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空间的研究的意义
由于最近几年的设计过度的追求社会化、开放化、生态化等方面,过度的对于开放空间的追求,使得很多的建筑设计忽视了需求者对于私密性和领域感的需求,使得建筑空间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导致空间的使用者很难保持一致的感情。以至于出现活动和活动之间的界限明显,导致空间的差异变大,场所和场所之间很难兼容,以至于不能专门化的活动逐渐萎缩甚至消失了。
由此,对建筑灰空间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创造多层次连续性的场所空间,满足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提升整个建筑的环境品质。
二、灰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1.灰空间理论的提出
“灰空间”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由黑川纪章根据日本艺术“利休灰”的思想转换而来灰。灰空间的理论来源于黒川纪章建筑设计理论的核心——共生思想。共生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新陈代谢时期形成的中间领域理论的继续发展,共生思想共分为三个阶段1:
20世纪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来表现成长和代谢。
20世纪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川纪章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
共生哲学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进行重新评价的哲学,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下手法:
(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予同等价值。
(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这就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使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
(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
(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
(5)强调细部,即重视对材料的选择,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的细部,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
2.灰空间的表现形式
灰空间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在建筑和室外相交接的露台、阳台、平台、门斗、建筑入口处、雨罩等空间。
3.灰空间的属性
(1)边缘性
灰空间处在两个空间的边缘地带,独特的位置使灰空间在不失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又具有相邻异质空间的特点,边缘性的特征是灰空间区分空间的因素,同时也能塑造空间形象,表达空间存在,营造场所认知氛围。
(2)共融性
灰空间为其周围空间所共享,这种共享的共融性决定了灰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受益于相关空间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组合,加之多样性环境的复合、延展,使灰空间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利于承载多元化社会活动。灰空间处在其他空间之间,具有异于其周围空间的双重特性,它分割空间,同时又将空间连接在一起。
(3)过渡性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空间在彼此接近时,产生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是空间范围内对立矛盾冲突与相互调和的焦点。灰空间的周围往往存在着性质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的特性通过灰空间这个媒介过渡、转化、调解、和谐。灰空间转换了周围空间的功能和人的行为活动,缓冲了周围空间的压力。灰空间本身也可能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同质空间之间,起到丰富空间形态,增添空间使用功能的作用。
灰空间是用来协调建筑生态、建筑与环境的一架“搅拌机器”,既把室内的视觉承接到室外,同时又把室外的信息反馈给室内的人。灰空间周围存在着性质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的特性通过灰空间来进行过渡、转化和调解。同时,灰空间还转换了周围空间的功能和人的行为活动,起到丰富空间形态、完善空间使用功能的作用。
(4)暧昧性
灰空间介于室内、室外,是公开与私密空间的过渡性空间,既是相邻空间的分隔,又是两空间的过渡,它的存在使空间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灰空间中往往包含了它周围空间的一些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其周围空间不具有的一些特征,表现为空间的演变和对比。灰空间以丰富的半公开、半私密的层次,用多变的形式调节着公开与私密的尺度,它承认公开与私密的***存在,又建构彼此的沟通。在通过界面、流线自身的变化与丰富的组合中,可以从视觉、心理等不同层次调节公共与私密之间适宜的“度",来满足不同环境的要求,从而赋予环境整体与连续的特征的过程。这种暧昧性是灰空间最吸引人的地方,使用者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中,可以根据需要开展各种静态、动态的活动。
(5)流动性
灰空间连接了它周围的空间,使得周围空间的特征在其内部交汇、流转。这种异质空间之间的对话、沟通在灰空间中形成了由此空间到彼空间的连通和流动。灰空间为其周围的空间互相沟通、互相转变提供了一个平台,承载着周围空间之间来往的各种信息、各种对话。
(6)依附性
灰空间不是***存在的,它是一个相对***的空间范围,在它的周围必然存在有其他空间。换言之,灰空间的存在必需依附其它空间,它具有依附性。
(7)渗透性
从空间的渗透角度,灰空间具有使周围空间之间相互渗透的作用。当其周围空间通过一定渠道进行沟通时,则发生空间的穿插和渗透。在灰空间中,可以体会到空间之间的连通、穿插和渗透以及内、外空间的相互交融,当人置身其中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空间之间流通的点点滴滴。
【文章编号】1627-6868(2013)09-0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