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市中心虹口区沙泾路10号。距外滩1.2km,离正在兴建的北外滩0.9km。在改造前均是废旧的廉价仓库。形成与中心城区发展不相适应的功能萎缩区。因此,给这样的萎缩区注入活力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课题。“1933老场坊”项目的开发,在有效保护上海老工业历史建筑的同时,盘活了此类国有存量资源,挖掘其真正历史内涵,发扬和提升了建筑物本身价值,以此为平台载体,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型产业形态,对提升虹口区都市工业的等级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使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新的结构内涵形成上海的新地标。
该建筑为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屠宰场(ABATTOIR),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成于1933年,是根据“宰牲”工艺流程而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的机器”。其建筑格局为外方内圆的“回”字形三个层次的空间,外形方正、内部空间极其丰富,具有神秘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该建筑作为“宰牲场”的使命早已结束。在此发展过程中,曾经作为肉品厂、制药厂、仓库和其它建筑的辅助用房。目前,该建筑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令人赞叹的丰富的空间和建筑形式,它的功能将通过注入创意产业新的功能使其更新为具有地标性的顶级消费品交易的时尚中心。
设计原则
原真性原则: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空间设计应保留原建筑空间的气质。着重保护和修缮建筑的外立面、坡道、连廊、无梁柱帽、混凝土花饰、铸铁通风口花格等典型的特征元素,已损毁的按原式样、原材料、原工艺进行恢复,即修旧如旧。
可识别性原则 对由于功能需要新增的元素,如电梯等,尽可能明显地与历史元素相区分,保护历史记忆的清晰,即新旧分离。
可逆性原则 对于功能性分隔空间、和满足现代功能需求而所增设备均应采用”可逆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结合结构检测,对影响结构安全的构件结合修缮设计,在不影响建筑外貌的前提下进行加固。修缮工作一步到位,实现完善的使用功能,从而使老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功能定位
该建筑的新功能定位为由原来的工业建筑调整为一个时尚场所,根据业主的设想,它包含了奢侈品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体验中心、人文历史博物馆、影视拍摄基地、男士体验中心、创意产业推广中心等主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休闲场所,如酒吧、咖啡厅、茶艺馆等。原则上不引入大型餐饮等物流频繁和污物较多的业态种类,以减少对老建筑的压力。总的格调定位是:外滩18号+新天地+田子坊,成为集外滩18号的时尚前卫,新天地的活力流行和田子坊的艺术元素为一体综合性创意体验中心。力求形成经典时尚的新地标,集聚丰富多彩创意体验内容,提供无限创意激情。
构思目标
站在历史的角度,创造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创意空间,其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而更应该是一个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产生更多可能性的创意。
站在设计的角度,就是创造一个符合现在生活方式的场所,它本身所涵盖的功能可以远远大干业主的设想。
基于上述目标,重新梳理功能以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重点设计和控制其共空间的形态和气质。拆除、改建部分
经历了73年的该建筑,现状已被多次改建;本次修缮设计中,根据“经营性保护”的理念,结合“时尚创意产业中心”的功能定位,重点对以下部位进行重点修缮设计。
(1)内墙:原内墙有许多已被拆除,增加了许多新的分隔。现根据“时尚中心”的定位,拆除大部分后期增建的内隔墙,根据新的功能定位采用轻质隔断划分空间。
(2)楼梯该建筑原有楼梯中绝大部分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关系也十分清晰明确,只有主入口处的原外楼梯已被拆除,楼板被封堵,因此在新的设计方案里将其重新修复,还原。按现在新的功能要求,在中心圆环增设2部楼梯,
(3)电梯:该建筑原设计中有1部货梯,后期使用者又加设了3部货梯,累计共4部电梯。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将拆除其中的2部,保留2部并将其改建为客梯,同时中心圆环再新增3部客梯,电梯共计有6部。
(4)卫生间:该建筑原为工业建筑,卫生间面积很小,后期因使用功能改变而逐渐废弃,目前在c区一层楼梯下有一个小型简易的卫生间,但不能满足现在功能的需要。未来每层将设置三个高级卫生间,采用同层排水方法即在现有楼板基础上垫高400mm,从而保证了对该建筑结构的影响降到最小。
(5)设备竖井及管线布置 由于该建筑将被注入全新的功能,给排水、电气、弱电、通风和空调等设备几乎是全新设计。基于“保护加利用的原则”,采用分区集中设置管道井的方法解决,竖井根据管线位置对应开洞,最大限度减少对结构的影响。空调系统采用风冷热泵型变制冷剂流量机组系统。风冷热泵型变制冷剂流量机组系统的气、液管穿越楼板、隔墙的孔洞比全空气系统相对要小,并可以根据室内吊顶形式采用不同形式的室内机机组。空调外机设于屋顶。
(6)建筑保护重点该建筑保护重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①外立面:该建筑沿沙泾路的西立面,完全根据1933年***纸上的设计进行修复。现将该立面上已被封堵的花格窗洞清理后,重新恢复原样。西立面现有的管线须移位,并将粉红色的涂料用专业技术清洗后恢复原设计的质感和色彩。外立面的门窗均保留修复。损坏严重者均按原式样复制。
②廊桥空间: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均来自于由其形成的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一度成为沪上摄影师追逐的创作
外廊桥空间含有4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在后期增设了2座新桥,目前大多数保存较为完好,仅有2座老桥受到损坏,其将在改造过程中被修缮,同时后建的新桥将被拆除以完全恢复1933年竣工时的样子。
内廊桥空间具有魔幻气质,上下共计10座桥,另外5个半圆形的桥也均保存完好,设计中力求保留其原有的气氛,功能定位为交易展示空间,在中心处设吧台。
③伞状柱帽两种形状(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的特色之一,其形状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其均分布在该建筑方形的体量中。八角形伞状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的西区,方形伞状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的南、北、东区。在修缮设计中将完全保留这些柱子。按原工艺、原材料做成新的水泥抹面,通体打磨,并作为室内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保留并充分体现该建筑的特有风格。
④建筑室内空间保护设计:该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塑造重点是将廊桥和柱帽的韵味融合在“时尚创意产业中心”商业场所的公共空间装饰设计中。目前该建筑的空间魅力已经让人赞叹,因此设计手法以”不为”或者“少为”为原则,不强调装饰材料的豪华,而是采用“水泥”这一原设计中的材料类型来重现原设计的特点,再通过可移动饰品和景观加以点缀来增强这一种特点。
在用光和照明上也尽可能采用漫反射光烘托该建筑的顶、地、墙,来达到营造和烘托该建筑整体空间。
公共空间采用统一水泥混凝土饰面的顶、地、墙,加上统一风格的门、窗以及泛光照明,以保护原有“神秘、魔幻”的效果,并通过移动饰品,如雕塑、特质店招、家具、绿化等来定位该空间的品位。
本改造工程2007年11月全部竣工,在收尾阶段,已经进行了多次公共活动,其中法拉利之夜和雷达表50周年活动格外引人瞩目,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