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女儿,北大研究生,人靓肤白气质佳,可就是情史坎坷,频频恋爱又频频分手,最长的恋爱史不超过半年。某日清晨短信告知我她又分手了,天啊,前天还一脸甜蜜地商量“五・一”黄金周哪里去。
我细细问来,她斩钉截铁地说,他们没文化!我就诧异了,就算别人不是北大,至少也是清华,同样都是全日制统招本科生甚至还有硕士,人家怎么就没文化?她撇撇嘴,那叫“有知识没文化”!哦,我恍然大悟,那群“有知识没文化”男几乎都是理工科,而她则是中文系的高才生,还选修了哲学。
邻家妹妹的前男朋友们,要么不善言辞,要么不解风情,要么不爱看书,要么不懂文学……总之,和诗情画意这四字是完全不沾边,用她的话来形容就是找不到人生的伴侣。
我们不是徐志摩,“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人生的伴侣”,现实的结果多半是“不得”,你命!不是每个人的记忆力都好得来随时可以“记得交会时互放的光亮”,J・K・罗琳天天晚上给孩子念童话写出了《哈利・波特》,也没听哪家媒体报道过这和她丈夫有什么关系。
他不善言辞,在人多的场合保持沉默,你就当他是周杰伦,酷;他不解风情,送礼物也不知道送什么才好,那你就和他一起去商场,看中什么买什么;他不爱看书,关键得看那是什么书,我估计多半是你平日手不释卷的《顾准文集》,那样的书,说实话,我本人也看不下去;他不懂文学,那也不是罪过,你还不懂IPV4和IPV6的转换呢……
不要从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方式里得到无端端的神圣感和高贵感,何必成为“80后”的余秋雨,动辄指责别人的文化品位?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著名文体骈俪文,句式相对、韵律和谐、藻饰华丽、引经据典,总之四个字“文采斐然”,却因过分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了内容的表达。这样的人,换到现在,就是写装腕文之一把好手,动辄“我用45度角望天空,园里的银杏黄了叶,轻轻地啜一口碧螺春,不由得泪流满面……”
写这文章的人,未必是从小就喜欢碧螺春,很有可能到现在都喝不惯那茶,但是,为了照顾情绪的表达,不得不在心里进行自我催眠,久而久之,还真就养成了所谓的气质,开始觉得自己特高端、特有才,完全可以和陈凯歌一起拍摄《无极》之类的豪华文艺片。
这样的气质用来谈恋爱,当然是谈一个分一个,分完了还自以为很美很受伤,刚好有机会可以写点十四行诗,显示一下自己“美貌与智慧并存”,让人隔着500米远就已经觉察出自身三代以上的老农本色。
我们都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了,也别再幻想着发明创造某一个文学流派,就算你再怎么反问疑问自问自答,“梅花派”、“桃花派”始终不如“梨花派”――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是散文,而不是骈俪文,要直接表白,不曲线救国,当他说“你很美,让我很心动”,你最好就回答“谢谢,我也喜欢你”,而不是“休得胡言,羞煞奴家”。你如果实在是想文艺一点,那么就增加低头顿足搓衣角转肩膀的辅助动作。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这个捷径。包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