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只看剧情,那可不是极客范儿。为何美国多神剧?为何美剧总是边播边拍?为何剧集成本投入能如此夸张?咱们今天就来一探美剧背后那些事儿。
看剧的境界,或者说看剧的焦点,大抵分为几种,有的痴迷于编剧的脑洞,有的关注道具和衣着的细节,有的感叹道德、文化或理念,也有的是忠诚于导演或演员的实力。虽然咱不能说看个剧也能看出优越感,但确实每个国家的剧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譬如美剧的精彩,总是让咱不满于一周一集的“拖更”的同时又欲罢不能。今次咱们聊聊老美为何多神剧,聊聊那些美剧背后的事儿。
美剧的“播放季”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追完某部美剧的某一季后,故事总是“未完待续”的状态,在之后的某个时候,美剧迷们总会因为下一季的预告海报而欢呼不已。看着这些预告海报上写着的下一季的播出时间,大家都会明白苹果的饥饿营销到底偷师何处。不过细心的剧迷会发现,这些神剧下一季的上映时间往往都会集中在一年之定的某几个月。还有,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咱家的电视剧续作往往只是称作“第几部”,而单单美剧才有“季”的概念?
通常来说,每年9月到次年的4月已经固定为美国商业电视网的剧集播放季,也有一种译法称之为“映季”,共计8个月的时间。通常新出的重点剧集,都会集中在每天的黄金时间,也就是每晚的8点到11点之间播出,每周播放1集(个别有可能播放2、3集甚至更多,一般是为了在收视率高涨的情况进行重点强化该系列的品牌效应,譬如《犯罪现场》就曾采用一周3集的形式),周日的黄金播放时间会提早1个小时,也就是从晚7点开始。另外,根据美国电视界最著名的艾美奖的定义,黄金时间指的是当天下午6点到次日凌晨2点。
此外,周六一般商业电视网会固定播放一些综艺或真人秀节目(此前有规定周六不许播放电视剧,让位于其他自制节目)。而通常肥皂剧和情景剧一般是在白天播出。而在非播放季,也就是每年的5月至8月,一般只播放老片或是真人秀节目。
那么为什么美剧的播放季会选择在夏末到第二年的春季呢?据AC尼尔森调查显示,秋季的电视观众比夏天增加10%以上。还有一种说法最有意思,那就是秋天开始天气变凉,黑夜到来也更早,人们结束了夏季度假模式,逐渐减少户外活动,而学生也开始返校,恢复了有规律的生活,因此增加了看电视的时间。
不管怎么说,美剧的播放季从9月开始,也是各大商业电视网达成的一种习惯与默契。即便是广受美国老百姓喜爱的真人秀这样不太受播放季影响的节目,也往往会将其最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放在9月播出。美国各商业电视网也习惯于在每年9月搞一些大事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从中获益。譬如说,艾美奖就是在每年的9月颁发。
美剧的生产流程
早年有人统计过,在每次播放季中,各大电视网每周会有四五十部情景喜剧和三十部情节系列剧轮番播出,同时还算上其他电视电影节目,每年美国观众可以看到大约5000集的全新电视作品。数据显示,2015年美剧原创剧达到400余部,以每部平均12集来算,如今单单是一年的美剧新作就可能超过5000集这个数字。
在非播放季,也就是4个月的空白期,实际上就美国电视业目前的运作模式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一方面,可以用来调节观众关注度的节奏,避免让观众对剧集或节目产生疲劳感。换种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吊起剧迷的胃口,对下一季的剧情保持一段时间的期待感。而且这个时间不长也不短。另―方面,可以让制作人员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和策划下一季的内容。美国的电视业在长达数十年的节目创作过程中,累积了大量创作和制作经验。而且随着商业化氛围的提升,美国电视业已经逐渐将战场从收视率的竞争转变为品牌的竞争(一部系列剧的成功已经开始带动周边产品的新营销模式),使得各大电视网都逐渐重视精品策略。这都使得美剧的创作周期变得更长。
一般来说,美剧的生产流程包括以下工序:主笔设计情节――编剧形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此外在从情节到脚本的流程里,可能还会细分加入专门的台词作者。从前期的时咐纯矗每年夏季,各大商业电视网会收到成千上万的节目创意,它们有关的专业部门会对这些进行初步筛选,在筛选了大部分之后,剩下的决定投拍。然后就会组织人马,进行剧本创作,法律咨询,创作样片,观众研究学会组织部分观众观看,然后预测效果,达到预期效果的才真正决定拍摄。而且,美剧中系列剧不仅在拍摄和制作上精雕细琢,对于后期剪辑和特效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美剧的单集制作周期比国产剧长得多。而一般被视作“快消品”的情景剧相对弹性,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实际上部分热播情景喜剧的成本也很夸张),而且涉及到的道具不那么复杂,因而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一些。
边拍边播的模式
