等学者所提倡的超文本阅读,可说颠覆了传统的文本结构。以超文本来创作或是阅读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后文学现象。

传统的文本以纸本印制为主,讲求的是书中的文字张力;而超文本,除了加入不同的呈现媒体外(如***像、声音等),更是以所谓的超级链接(hypterlinks)当成其阅读途径,超文本阅读认为其阅读行为突破传统的线性阅读,采取跳跃或是断裂的阅读模式,可以创造更多的阅读空间。当超文本进入文学研究的范畴,文本的概念被打散了。任何媒体所呈现的讯息都可以成为文本,也呼应了自RolandBarthes以来的结构主义(及后结构)学者对文本的颠覆与诠释。网络的文本颠覆确实丰富了文本研究的空间,也让英美文学研究者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如研究文学与电影改编、文学与电玩、文学与***像、文学与多媒体的互动等。从作品(work),到文本(text),而后进入所谓的discourse,也正点出英美文学研究的重心移转。

然而超文本阅读或是创作,真的是打破线性阅读或是开启阅读与研究的新天地吗?Miall指出,超文本研究(或是其它非文字的文本研究),往往重视媒体本身的研究,降低了研究的议题多元面貌。而超文本的阅读,虽号称创作不同、提供多元,其实却是制作同构型及连续性。(1412)。因为其超级链接乃是经过设计,其多元化是作者的单一化,指导读者按照其所定的“线性”来阅读,反而不如传统的纸本阅读,由读者来主导,更加具主导性。此外计算机屏幕阅读,限制了阅读长度及流畅度,伤害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此外,文本的无限延伸,反而减低了文本本身的主体性,到底文学研究的文本在哪里?文本是否应具普遍的文学价值或美学观,都造受了严格的挑战。

(三)文化研究

网络对文学研究另一个最大的冲击是解构了文学研究,将文学研究带入了文化研究。当Miller呼应Derrida的看法认为在网络时代,文学(或文学研究)势必没落,但是他不像Derrida那么悲观,他认为文化研究代之而起,将会文学研究开启另一个论述的战场。透过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反省,Miller认为文化研究将文学研究边缘化,或是替代了文学研究。例如,对美国大众文学的文化研究,让我们置身全球化及网络化的场景中,不至于缺席或是格格不入(64)。他又指出单纯的英美文学研究会越来越边缘化,在整个英文文学研究范围中,其它地区的全球化视野会更加宽广,纽西兰、澳洲、非洲、印度东亚等以英文创作的文本会受到重视,放在文化研究的范围里,这些Englishstudies更具全球化意义,他说:”ThefutureofliterarystudyintheglobaluniversityliesinareconfiguredComparativeLiterature.Thismeansabroadeningtoincludetheliteratureofnon-Europeancountries,featuresofculturalstudies,formsofrhetoricalstudyandinteractionswithotherartforms.”(64).

1997年的一月号PMLA以文学教学为主题全面探讨文学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取向。BiddyMartin在该专号的介绍文章”TeachingLiterature,ChangingCultures,“中,首先忧心过去二十五年来文化研究入侵美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机制,是否威胁文学教学的纯粹性与主体性。Martin在以下的历史回顾中,指出文化研究与文化运作,帮助我们”expandourpracticesinnewdirections”(页7)。当为教育学者,

...wemustprovidestudentswiththehistoricalandmethodologicalknowledgenecessaryforreflectingontheconditionsunderwhichwritingbecomesliteratureandforusingliterarytextstoexplorehowaestheticobjectsrelatetootherdiscursiveobjectsortobroadersocialformations.(12).

Shanker在论及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时,说:”Culturalstudiesisareproachtoliterarycriticism’srestrictedspecialization”(260).他又进一步指出:”Nevertheless,culturalstudieshasprovidedmewiththeopportunitytopurseinterestsinfilm,ethnography,popularmusic,andadvertisements,aswellasliterature,thatwouldhavebeenimpossibleintraditionalliterarycriticism”(261).身为一文学老师,我们应该

hadastrongsenseofthehistoricalandpoliticalimplicationsofliteraturebutdebatedopenlywithoneanotherovertherelationsamonghistoricalcontext,politicalinvestment,andaestheticvalues.

