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是场景描写的佳作,作者把一尊大炮在甲板上的肆虐描写得惊心动魄,让读者的心情不由得随之波澜起伏。那么,作者是如何细笔刻画的呢?
一、细密的结构,场景中的时空
根据空间的变化,《炮兽》可分两个大场景,即炮舱内搏斗和甲板上将***赏罚。第一个场景篇幅比较长,我们可以依据时间的变化,理顺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对于《炮兽》一文,留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搏斗的场景中,小说的中心人物――将***一共出现了五次,每次着墨不多,几句话,但这简短的几句话却成为情节终结后再向前推进的标志。据此,我们又可以将第一大场景划分成五个小场景。
故事发生:大炮滑脱后,将***“走到了楼梯底”,“停了下来”。
故事发展:炮兽肆虐时,将***“一动不动,似乎无法在炮舱里挪动一步”。
故事进一步发展:汉子跳进炮舱时,将***“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位斗士在一起”。
故事高潮:汉子与炮兽搏斗时,将***“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了大炮的车轮中间”。
故事结局:大炮被制服后,汉子向将***道谢,将***“又恢复了不动声色的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炮兽》一文篇幅很长,但是作家思考细密,安排巧妙,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雨果一定深知: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连缀而成的。那么,读者也应该明白:依据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将小说切分成若干个场景。
二、细腻的手法,场景中的气氛
在一般人看来,大炮在炮舱内滚动应该很单调,很枯燥,无外乎滚过来,滚过去。但是,雨果却将这一场景描写得动人心魄,令人惊叹。读《炮兽》,读者觉得紧张而刺激,会被残酷的、捉摸不定的气氛深深感染。这种气氛的营造,应该得益于雨果细腻的文学手法。
首先,得益于形象的丰富。
雨果以意象的语言――诗歌步入文坛,《炮兽》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诗人特质的小说家。
大炮滚动让他联想到了一系列形象: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他将无生命的大炮比拟成“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说它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像是发了疯,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
他将滚动的大炮比喻成“一支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一只撞城槌在任意地冲撞一垛墙”……
制服大炮让他联想到了“驯服一只恶狗,吓唬一头牡牛,威胁一只老虎,软化一只狮子”……
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有了丰富的形象,大量的形象又强化了读者对炮兽以及炮兽肆虐的感受,一种紧张的、充满阴森不测的、血腥残酷的气氛笼罩着读者,让读者不能自由呼吸!这就是大家手笔!众所周知,场景描写必须写出气氛,没有气氛的场景描写是失败的。
其次,得益于语言的气势。
从《九三年》的全篇译文来看,《炮兽》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句,特别是由短句构成的排比句。短句干净利落,充满力量而又易于变化;排比句可以造势,读来一气呵成,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气势。这种天衣无缝的语言运用,正好突出了炮兽的力量、变幻、疯狂,炮兽形象突出了,气场也就形成了,气氛也就凸显出来了。同时,好的语言本身就可以营造一种气氛,正如同音乐的乐章。
再次,得益于环境的烘托。
炮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黑暗、浓雾、大海、狂风、光和影构成了炮兽肆虐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又烘托了场景中阴森不测的气氛。同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小场景中不间断地出现,又让这种血腥残酷的气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三、细致的描写,场景中的人物
对于《炮兽》一文的描写,我们必须理顺两组关系:作者写环境的恶劣是为了烘托炮兽的肆虐;作者写炮兽的肆虐是为了凸显人物,因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场景中最核心的元素也是人。对于《炮兽》一文中的人,我们也要理顺两组表现关系:反衬与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炮兽》的中心人物就是将***――老头儿,小说为了塑造这一中心人物,不惜笔墨写到了两类人,一类是炮手、水手、船长和大副,另一类是汉子。
在搏斗的第一个小场景中,“惯于在打仗时欢笑的水手都哆嗦起来了”;两个勇士“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里面张望”;而将***“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通过对比,将***的形象凸显出来了。作者这样描写,是要用水手和勇士的哆嗦、犹豫反衬将***的沉着、果敢。
在搏斗的第四个小场景中,雨果对将***的动作进行了正面描写,他蓄势待发,伺机而动,他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关键的时候一招制“兽”。同时,全体船员“发出的一声呼喊”,汉子的“一身冷汗”,制服炮兽后,“兵士们和水手们都鼓起掌来”,“炮手向那位乘客行礼”,这些都从侧面突出了将***的高大。正面和侧面描写的结合将场景的惊心动魄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将将***这一主要人物的高大形象凸显出来。在这个场景中,汉子顽强、勇敢的正面形象又烘托了将***,因为是将***救了他。
读着《炮兽》,我们不禁为炮兽的肆虐而捏一把汗,为将***的神勇而高声喝彩;读过《炮兽》,我们不禁为雨果细笔刻画场景的高明而折服;读完《炮兽》,我们是不是应该从中借鉴到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炮兽》场景的“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