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祖孙情”是家庭伦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祖孙关系是整个家庭伦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独具文化意蕴的现象,它隐含了心理、伦理文化等诸多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非常关注这一独具文化意蕴的伦理现象。笔者以巴金《家》和沈从文《边城》为例,着重从性别视角来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祖孙关系”旨在揭示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 祖孙关系 性别 文化内涵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67
Abstract The "feeling"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amily ethics relationship. Affected by a few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feudal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hole family ethics relationship, is also a kind of unique cultural implication, it implied the psychology, ethics, culture, and many other factor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many writers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i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thics phenomenon. Based on Ba Jin's "home" and Shen Congwen's "border town" as an example, emphatically from the gender Angle of view to interpret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are designed to reveal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Gender; culture connotation
受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祖孙关系是家庭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独具文化意蕴的现象,它隐含了心理、伦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在隔代抚养中,祖父母代替父母的养育职能,使老年人在孙辈抚养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生下孩子后,忙于工作或者生计问题而把孩子放在父母家里让父母带着的现象特别常见。除了多数的这种情况外,还有像父母离婚后的祖孙关系,父母逝去后的祖孙关系等。祖孙之间的那种隔代的爱是无法言语的,那种想要的心灵慰藉和父母的爱有很大区别。“祖孙情”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情感。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祖孙关系”被很多作家关注,如巴金的《家》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及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四世同堂》。笔者试***从性别角度通过现代文学文本细读来分析其文化意味。
现代文学作品中祖父和孙辈关系为标准可分两类:专制型,相依为命型。从祖父与孙辈的性别来分可以分为祖父与孙女;祖父与孙子两种类型。但此两种分类有交叉的一面。专制型往往存在于祖父与孙子之间。如《家》高老太爷与三个孙子之间,《四世同堂》祁老太爷与孙子之间。往往是祖父与孙女之间。相依为命型如《边城》中祖父与翠翠,《呼兰河传》中祖父与“我”之间属于后者。
1 专制型
巴金《家》①中的高公馆是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封建主义腐朽的象征:残忍、虚伪、专制、冷酷,体现了封建家长制的权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而童年的巴金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祖父就是那个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捍卫者。他把家族当中的每一个人都牢牢锁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中,以至于最后造成了很多悲剧。有着新思想的巴金自然与维护旧制度的祖父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两个之间完全像两个仇敌一样。巴金说过:“我不曾爱过祖父,我只惧怕他;而且有的时候我还把他当作专制压迫的代表而憎恨过,我们有几次在一起谈话毫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仇敌。”②巴金在一篇作品中提到,“祖父死后,我感受更多的不是痛心失掉一个亲人,而是庆幸我获得了自由。从这天起在家里再没有一个人可以支配我的行动了。”③在《家》中,巴金没有写温情的祖孙关系,而是把现实中他与爷爷的关系写进了作品中,有的是专制与反抗,毁灭与被毁灭。
《家》里孙辈们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敢于反抗的叛逆者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觉慧和同学一起去督***署请愿,参加学生运动,实行罢课,上街发传单、演讲。觉慧积极参与,这事被陈姨太告诉了祖父。高老太爷严厉地训斥他发传单,痛骂学生太嚣张,太胡闹,不读书,只闹事。为防止觉慧继续参加学生活动,祖父让觉新把他囚禁在家里,不许他再出门,受到了高老太爷的批评阻拦,觉慧心里很气愤,恼火,在高老太爷面前据理力争,他被囚禁之后发出了强烈的反抗:“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我要出去,我一定要出去,看他们把我怎么样!”最后终于把这个最高统治者的“囚禁”命令当成耳边风。觉慧说:“我正要爷爷知道!我很高兴我居然达到目的,我要叫他们知道我们要做一个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觉慧是第一个敢于在神圣不可侵犯的高老太爷面前说“不”字的人。
