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相机已诞生百年,百年以来徕卡相机种类繁多“型”态各异,用法不同,数量估计也有几百万台之多。除去相机机身外,徕卡还独自研发和生产配套镜头。早期徕卡有些镜头还依赖德国著名镜头生产厂家如施耐德、蔡斯等,其中有F1.5/50mm蔡纳、F3.4/21mm超级安哥隆、F2.8/28mm(第一款)及F3.5/15mm、F2.8/19mm等素质优秀的品种。徕卡厂自己生产的著名镜头有F2/35mm(八枚玉)、F1.4/50mm、F2/90mm(大头九)、F2/50mm等,现时生产的优质镜头更是后浪推前浪,如F0.95/50mm、F1.4/21mm、F1.4/24mm、F1.4/35mm等。由于新生产的镜头价格昂贵,一般影友很难支付这部分费用,就是中国的专业摄影单位,也很难满足每个摄影记者的需求。
近年由于数码相机的崛起,对镜头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但数码镜头未必是最好的镜头,它只是根据数码相机成像的特性而设计的适应数码相机需求的镜头。很多数码相机的画幅并非24X36mm的规格,而是小于这个规格。众所周知,镜头涵盖率小总比涵盖率大的要好做,尤其在大光孔镜头方面更是如此。徕卡镜头从上市那天起,它的画幅就定在了24X36mm的规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画幅相机。由于徕卡相机生产时间长,历史悠久,所以现在有大量的老旧镜头存世,这些老旧镜头是否在数码相机面前已行将就木?经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只要扬其长避其短,这些老镜头依然可以焕发青春的魅力,拍出光彩夺目的照片。
另外,使用老镜头也有先决条件,不管什么年代生产的镜头,首先要保证镜头镜片无问题。老镜头往往里面灰尘比较多,这样的镜头最好找专业技师清理一下,不然会降低***片反差而且锐度不够;有些老镜头生产年代久远,由于种种原因镜片中间或表层会产生灰雾,就是没有镀膜的镜头也会有此种现象。有镀膜的镜头大都在1948年后生产,当年都是化学镀膜,这些镀膜大都是有机物质,所以保管不善会产生霉斑,尤其是两片胶合成组的镜头,由于两片镜头中间胶合物多为加拿大胶,也是有机物,也会产生霉斑,这种镜头很难处理干净,最好舍去不用,省得自找麻烦。
诚然,老镜头可以用在现代数码机身上,但由于当年的生产材料和生产技术所限,做出的产品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素质全面,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在镜头设计方面更是如虎添翼。1948年以前生产的镜头多为不加膜镜头,也称之为白头,这些镜头在逆光角度拍摄时会产生眩光,应避其拍摄角度,多用侧光或侧逆光拍摄,太阳入摄角不宜太低。不加膜的老镜头在拍摄彩色片时,往往色彩不够饱和,这是因为当时彩色片还未上市正在试制阶段,所以镜头设计者未考虑到色彩因素,如果我们使用彩色负片拍摄可考虑增加曝光量,使其增加饱和度,如使用数字相机,可后期加大饱和度。不管是新镜头还是老镜头,不管是加膜镜头还是不加膜镜头,不管是单层加膜,还是多层加膜,我认为影响镜头色彩和反差锐度等诸多因素的关键,还是镜头本身设计的结构、使用的材料更为至关重要。不管是黑白摄影还是彩色摄影,你都把光谱中的红、绿、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聚合到一个焦平面上,徕卡镜头几十年都做得很好。如果用百分比来形容镀膜与镜头本身的素质(不加膜情况下)哪个更为关键,我认为影响***片成像质量的因素,镀膜应占30%,镜头本身素质占70%,所以合理使用老镜头一样能拍出好照片。
前一段时间去大同云岗石窟采风,我使用徕卡M9数码相机,使用了一只F3.4/21mm超级安哥隆镜头(施耐德厂生产),使用了一只F2/35mm螺口加M转换环镜头(八枚玉)。由于F3.4/21mm镜头设计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配M3使用的,所以没考虑机身内测光问题;由于镜头后部很长,所以用在M6或M9时就遮挡了机身内测光点,使TTL测光系统失去效能,这样只能使用外部测光表或凭经验测光。这只镜头在使用M9数码机身时,所摄***片在彩色模式下中心点约占画面70%左右色彩是正确的,边缘30%左右色彩偏蓝(侧重品多),所以在使用DNG格式时后期把它转为黑白模式,出来的***像无论反差、层次都是很诱人的(***1)。去年在内蒙古我使用M9机身加用一只上世纪50年代产的F4.5/135mmHEKTOR镜头拍了一张沙漠***片,层次非常丰富(***2)。在拍彩色片方面,我使用上世纪50年代产的F2/90mm银色镜头拍剧照,彩色还原相当好(***3)。
总之,新镜头有新镜头的用处,老镜头有老镜头的玩法,所以使用徕卡相机的朋友,应除老镜头出不来好照片的阴影,充分发挥徕卡每只镜头的优势和它所有的特性,这样您才能使手中的武器得心应手,在摄影这个广阔的领域与舞台上大展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