每年圣诞节,是电视网新剧剧本招标的开始,所有编剧需要在20分钟内把剧情大纲向招标负责人叙述完毕,300多个提案里面只有10个会被采纳,而最终只有3个会被播出。被选中的团队就此可以开始进行前期筹备。美剧的拍摄进度一般是在7月底开始拍摄,9月开播时一般仅完成4~6集,这几集也被称作试播集。之后根据收视率的情况,边拍边播。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美剧都采用的是这种边拍边播的模式。这与美剧的弹性制播模式以及收益的淘汰机制有关。所以一般来说,美剧前几集的投入不一定太高(除非是内定的重点戏),但后期制作时间往往会比较充足,而且这几集一定会快速拉出矛盾点,并有至少一个小高潮(一般第一集就会呈现给观众)。
采用边拍边播的制作方式,编剧可以根据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譬如观众对剧中某个配角特别钟爱,可能就会出现在这一季“领了便当”的人在下一季会以某种还算说得过去的方式“复活”。编剧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节,譬如圣诞,让剧中人物也在过节。此外,还是时事的移植,譬如《白宫风云》里的总统正在解决类似现实世界里的难题。正是这种故意模糊戏里戏外的策略,或者是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剧情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用户粘度”。当然,此前所提及的关于配角死去或复活的问题,也存在着某位演员档期无法调整或其他原因,导致人物提前死去或者无法复活的情况。不过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电视网可以根据收视率来随时调整剧集的长短。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观众即便在收看当季某部系列剧的时候,也不知道这部戏到底有多少集的原因。因为,可能连制片人、导演、编剧和演员们都不知道。
以《越狱》为例,第一季最初的设定并不是22集,因为HBO对于《越狱》的定位仅仅是男性观众,但实际播出后发现女性剧迷也不在少数,才进行了延续。而其第三季仅仅拍了13集就草草收尾,一方面是因为编剧协会的集体罢工,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收视率的惨不忍睹。
高投资高回报
如果没有记错,2010年HBO斥资2.23亿美刀邀请斯皮尔伯格打造的《太平洋战争》保持着美剧投资最高的记录。单集超过2000万美刀的投入,让这部戏简直脱离了大众对于电视剧的认知,而更愿意称之为加长版的电影。HBO也由此走上神坛,从此江湖上就有了“HBO出品,必属精品”的佳话。不过,HBo当时对于这部剧的要求简直宽容到了极点,他们从未要求制作方考虑收视率,也从不提赚回多少钱,只是希望通过这部戏扩大HBO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而从结果来看,他们最终达成的品牌效应,远比单纯靠这部剧赚的钱来得更多。
早在几年前,美剧就已经达到平均每集150万美元(特指60分钟一集的系列剧)的投资力度,比10年前翻了一番。如今的精品策略已经开始在美国电视业形成了共识,《罗马》平均每集82075美元,《权力的游戏》每集60075美元,《史前新纪元》每集约2000万美元。也别小看了情景剧,2004年《老友记》最终季单集成本也突破了1000万,这是因为当时6位主演集体要求提薪的结果,单是他们每人每集的酬劳就高达10075美金。而1994年第一季时,他们的个人酬劳每集H有7.5万美金。
那么除了《太平洋战争》这样没要求的美剧,如此高额的投入究竟能带来多少回报呢?得益于美国成熟的版权保护体系,首先商业电视网可以通过用户每月数十美元的订阅,获得稳定的收益,而公共电视网则是通过广告来获取收益。其次,电视剧光盘的发行和租赁,到如今的网络订阅有其成熟的运营体制,早在多年前就有统计美国每年向其它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时长达到30万个小时。默多克的卫星电视运营商BSkyB,曾以每集18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迷失》的英国独家播映权。去年,腾讯视频也曾斥巨资引入《权力的游戏》、《新闻编辑室》、《兄弟连》、《大西洋帝国》等一系列美剧(具体金额未公布,但肯定不在少数)。
而配套的其他产品如书籍、服饰、道具等也是下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根据电视剧制作的电脑游戏业已成为新的增长点。譬如《迷失》等还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社区聊天室,并开发了大型的***游戏《迷失体验》。《越狱》***上有出售《越狱》主题的彩铃和T恤衫销售。
实际上关于美剧的话题,写上一套系列丛书都不为过。譬如题材选择上的两极化思路(一极是表现日常小人物、最大程度地贴民生活;另一极表现非常态环境中的英雄人物、以间离手段营造神秘和刺激),各家电视网的历史和特点,又比如如今视频网站自制剧的兴起,等等。限于篇幅,我们或许会在未来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美剧背后的故事。但在看过各种题材的美剧过后,了解到它们背后的运营模式之后,你会发现,实际上美剧早已以不低于好莱坞大片的影响力,在英语或非英语国家,传播着美国文化。反观国产剧,咱们要走的路还真是有点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