学者都指出文化研究其实是文学研究在网络科技下的一项转变与生机,也为文学研究找到了社会发声的管道,证实了文学研究的社会面向与“实用性”。

(四)Cyberspace的主题研究

延续文化研究的方向与内涵,文学研究在网络世界里,利用理论的建构,开始进入网络文化的研究领域里。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网络文化中,共有三股力量,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及文学研究者,这些学者各以其专长及训练,进入虚拟的社群中寻找自己的主体性。而文学研究者,在网络文化中,发现网络之跨国界、跨性别、跨地域、跨阶级、跨现实等特性,着重在文化议题上的主题研究,最典型的主题与方式,就是以网络世界为文学文本,讨论其族群、主体、性别、阶级、情欲或性文化、或是(反)全球化等议题。LisaNakamura于2002年所出版的Cybertypes:Race,Ethnicity,andIdentityontheInternet即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尽管网络的文化研究正延续英美文学及比较文学研究,但是文化研究是否可以取代文学研究,Shakespeare的美学研究是否已丧失了其文学研究市场或是价值?这些问题在文学研究与其它学科整合时,更加凸显。

(五)跨学科整合(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科技结合的研究,从早期的意识型态的对立,到役使计算机软件成为文学处理或是文学计算的工具,到现今以网络为数据的来源或是以网络当成研究的主题,俨然将文学研究带入与其它学科接触的场景中。在网络时代及文化研究中,更是如此。社会学、历史研究、传播理论、甚至于程序撰写的架构都可以是网络文化或是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得不问,文学研究的主题性在哪?亦或是主体性的省思,反而限制了文学研究的发展。

或者一开始便没有文学研究,所有的研究,从希腊、罗马开始,就是一种学科整合研究。其实这种学科整合是非常古典的,从希腊开始,学问的分类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治经济,都是和在一起讨论的。我们阅读MatthewArnold的散文,也要将***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纳入考量,读JaneAusten的小说,对于当时的婚姻与财产法,也会有相当程度的讨论。文学与其它学门的分割应该是在二十世纪大学设立科系开始,各学科的研究者占据其学科领域,开始划地为王。

网络时代的来临,其实看到文学研究回归古典操作的契机。文学研究是多重研究的一环,应该与各项学科建立互动的关系,或是整合成其主要的焦点。下一波的文学研究将一方面导入世界文学的面向,纳入不同媒体的运作,也将发觉文学研究的位移(dislocation),就诚如我们今天在这场文学与信息科技会议中所见的多元面貌。

四、结语:前景与盲点

网络开启了信息的无限性,但也创造了信息的不稳定性,将网络当成虚拟***书馆,正反映了这***书馆的本质──虚拟性与不真实性;而文本与超文本的模糊界限,也正瓦解了文学研究的本质,传统的文本研究(textualstudies)丧失了其正当性,文本与本文的不可分割,也正考验批评者的美学观,到底有无所谓的文学价值(values)或是文学品味(taste)呢?而文化研究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也同时挑战文学研究的主体性,文学研究非存在于文本的美学研究,而是一种外缘研究,文学本身是否在这种外缘研究中,受到重视呢?还是被边缘化了?虚空间的跨时间与空间研究,让我们思考全球化、主体认同等主体,但也窄化了研究者的思考空间,网络文化研究并不等于文学研究、主题研究并非文学研究的主战场;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对于建立论述权威(discourseauthority)大有助益,但是沈迷于各种社会科学的分析、类化及术语中,也同时忽略了文学中的异质性、主观性(或感性与非理性)、及神秘性或不可知性(agnostic)的迷人之处。

总之,拥抱科技或置身网络,如果是文学研究在二十一世纪的一种宿命,如何短暂的脱离与批判,也正是文学研究者不可抗拒的任务。让我们与科技共生,也让我们与网络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诚如〈骇客任务〉中的Neon一样,”进入虚拟、掌控虚拟,回到现实、体验原始。”

引用书目

Martin,Biddy.“Introduction:TeachingLiterature,ChangingCultures.”PMLA112(1997):7-25.

