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版画在中国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延伸,版画在历史长河中记录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后来它变成了中国老百姓逢年过节家中必不可少之物,如年画、门神、财神和灶神等。民间版画传承着积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在不同的年代民间版画扮演的角色不同,如今的民间版画喜忧参半。本文主要论述了民间版画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民间版画 当代版画艺术 艺术思维 艺术语言
版画艺术作品是以艺术思维为精神内核的版画艺术语言的视觉呈现:艺术思维是版画艺术语言的精神灵魂;艺术语言是艺术思维和观念的视觉载体。两者在版画家的内心实现同构和撞击,创造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作品的视觉盛宴,同时也沁润着艺术家的人生体悟。作为造型艺术,现代版画通常是由作者用笔和刀等工具,将艺术创作体现在版面上并经刻制、拓印、形成具有印痕特点的艺术作品。版画在中国有过辉煌的历史。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延伸,版画在历史长河中记录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后来它变成了千百万中国老百姓逢年过节家中必不可少之物,如年画、门神、财神和灶神等;再后来版画印刷慢慢地被先进的照相印刷术代替,然而无法被代替的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特殊的表现力,版画被列为国油版三大画种之一。说到中国版画,先得说说年画。
一
古人认为黑夜有邪恶出没、鬼魅出来,门上若贴武将门神(现以秦琼、尉迟恭、天官、仙童、关羽等为多),就可安睡。最早的年画是“驱鬼镇邪”的“门神”。人们深信:家里的灾难都是鬼魅在作怪,请门神把住大门,鬼魅进不了门,家里便平安了。《礼记・月令》中便有“祀门”的记载。《荆楚岁时记》说门神有两个: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他们的确是神,可以捉鬼和吃鬼的。到了晋代,有“元旦画鸡于门”的风俗。因鸡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则不见了。画鸡于门上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无疑扩大了年画中的门神题材。宋代以前的门神都是画的,到了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相当发达,雕版印刷也随之出现。明代以后,有所改变,门神由人来选择,门神的威仪也不能再被人们敬仰。清代满族人入主中原,不废汉族新年风俗习惯,除夕依例贴门神、灶君、钟馗等。
我国古代绘画品类里,没有年画这一画种,宋代虽然已有“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但还未以“年画”之名来总称其品类。明朝年画题材渐扩大。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降,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接、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的同时,还传递一些文化历史之类的知识,从而使得民间年画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重要精神食粮。它不只是岁末腊月才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城镇街巷,平时喜庆节日、婚丧嫁娶中,仍可得见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以往大凡岁时节日和平日婚丧嫁娶、升官拜师、迁居收获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
民间年画之形成,无疑是随着岁末风俗而来,它的内容除上述与岁时节令紧密相关外。还有部分和日常人生礼俗有关。人类的原始思维告诉我们:原始人类喜欢把某种东西的形象提炼成抽象的精神,然后把这种抽象的精神掺和到另一种东西的形象中去,这便是民俗学家惯称的所谓“精神互渗”。这些顺应老百姓祈福求子的心理需要而巧妙地改造了的门神,一方面不脱门神“驱鬼镇邪”的原始意义,一方面又注入了祈福求子的新鲜观念,使人们从简单地惧鬼畏邪的阴影中部分地***出来,沉醉在对美好祥和的生活的憧憬之中,丰富了原有门神的内涵。
创始于明代的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以其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被誉为民间“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年画之首”。它在造型方式和工艺特点上继承了中国工笔重彩人物和民间版画艺术的特点,融绘画与木刻于一体。曾经贴年画、春联是中国百姓庆祝农历新年的流行方式,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种民间艺术已濒临灭绝。所有艺术都有一个由盛至衰的过程:家庭装饰中从木版年画到石印年画再到挂历,而现在挂历也很少了;国画原来都用轴挂,现在人们更喜欢用框。如今,在***府的扶持下,杨柳青年画正在寻求新时代的落脚点,正在向高档化、礼品化的方向发展,被广泛应用到书籍装帧、舞台布景、广告设计、装饰工程等方面,获得了新的活力。近年来,中国不少传统艺术都寻求创新和改造,但同其他艺术一样,杨柳青年画的新发展也是一半机遇一半挑战。作为中国“年”文化的重要标志,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先后在各国展出,赢得了海外公众的喜爱。如今,很多地区的版画正濒临灭绝,从当代社会对艺术作品的需求来看,民间版画的陈旧性和局限性已经日益明显起来,而今的民间版画应当大胆汲取各方面的养料,不断加以完善和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市场不等于抛弃民间风格,而是主动探索创新,融入现代生活。
二
新时期的版画在材质语言上实现了巨大突破,人们在各种“版”上做很多物理、化学实验,使版画的版种由单一的木版拓展到石版、铜版、丝网版等。版画材质语言的丰富对版画艺术语言的拓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材质语言的丰富为艺术语言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对材质语言的迷恋容易忽视对作品思想层次的深入挖掘,对材质技艺的把玩束缚了艺术观念的表达。因此,在中国当代版画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上产生了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视觉创新――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
中国当代版画在传统优势的主导下,向多维度、多层面方向发展,在题材和形式上摒弃雷同,多元与超越成为中国当代版画最具有代表性的语汇。作品在形式和审美内涵上呈现的多元性和新奇性,不仅是对版画传统的超越,而且是对个性和自身的超越。内容与题材上传统的、现代的、轻松的、实验的;形式语言上具象的、抽象的、唯美的、观念的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向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倾斜的版画家也为版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如冯梦波的作品把各种印痕制成片断,然后在绳网上悬挂起来,具有明显的波普化倾向。它们模糊了艺术种类之间的界限,刷新了版画的视觉面貌,给人比较轻松的感觉。作品中凸显的游戏性和随意性,也赋予了版画新的时代气息,刷新了版画的审美要求。康宁的《少女和羊》在布局结构上打破三维而追求时空错位;打破和谐而追求失衡;打破重心而追求失控;颠覆秩序而追求零乱;打破黑白而追求灰调。这些作品实现了版画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使版画具有了时代性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题材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指向
任何题材的选择都是在相对的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因为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是在不同程度和角度上讨论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正是广泛取材才产生了整体效应。正是这种博采众长,才真正实现了与时俱进。
3.内外兼修――民间艺术与思维同构
当下版画艺术已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版画在艺术市场上的尴尬处境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版画走不进当代,回归不了民间,走不进老百姓的心,那这种尴尬局面将无法打破。
民间版画的内容来自百姓的现实生活,然而取材的选择则取决于艺术家们的思想、精神;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将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精神物化为最恰当的视觉形象,就是最好的表现。取材、思维两者休戚相关,艺术家通过对材料的“陌生化”,寻找张力,形成稳定、完整、独特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观念最完美的视觉呈现,材料与精神形成同构。
参考文献:
吕胜中编著.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王伯敏著.中国版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张道一编.民间木版画.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编.晋南木版年画资料.1978.
周芜编著.中国版画史***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