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投资低迷不振、企业破产接踵而至、不良债权根深蒂固”――这个盘根错节的问题是日本经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始终未曾彻底克服因而最感头疼的顽症。
作为应对日本金融不良债权越演越烈的直接对策,“日本产业再生机构”2003年4月正式成立,目前已渐入佳境。截至2005年底,已经有41家企业接受了该机构的产业重建和援助,25家成功出手。而且,在一买一卖之间,“产业再生机构”不仅帮助受助企业摆脱了濒临破产的困境,银行间的不良债权大幅下降,其本身也实现了较大的赢利。2005年,它的营业收益就达到472万亿日元。
这家机构因此被称为“金手指”。《望东方周刊》记者为了解它成功的奥秘,对其进行了专访。
“五年重建百家,不增国民负担”
2002年前后,日本饱受不良债权的困扰,尽管内阁采取多种措施,但成效并不明显,截至2002年3月底,日本民间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仍有52.4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5万亿日元。日本一位内阁成员甚至说,银行业新坏账的增长速度,几乎与处置坏账的速度一样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解决濒危企业产业再生和化解金融不良债权两个问题为奋斗目标的“产业再生机构”2003年4月16日正式成立。它依照同年4月2日日本国会通过的“产业再生机构法”,由日本***府负责筹建,采取股份制的方式按照民营方式运作,提出了“五年重建百家,不增国民负担”的目标。
“产业再生机构”的工作流程是:首先濒危企业和主银行向“产业再生机构”进行咨询,“产业再生机构”对其进行事前审查;然后企业和主银行联名提出申请,要求获得救助,“产业再生机构”设立的产业再生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企业通过救助后可以实现再生,于是批准其救助申请。最后产业再生委员会与企业相关债权人商谈再生对策,获得同意后开始救助工作。
救助工作依照这样的流程进行:首先从非主力银行购入贷款债权,和主力银行一起合作,帮助债务企业获得重建机会。如再生过程理想,机构通过出售手中握有的购入债权取得利益,若反之,即售价比购入时更便宜,则会发生第二次损失(所谓“二次”是相对该债权原有价格而言,第一次损失已由银行承担),且通过由财***出资组建的机构性质转变为国民负担。
按规定,只要达到《产业再生法》规定的生产性标准和财务健全化标准,濒危企业在三年内即可望再生。这些标准包括,自有资本比率提高2%以上,或企业员工人平均创造附加值提高6%以上和有利息负债对现金流量比率在10倍以内。同时企业如果能找到新的出资者,“产业再生机构”将把收购的债权转让给它。如果企业达不到《产业再生法》的标准,但找到了新出资者,“产业再生机构”也认为救助成功,将债权进行转让。一旦企业三年后仍不能脱困,“产业再生机构”将把债权转让给债权回收机构处理。
“钟纺”与“大荣”奇迹
“产业再生机构”的成立当时引起日本各界的广泛争议。
支持者说,“产业再生机构”简化了企业的债务关系,为濒危企业在经济低迷的环境中获得新生提供了条件。反对者则认为,由***机构决定各企业是否适宜重建,是从根本上无视市场机制的做法。决定企业存亡的理应是广义上的市场,“产业再生机构”却变成一个以***府为主导的庞大的“救济机构”。
对于日本社会各界的质疑,“产业再生机构”设定自己的生命期限为五年,他们制定了在成立的头两年集中收购不良债权,后三年集中帮助企业重建的战略计划。目前,在日本产业再生机构的案例中,相对成功并且具有较大影响的是日本钟纺集团与大荣集团的战略重组。
钟纺集团公司是日本以纺织为基点发展起来的日本首屈一指的综合性企业,其产业曾涉及纤维、服装、化妆品、家庭日用品、药品和食品等,并在许多国家拥有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公司经营陷入严重困境,负债额一度曾高达5200亿日元。
2004年5月,“产业再生机构”决定为钟纺的经营重组提供援助。到了2005年12月16日,日本产业再生机构与日本花王集团达成协议,花王以4400亿日元超出再生机构融资给钟纺4100亿日元的重组冉生计划,正式接手钟纺及其旗下的嘉娜宝化妆品公司。花王从参与竞标的几大公司中脱颖而出还标志着日本国内与业界领头羊贪生堂相抗衡的新集团诞生。
大荣公司于1957年由日本商务大亨中内功创办。20世纪80年代末,大荣公司热衷于多种经营,但结果其综合超市核心业务严重萎缩,该公司超市门可罗雀。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大荣公司沦为过剩负债企业的象征,其经营重建久拖未决,被称为“最后的不良债权”。
2004年10月13日,大荣重建最终交由日本***府出资的“产业再生机构”处理,30家债权银行放弃约4000亿日元债权,“产业再生机构”收购除三个主力银行以外的剩余债权。大荣公司最后委身于日本产业再生机构。
“产业再生机构”计划将不动产从大荣超市业务中分离,将经营资源向食品超市集中,关闭现有260个分店中的80~100个。此举甚至引发了日本超市业的收购大战。美国沃尔玛、日本伊藤洋华堂、永旺(AEON)等大型零售企业,丸红、三菱商社、美国科洛尼(音)投资基金均对参与改组大荣感兴趣。最后Advantage Patmers公司出手收购了24%的股权,日本商行丸红株式会社则买下了另外10%的股权。2006年7月,“产业再生机构”将持有的大荣公司的股票33.7%转让给日本丸红公司,丸红公司凭借持有大荣公司44.64%的股份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