Miall,DavidS.“TheLibraryversustheInternet:LiteraryStudiesunderSiege?”PMLA116(2001):1405-1414.

Miller,J.Hillis.“LiteraryStudyamongtheRuins.”Diacritics31(2001):57-68.

Nakamura,Lisa.Cybertypes:Race,Ethnicity,andIdentifyontheInternet.NewYork:Routledge,2002.

Potter,RosanneG.“StatisticalAnalysisofLiterature:ARetrospectiveonComputersandtheHumanities,1966-1990.”ComputersandtheHumanities25(1991):401-29.

英美文学论文篇6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很普遍。从有效教学的观点加以考量,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的认知态度出现偏差和学习参与度低。近年来,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学生的学习逐渐转向实用性或功利性较强的课程,如翻译、ESP等方面。不少学生自入学之际就关注就业问题,专业课程的学习功利化明显,而对文学这种对于就业没有明显作用的课程兴趣锐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各种考证、考级的学习中。随着考研的升温,大批学生又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考研大***中去,其中,除了部分报考英美文学专业方向的学生,或在考研时必须要涉及到英美文学方面的学生外,很少有人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英美文学。学生对该课程学习越来越被动,他们已经失去了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对他们来说,该课程的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这些学生中流传着“英美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课堂活动参与度低,参与面小,品质不高。从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来看,课后阅读表现出平面化、肤浅化的特点,阅读数量越来越少,深度越来越浅,功利化越来越明显。

学生认知态度所出现的偏差与学习参与度低,显然难以实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标。因为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通过阅读和作品分析,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了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开列了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书目117部(篇),其中,英国文学部分有49位作家,54部作品,美国文学部分有42位作家,46部作品[6]28-32。然而,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量非常小,个别学生甚至到大三还没有完整地阅读一本英美文学原著。这种对英美文学所持有的态度和阅读量,是根本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这种弊端早就有研究者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导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见的路线,是抄近路而反绕远的路线。”

从师资方面来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缺乏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自身的语言能力弱,文学理论知识欠缺,文本细读能力弱,不注重教学设计,很少考虑内容分量是否适当的问题,教学手段陈旧、滞后,不能充分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和课堂外海量的学习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是对作品本身涉及的内涵不能充分挖掘,文本分析不透彻,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单调呆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其教学目标达成度也就可想而知。对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从课程设置来看,目前许多高校英美文学方面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不尽合理之处。依照“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内容可包括:1)文学导论;2)英国文学概况;3)美国文学概况;4)文学批评[6]26。而实际上,不少高校并没有充分和合理地开设这些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显得单一,多数院校仅开设了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而“文学导论”或“文学批评”方面的课程只能是忍痛割爱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课时量不足,缺乏相关的教师,根据授课老师的专业兴趣开设等。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开设“文学导论”、“文学批评入门”、“英美小说选读”“英语诗歌欣赏”等选修课加以弥补,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予以解决。

与课程设置问题紧密相关的是课时问题。目前,我国的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一般都在三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时间为一年,每周两课时。但是,由于目前实际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个方面,每周两课时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再按照“大纲”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开设,则课时更为紧张。程爱民等人的调研报告认为,在所参加调查的院校中,“50%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用,并建议每周的课时由2节增至4节,总学分增为10学分左右”[8]。为此,必须要适当增加课时量,以满足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性的因素远不止上述所谈到的几点。例如,像部分教材陈旧、有些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缺乏等因素也都存在。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好。

