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发展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表达思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透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而且能体现出不同的思维特性。思维的方式对语言表达有决定作用,同时,语言表达的形式也能对思维有着逆反作用。本文以理论论述的方式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 思维 关系
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思维的表达是通过语言得以实现的。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思维决定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西方的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都在这一方面做过十分细致和深入的阐释和研究。当我们在考察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时候,已经有了详尽的资料告诉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语言来分析出二者的差异。而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有着什么关系?语言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呢?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语言与思维是同时产生的,是人们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愿望等的符号体系,是言语能力的社会性产物,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产生的结果。因此,语言和思维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谈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首先需要提到18世纪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文中,他从思维、语言、世界这三个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影响全世界的“语言世界观”。在文章中他指出:“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成的结合极为密切。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用语音的世界把自己包裹起来,以便接受和处理事务的世界。……人主要按照语言传递事务的方式生活……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进入其中,才有可能摆脱母语藩篱的束缚。”这里的“语言世界观”也就是语言与思维的问题。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产物,人类精神力量的发展制约着语言的发展(精神力量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也就是人类的思维水平。)精神力量影响语言发展这个观点无可厚非,索绪尔等人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是关于语言是否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通过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洪堡特认为人类的语言会影响到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即思维方式,甚至会束缚人类的思维方式。人创造了语言,但是造出的语言同时也把人自己包围了起来。人类都会按照自己母语的方式进行思维,从而也限定了学习并按照其他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思维的可能性。洪堡特的比喻很贴切,语言就像一道藩篱,人们的思维只能按照它既定的轨道进行。
到了19世纪,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由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所继承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在萨丕尔和沃尔夫过世后,一些语言学家概括其相对理论,从而提出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人类知识的相似性是建立在自然语言语义和结构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人类的世界观全部或部分决定于他们的自然语言结构。沃尔夫通过对美洲霍皮人的调查发现,霍皮人的语言中缺少表示时间长度的词语,从而影响到了霍皮人的思维中也没有表示时间的概念。“沃尔夫假说”认为,不同语言的人思维必定会不同,这种观点被称作为“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该假说提出:“语言结构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同时,有另一方的观点认为,不同语言的不同结构会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和将世界划分为不同范畴的方法,这种观点被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sm),也被称为弱势表达(weak form)。虽然强势表达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反驳和批判,但弱势说即“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获得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同。例如克拉施等语言学家便做过一些实验,证明了“语言相对论”弱势表达的合理性。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提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达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我国语言学家高名凯也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存在着“语言-思维”这个统一体内的两个对立面,它们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在一起,但又各不相同。语言功能的发展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与动物有所区别的主要因素之一。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其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创造了语言,语言也同时塑造着人类。语言是人类的工具,是人类自我表现的载体;同时,人类也是语言工具,是语言实现自我的载体。语言具有功能性,同时也具备官能性。语言通过心智器官产生,借助发音器官来表达内容。语言映射现实的世界,语言投射想象中的世界,语言折射可能的世界。
而各个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语言的特征。在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思维内容的时候,尽管其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不尽相同,但其深层次思维的结构也存在类似之处。这正是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从有关符号中提取了相同的关键信息,并将其内化到头脑中进行思维的结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时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又有反作用。但是在众多关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往往都是基于思维影响语言这一方面进行的。主要探讨了思维如何影响语言,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体现等等。思维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影响行为的主体,而语言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影响者。
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性不能理解为它们的同一性。事实上,语言和思维在职能、特点以及所属范畴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思维的职能始终是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规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语言的职能始终是为交际和思维提供工具。思维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其构造对全人类而言是存在有相似性的。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基本规律,在这一点上,思维具有普遍性。但由于不同民族在生存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上存在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民族便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一点上,语言具有民族性。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属于社会的范畴。索绪尔曾经说过:“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回到语言产生的最初,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了,尽管这种思维只是简单的行为思维或直觉思维,所以把中西方语言差异看做是思维差异的结果,这个立场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忽视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在人类形成更为复杂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时候,语言已经产生了,那么语言对这种复杂的思维方式的产生是否产生过促进作用?按照大多数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的观点,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在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为地理、历史、哲学等因素,而忽略了语言这一方面的因素。
按照语言对思维有反作用这条语言学定理,我们还可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随着简化汉字的普及,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不会随之减弱?随着英语中语法范畴的逐渐简化,会不会对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分析研究人类思维方式的时候,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同时语言对人类思维的影响需要进行长期的考察。在不断的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有更加充分的论证和研究来解释语言和思维之间真实存在的客观联系。
参考文献:
[1]Frege.Die Grundlagen der Arthmeti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2]McCormack,W.and Wurm S.Language and Thought:Anthropological Issues,The hague:Mouton Publishers,1977.
[3]Pinxten,Rik.Universalism versus Relativism in Language and Thought,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1976.
[4]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M].2001.
[5]高名凯.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周永利.语言的本质与表象.山东社会科学,2006(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