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是封建家庭中软弱者,也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的悲剧典型,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有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原本有着自己人生理想,但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将他推向了为家庭而牺牲的处境,他成为“家”中最大受害者,或为高老太爷权利压迫的对象,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长房长孙的地位使觉新的负担非常重,自己无法改变命运。觉新的悲剧是高老太爷压制而造成的。
2 相依为命型
沈从文《边城》④中祖父与翠翠关系是相依为命祖孙的典型代表。翠翠很小的时候父母双双殉情,离她而去。十多年来翠翠朝夕相处的便是年迈的祖父和一条通人性的狗,爷爷便尽自己所能来弥补翠翠的情感缺憾。翠翠在生活上也十分依赖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有一年的端午节,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翠翠开始不答应,后来答应了。但最终害怕爷爷孤单而放弃了玩的机会。这也表明翠翠的生活离不开爷爷。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朝夕相处的唯一亲人,是翠翠精神上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寄托。
爷爷把一切关心都给了翠翠,为她的未来担忧,为翠翠的一生打算着。老船夫时刻提醒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时刻在翠翠的面前提起翠翠的母亲,爷爷对翠翠的爱既充满了温情的爱护,同时也掺杂着悲伤和怜悯。所以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翠翠找到一个终身寄托。因为他知道,他已年近黄昏,是一个迟暮的老人,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突然逝去。翠翠对爷爷的爱是一种全身心的依赖。翠翠是离不开爷爷,爷爷已是她生活中的全部。翠翠的依赖给爷爷的人生带来了欣慰和温暖。当翠翠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已经成为爷爷生命的一部分时,她很认真地对爷爷说:“我一定不走”。翠翠已感受到了祖父对自己朦胧爱情的不理解,但她不说,她怕爷爷会自责。想着自己出走给爷爷带来的担忧,让爷爷尝试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爷爷的担忧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叫爷爷回家,生怕真的会失去爷爷,这是一种相濡以沫、互相珍惜的情感。
3 “祖孙关系”对比
《家》是一种象征化,抽象化的文学表述。巴金把这种不是亲情的爱用封建社会的牢笼囚禁起来。这种祖孙情更不是伦常关系中的爱,不是自然的温情。高老太爷看似在教育子孙成才,希望他的子孙在将来能如他所想,但他在无意中用封建的家长制却把这份爱扼杀掉了,他是封建腐朽的家长制集中代表,是封建权力的象征,而不是一个关心呵护孙辈的长者。他毁了别人的幸福,也毁了自己,他越想掌控,孙辈越反抗,并造成了孙辈的悲剧。在《家》中没有看到温情的祖孙关系,有的是反制和反抗、控制与作揖主义、毁灭与被毁灭。
《边城》则是从人情伦常来写人性中最自然的感情,是单纯的爷爷与孙女的亲情关系,是一个人的感情依托,而非一个集体的抽象化。翠翠对她的祖父是那么的尊敬和崇拜,她祖父对她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同时也展示了美好的大自然以及人自在的生存状态,抒发了作者对亲情的赞美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与对自由生命的热爱。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祖孙情,他们的悲剧命运不是源自对封建家长制的权利欲望,不是虚伪自私。他们是真正地为对方着想,只是一切的误会,一切的误解,只因为一系列的不凑巧,悲剧归结于命运而不是旧礼教或封建制度。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男权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积淀,男性与女性在整个社会中逐步形成的传统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社会给予了男女不同的定位,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整个社会要求男性“有出息”,当好“主外”角色,而女性则“温柔、善良、富有同情心和互助合作等精神特征”,当好“贤内助”。这些观念在性别角色社会化演变发展中,逐渐把代表不同性别的角色标准赋予个体,并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途径,借用各种交流、宣传形式和手段,如养育方式、奖励、评价、舆论等,来使社会成员掌握与其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强化其对角色的认同,从而家庭对男女的要求也不相同了,每个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家庭中对男性的要求更严格,标准更高,而社会也如此。1969年美国激进主义团体红袜子发表宣言中直陈:“因男性在社会中控制了一切***治、经济、文化机构,并靠体力来维持着这种控制。”而女性则是在家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不出三门四户,固守着女性三从四德的规范。作家们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中不自觉地给男女按照传统文化规范定位。作为男性的祖父有意识地要求自己家中的男人成为拥有权力,能够独当一面的形象,当他们衰老时家中的年轻一代的男人能成为他们的接班人,掌管家庭的兴衰,而女性则没有这些责任。这种定位的不同让祖父们对孙女和孙子的爱的表达也不尽相同。
祖孙关系大量出现的情况往往是这个家庭中父辈要么懦弱无能,祖父希望在孙辈中找到一个能继续他事业的孙子,把希望转移到孙辈们身上,要么父辈们已经离世,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祖孙情的突显者中大部分是因为父亲的缺席,父爱的缺失。祖父代替父亲充当孙子辈的保护神。因为社会定位的不同,祖父对其孙辈的期望也不同,以至于爱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
注释
① 巴金.家[C].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② 巴金.我的写作生涯[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③ 巴金.我的写作生涯[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④ 沈从文.边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3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性别视角下的“祖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