提高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教学目标、学情实际、教材内容做出选择。针对英美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想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应要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标定位是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在要求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目标对有效教学具有约束性意义。衡量一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指标应该是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则可以视为有效教学;如果仅是部分或没有达到这一目标,应该视为低效的、无效的教学,甚至是负效的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始终把握这一目标,及时反思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达成度。否则,教学活动就会偏离这一目标,甚至失误。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大纲”只是规定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以上目标分解、细化到每节课中,构成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这里,尤其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真正能够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围绕既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综合考虑多种教学变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要强化教学的反思意识,增强主体意识、经验意识和创造精神。通过不断的反思、创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会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随着自己的经验、智慧的增加,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增强。如在讲授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演化沿革,主要流派作家的创造特征和作品的意义,发掘代表作家的作品在内容、意义上的认知价值和艺术价值。像学习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黛洛维夫人》时,教师必须把握该小说的意识流特质,并进行重点分析,围绕这种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完成这位作家作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延伸阅读、观看电影、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以加深理解,或作进一步研究,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细化后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以学生为本是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哲学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因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9]。在教学策略选择上,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那样,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0]。事实上,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这种发展应该是协调性的、整合性的,它体现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维度。这是有效教学的内涵所在。大学中各种专业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某类人”,而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有着特定的目标定位。在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中,最高层次是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达到审美人生,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文学的作用。

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影响的过程。教学有效性是该过程的一个结果。有效程度可分为不同层次,可以高效、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教学有效性实现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它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成正比。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其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启发、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的获得、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了解都需要积极的参与,而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感态度支配下进行的,随着参与程度的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也会有更深的把握与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获得有效性的基本保障。而事实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策略的运用上等原因,使得学生难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四段论教学方法或将文学视为泛读课的教学方法,学生是难以在情感上认同。另外,学生本身对英美文学在认知上的偏差,几种因素所产生的波浪效应,使得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看来,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整合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价值选择

英语专业学生重视功利性和实用性课程的学习理念,再加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总课时量不足等客观原因,目前,高校中该课程教学有效性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塑文学课堂的魅力,优化课堂结构,从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从教法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第一,追求教学内容的“博”与“精”。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时代的发展来安排教学内容是每位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容量问题。由于英美文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在精选授课内容、设计基本框架上下足工夫,同时,还应该适当拓展和加深,使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收获。对于英美文学课程而言,教学的内容既来源于教材,又必须高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忠实于教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教材进行拓展、深化。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包容性,举凡各种学科都可以在文学中有不同的体现,因此,要适当注重从跨学科的角度植入相关内容,并适当结合具体作品引入比较文学的分析视角,让学生跳出就文本而解读文本的窠臼,能够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域去感受和体验文学的丰富性、审美性,了解文学文本所蕴藉的人文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如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可以对该剧从人物、主题、情节、语言等角度进行文本细读,还可以从心理分析、原型批评、文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不同的视角进行文学批评,也可以从宗教、历史、心理学、电影艺术等跨学科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译介、改编演出以及接受情况,就会给学生更深广的认识。再比如,在学习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时,可以在对课本所选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读之后,进一步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举出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蒲风等众多现代诗人都深受惠特曼的熏陶的例证。

第二,依据教材内容构建专题。目前,讲授英美文学主要采取作品选读与文学史分开,或将两者合并的两种方式,不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蕴涵的文学史和作品的问题,以文学发展史、流派演变史和作家的创作实践为要素,构建若干教学模块群,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增强教学选题内容的吸引力。在构筑教学专题时,应该充分注意专题的***性,突出主题,把不同时期的作家依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整合,比起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授效果要大不相同。以“美国文学与诺贝文学奖”等为例。1930年,辛克莱•路易斯以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的美国作家[11]。这意味着***的美国文学开始得到欧洲的认可与接受,美国文学被看作是英国文学附庸的时代不复存在,美国文学从此跨入一个新的时期。从1930-1993年,先后有9位美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分别是尤金•奥尼尔(1936)、赛珍珠(1938)、威廉•福克纳(1949)、厄纳斯特•海明威(1954)、约翰•斯坦贝克(1962)、索尔•贝娄(1976)、艾萨克•辛格(1978)、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和托妮•莫里森(1993)。虽然这些作家不能代表美国文学20世纪时期的全部文学成就,但这一作家群体中的多数是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界受到重视的作家,从教材的编写可窥一斑。像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就入选了福克纳、海明威、尤金•奥尼尔、索尔•贝娄和托妮•莫里森五人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些获奖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打破原有教材的体例束缚,集中讲授,抓住每个作家及入选课本的代表作进行讲授,重点分析其获奖作品的内容及艺术建树。

比如,在讲解福克纳时,可以把关注点放在他的艺术成就上,分析他是如何创造性地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对小说创作进行许多大胆而成功的试验,如何运用“时序颠倒”、“神话结构”、“多角度叙述”和意识流手法等现代派技巧来描绘200多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沧桑变迁,表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另外,针对当代英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教师应该关注学术前沿,了解动态,调整专题内容,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这就避免了现在许多教材中古典作家偏多,现当代作家偏少;文学作品选读偏多,文学理论偏少;文学史和作品选读分割的问题。

4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力度的逐渐加大,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而现实是,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讲解作家时,主要涉及到作家生平、思想特点、创作手法和创作作品等问题;讲解具体作品时,往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谈起。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僵化、陈旧的方法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手段必须实行多元化。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改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要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要结合文学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适度、适量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能扩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解决目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各版本的英美文学教材都节选了大量英美经典小说,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如《简•爱》、《呼啸山庄》、《白鲸》、《永别了,武器》等已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课堂上,教师有选择地播放经典作品所对应的影像资料,实现文学与电影的共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其审美能力,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获得新知。以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13]。教材上所选为小说中的第一、二章。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学可分以下步骤进行:1)让学生欣赏基于教材内容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片段;2)讨论小说文本与影片中的内容的异同;3)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解决相关问题;4)从小说场景、情节、人物关系、主题、叙事视角等方面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5)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整部小说,观看整部电影,撰写读书报告,或研究小论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但力戒照本宣科、照屏宣读,要做课件的主人,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随着教师的节奏步步深入,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结语

英美文学论文篇7

近些年以来,我国英语学术界逐步认识到不能将文学和语言分离。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基本素质、语言基本都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为了培养新型外语人才,专门颁布与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根据这一思路,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能停留在写、说、译、读、听等语言技能的运用,除此之外,还必须拥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文学课开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欣赏、阅读英文原著,随后进一步掌握基本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凭借一定数量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阅读,能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与文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语言基本功。培养人文与文化素质主要依靠英美文学教学。可是在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也呈现急剧的变化,在毕业生需求方面,用人单位更为亲睐应用型人才。有鉴于此,应用型的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翻译等专业出现在各个高校。可是文学却受到轻视,甚至有的高校就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即使开设也只是在高年级。英美文学课涉及范围广,历史跨度大,其中拥有诸多英美国家的作品,所使用的教材显得过于庞大与陈旧,适合学生的教材寥寥无几,加之英美文学课的课时也极其有限。这种客观情况使得教师显得力不从心,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少,考试也只是局限于分数,并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文学知识。特别是近些年扩招力度加大,呈现出严重的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高校师资力量、***书资料、教学设备都明显不足,对教学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从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角度来看,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析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

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让文学课教学容量有效扩展,还能够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具体可以总结如下:一是将传统的不能兼顾文学课选和史的局面进行彻底改善。例如文学课教师可将诸如作家背景、重要选段、作家所属年代等在内的文学史制作成课件,这样就可以在学生面前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历史年代背景,压制长篇幅的文学史成生动的录像,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加上直白的讲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社会历史文化。二是能够改善文学课当中缺失文学理论的情况。部分高校教师受到文学理论艰涩难懂与乏味枯燥的影响,通常仅仅是浅尝辄止,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只字不提文学理论。这样学生很难评论与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最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写不好某篇作品的评论性文章。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基于有限课时之内条理性地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当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比如教师在讲解美国黑色幽默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作品以及作家的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教师在学生深切感悟作品之后,进行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的讲解,另外还有碎片拼贴、不确定性、重复、荒诞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述等特征。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将整篇小说剪切成片段,根据作品当中主人公比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从***经历,借助主人公的眼光看到德累斯顿遭遇的轰炸,另外还有主人公无奈、荒诞、屈从、悲观的人生经历。通过这样的做法,就能够让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这种文学术语,并不是模糊地理解后现代主义这一文学理论。教师并不只是局限于向学生“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这才是文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以将英美文学课所拥有的教学密度与容量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还可以将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三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将以往教学中心为课堂、教材、教师逐步转变成以课堂、学习、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通常来说,传统英美文学教学采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或者说教式教学方式。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教师指导与组织作用的发挥以及软硬件提供的帮助,教师能够挑选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材。教师借助相应的条件创造出多样性课堂,从而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展现,给予学习者新的内容与多语言输入量。从以往单调古板的文字教材逐步向色、声、***融为一体的教材转变,有效刺激学生全部的器官,学生不是被动听,而是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观看演示课件。或者是英美文学作品重点片段的阅读,或者是电影光盘的观看,或者是教师讲解,学生各个方面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得学生学会自己进行探索,培养技能,***思考,获取知识,逐步成为拥有创新精神与分析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新型外语人才。

(二)和谐评定方法

传统的闭卷考试是考核学生记忆力与用功程度。这样的命题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应该采取增加主观题以及结合读书报告与学期论文的方式。实施多种形式的考试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英美文学氛围

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布置作业,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增长文学知识,还会减少课堂时间,减轻教师负担,无形中还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方向。这不但可以让学生英美文学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极大提升,还可以积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分工合作、动手能力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在高校英语教学培养人才当中英美文学所具备的重要的地位,必须实施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提供良好条件,多渠道与多形式地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特别是高校英语英美文学教学在当前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氛围下,更应该进行学生完整人格塑造与人文素养提升。应该下大力气研究与改革高校英美文学教学,这样才可以让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英美文学论文篇8

理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由于受到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英美文学课虽然是一门文学课,但它却是英语与英语所涉及的以英美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的结合体,所使用的语言比较生涩和难懂,内容上涉及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纷繁复杂。因此,要想让学生把这门课真正学好,必须通过教师长时间讲解与逐渐渗透。但是这门课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课时都非常少,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分别都是一个学期的课,一般是每周2学时,总共16周的课,一学期不过32学时,而且这门课在有些理工科院校还是选修课,导致一些学生对这门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教师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想要讲授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把一些主要的文学流派和著名作家及其主要文学作品一股脑地“扔给学生”,至于学生懂与不懂、接受与否、有无疑问,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非常严峻的折磨与考验,教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更累,有些学生由于听不懂,看不懂,读不懂,就干脆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1.2学生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除了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之外,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另外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学生原有的文学知识严重匮乏,或者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素养的相对低下。因为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数都是理科生,或者是从本校的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这其中可能还会包括一些本身英语就不是特别好的学生。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对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学习上,对西方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知识了解和掌握得非常少,对西方文学几乎更是一无所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严重匮乏。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这门课还缺乏足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精神动力,也就没有了把这门课学好的可能性。很多同学对这门课都很淡然,学不学好没啥关系,学和不学没什么差别。在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客观条件下,这种学习态度所导致的学习状态是可想而知的,一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不注意听讲,人虽然在课堂上,心早已飞出校外,只有少数学生认真听讲,加之很多学校都是大班授课,教学任务重,老师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的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在期末开始之前才开始大规模的“突击”,拿同学的上课笔记复印一下之后就开始死记硬背,考试及格就算完事,考试过去了就几乎忘得一干二净。

1.3考试与考核体系的不健全有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英美文学这门课的期末考试,一般都会“暗示”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期末考试范围,学生只要把这个范围内的相关内容背下来,通过考试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另外,英美文学这门课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还是考查课,根本没有期末考试,学生只要在期末的时候交一个论文就可以了。这样的考试与考核方式根本无法在客观上激励学生把这门课学好。

2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由于理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学教学在课程设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考核体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使得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过于平淡,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根本无法实现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需从各个方面努力,努力提高理工科院校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与应用型的英语人才。

2.1增加课时量与调整教学内容相结合由于英美文学这门课在理工科院校的课时少,加之授课内容过多,给教师的授课任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首先,学校应该适当增加这门课的课时量,可以把周课时由2学时变成4学时,课时量的增加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在讲英国文学时,应该重点讲以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哈代和艾略特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知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及其所在的文学流派,其他的可以略讲或者不讲,让学生课下自己看。课时的增加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可以使教师更有效地利用授课时间,提高授课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使他们有一个宏观概念,同时对一些知名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与把握。

2.2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兴趣的缺乏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对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必需努力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学要多样化,使之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既不能是单一的照本宣科,也不能是简单的播放电子课件,而应该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预习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在课堂上采取讨论的形式,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和某些文学作品相关的电影和视频,这些影像资料会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文字材料相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还可以让学生以短剧的形式展现电影中的某些精彩片段,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2.3完善考试与考核体系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考核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学生对某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学习态度。理工科院校的英美文学课在考试与考核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做出适当的改革与调整。首先,将这门课都改成考试课,不再以考察课的形式给学生开设。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增加到50%,同时,期末考试之前不再给学生考试范围,这样就可以在客观上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预习质量和作业的完成质量。

3结语

作为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英美文学这门课的实际教学活动在理工科院校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这门课的授课质量与教学效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学习

单身母亲的烦恼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单身母亲的烦恼,内容包括单身母亲的烦恼,单身女儿心里好烦恼。我的宝宝现在一岁零八个月,在她十个月时,我和她父亲分居了。虽然这是一场让我痛苦的婚姻,但我的女儿却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她还不到两岁就已经显得特别懂事、聪明。我

学习

社交礼仪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社交礼仪,内容包括社交礼仪大全完整版,社交礼仪常识全文阅读。一、形体语言全世界的人都借助示意动作,有效地进行交流。最普遍的示意动作,是从相互问候致意开始的。了解那些示意动作,至少你可以辨别什么是粗俗的,什么是得体的。

学习

浙江省第一医院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简介

阅读(2074)

本文为您介绍浙江省第一医院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简介,内容包括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第一医院最擅长什么科。浙江省第一医院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1947年11月1日由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亲手创建。经过60余年的建设,浙江省第

学习

到位不越位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到位不越位,内容包括工作到位不越位,到位不越位的下句是什么。在职场里,一些员工总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见识是广博的,便爱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比谁的都好,遇事便自作主张,越级、越位、越权处理工作中的事情,结果惹人烦

学习

金锁·心锁

阅读(26)

曹七巧是开麻油店的女儿,在麻油店成长,见识广,造就她爽朗热情的性格。她那时候是那样健康、那样好看,往麻油铺子里面一站,带着她惯有的泼辣,带着她欢乐的爱的幻想。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到虽然败落但世代书香、出侯入相的姜家,门不当户不

学习

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内容包括农村留守儿童读本,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幼航逃将近30个春秋。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每年在家访中得知,班上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

学习

杨丽娟的悲剧与媒体的不良报道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杨丽娟的悲剧与媒体的不良报道,内容包括杨丽娟事件评论,杨丽娟事件媒体报道分析。2006年3月,追星女杨丽娟13年痴迷刘德华,一家人倾家荡产,父亲为了满足女儿见到偶像的愿望,不仅卖了房子,又情愿卖肾筹款。时隔一年,2007年3月,这一事

学习

论我国设立时效取得制度的意义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论我国设立时效取得制度的意义,内容包括设立时效制度的意义,企业建立诉讼时效制度的意义。【摘要】时效取得制度产生于古罗马时期,对古罗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繁荣的经济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且自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但由

学习

浅谈煤矿安全生产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煤矿安全生产,内容包括煤矿安全生产心得体会,煤矿工人安全生产反思。众所周知,煤矿企业是典型的职工劳动强度高、从业危险性高、事故发生率高的“三高行业”,然而在巨额利润的驱动下,一些企业忽视或漠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

学习

调研分析报告范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调研分析报告范文,内容包括调研报告总结万能模板10篇范文,旅游app市场调研分析报告。调研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一、2013年税收分析1、税源税收状况。从税源结构上看,在税种结构中增值税主体地位明显,近五年来比重基本保持在%以上

学习

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精选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薪酬数据分析报告范文,电商数据分析报告范文。数据分析报告篇18月份商品房市场出现供应量、成交量双高位情况。成交量较7月份相比,变化情况不大,成交量走势略微上升。供应量变化较大,环比增长近

学习

自然防抖PK光学防抖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自然防抖PK光学防抖,内容包括光学防抖和机械防抖的区别,光学防抖和数码防抖。说到最近一段时间内数码相机的关键词,“防抖”二字绝对是首当其冲。这个特性在2005年下半年席卷了整个市场,并很可能成为2006年数码相机发展的主要

学习

全球眼·数字

阅读(13)

5万美元底特律当代艺术美术馆(Detroit’sMuseumofContemporaryArt)近日表示,通用汽车基金会(GMFoundation)捐赠了5万美元给予其初中和高中的艺术教育项目。这项捐赠将被用来资助各种项目,其中包括讲座、画廊之旅、青少年议会组织将辅助选择具

学习

林木种子的处理及育苗技术探讨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林木种子的处理及育苗技术探讨,内容包括林木种子催芽技术,林木种子的种植方法。林木种子是林木的繁殖器官,是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统称。然而在育苗过程中常常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根据不同品种的特异性,针对其特点的林木种

学习

宋代文学论文范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宋代文学论文范文,内容包括宋代文学论文1000字,宋朝文学论文选题。宋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谶文化传统文化诗文化诗谶是谶文化与诗文化相互结合产生的。这一类诗歌,一方面具有诗歌的特征,是审美的,另一方面,又印证谶隐秘的

学习

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内容包括汽车经营管理1000字论文,关于咖啡馆经营管理的论文。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高新企业不同于一般生产经营性企业,它在发展方向、发展侧重、管理模式及经营理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自身特点,

学习

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传统”情怀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传统”情怀,内容包括谈老舍的爱国情怀,老舍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老舍出身贫微,饱历风霜,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群中的一员,其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可以从其作品中来折射出来。回顾老舍的一生,作为满族人,作为生活在

学习

物理科技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164)

本文为您介绍物理科技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物理科技论文范文800字,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物理科技论文篇1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有以下特点:一是“活”:第二课堂不受现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限制,时间

学习

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70)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伦理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科技伦理学论文2000字,科技伦理相关的论文2000。科技伦理论文篇1[关键词]技术伦理;《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哲学研究》[基金项

学习

韩国的网络文学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韩国的网络文学论文,内容包括韩国论文网站,发表韩国文学论文。一、韩国网络小说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压力,有人尝试阅读网络小说来缓解压力,尤其是故事情节丰富、有趣儿的文学素材更能吸引人

学习

融资风险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140)

本文为您介绍融资风险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哪些涉税风险,融资风险论文范文。融资风险论文篇1船舶融资方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债务融资。这其中主要有银行贷款、船舶抵押、发行债券、船舶融资租赁、私募这几种融资

学习

探讨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探讨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内容包括鲁迅作品及其精神的语文教育价值,鲁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摘要】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和见解,发表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