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不是速度的崇拜者,他是速度的敏感探测器。
1999年,他以无法想象的方式设想出纽约世贸中心被袭击。
两年之后,这个想法兑现。2006年,他又用一本《红色海洋》讨论中国崛起中的新的世界秩序,这也在两年之后被西方学者的学术专著所深入阐述。我相信这位学者没有读过韩松的作品。而韩松也没有听说过这位作者的想法。那么,他们是怎么不谋而合的?
2010年,韩松再度用小说《地铁》震撼读者。在作品中,中国地铁发展过快,速度过快,发生了严重事故。这一次,仅仅过了几个月,高铁事故就验证了他的想法。
从两年到几个月,韩松作品跟现实的距离再度接近。这再一次印证了他所宣称的,中国的现实比科幻更科幻。而他本人恰恰要成为这种科幻现实的描述者。刚刚读完的小说《高铁》,可能是作者相关理论的又一次实践。
对于读过《地铁》的人来讲,阅读《高铁》会有一种审美疲劳之感。小说的构造模式基本一致。只不过《地铁》的构造和人物事件安排都显得仓促,而《高铁》则在小说方面显得井井有条:中国建造了全新的高铁列车,高铁的极端速度使它能穿越当前的物理世界,让自然规律发生嬗变。于是,高铁跟外部空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而高铁跟内部则出现了全新的自然状态。
在我看来,韩松科幻小说中的人物仍然只是一些符号,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使这种全新的速度状态能够获得亲历者的体验。在故事中,高铁发展的起因仍然跟过去一样,是根植于百年来所受到的国际屈辱,而这种屈辱加上“”内乱的耽误,进一步让人感到了危机。于是,超越现有速度、超越所有规律成为了发展的必须。如韩松在小说中所言,对高铁时代的人们,速度才是“观察世界的角度”。然而,从一种农耕型大国起步的这种转换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为了前进,牺牲必不可少。作者以主人公之口说,不要怕乱,“死几个人就都理顺了”。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一方面令人感到惊悚,另一方面也令人感到某种震撼。难道我们的高速发展最终目标不是为了种族的生存?如果连生死都置之度外,那么我们的发展目的又是些什么?
我喜欢韩松科幻小说的许多地方,都是以独特方式反照当前中国和世界的。他谈到中国被逼走上这条速度之路时充满了无奈,而谈到为了速度,不得不“山寨”其他民族的科技时又显得那么可怜。为了给自己的行动增加合理性,高铁建造者还会伪造敌情,农耕者的面子转化为雄心,这使他们铤而走险,但万一落得失败,又立刻自暴自弃,胆小如鼠。
韩松没有一本小说不去关注中国的现实。但这本《高铁》的独特之处,是它已经成为近距分析仪,跟中国发展现状短距相接。小说把中国人的个性、中国的现实困境和个性困境所激发出的新的行为组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就是你思索那种所谓“本民族的宇宙”能否存在、“中国例外论”能否持久、侵入整个社会肌体的“细菌”能否彻底清除的过程。掩卷遐思,一种科幻跟现实的对话在你的脑海中被建立起来。这种对话让你质疑今天,质疑物质世界,甚至质疑多年来我们所建构起的伟大梦想的价值。
与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谈论“降维”(指外星人采用降低维数的方法打击对手)攻击不同,韩松的小说用于观察世界的方式可以叫做“升维”处理,它让读者不是简单地进行视觉三维观察,而是要走入11维或26维世界,更多视角地彻底分析中国式高铁本身的存在和移动。也恰恰是在这样的视角下,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的困境被剥开、铺展,被探测、拷问。在这里没有答案,只引发思考的灵动。为了配合这种升维处理,小说对世界的表述是碎片化的,不熟悉这种升维方式的读者在阅读时会有吃力感。但读过几页之后,就会被其中的强烈隐喻所迷惑。由于这种高维度的观察导致的现实景象的“失真”,使作者不能用原本描述三维现实的词语去谈论问题,因此,他采用了变形的手法。像他在谈论科学时所使用的戏仿话语,使整个描述貌似科学但又明显不是科学,而这种“拟似”方式,恰恰跟作者所要展现的那种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读相吻合。
熟悉韩松的人常常会说,他是个悲观主义者。还有人说他每天背着逃生包准备迎接灾难。我想,这些都是有趣的多维观察。我并不同意韩松属于悲观主义,从他的创作和生活上我发现,他的思想其实是建立在宏大的乐观主义台阶上的。唯其如此,才使他看到与这一基础相悖的“逆天”的残酷挖掘有强烈的失败感和失意感。无论如何,他可能是我见过的中国作家中最期待人类伟大创举的。没有这样的心情,不可能在《高铁》设想到要在移动的高铁中制造一颗人造太阳。但也恰恰是这种有悖自然规律的努力的必然失败,使韩松的小说带上了悲情。
在我看来,韩松的科幻作品是一种跟现实的对话,也是跟自己的对话。他对所有的可能性都开放接受。但在这些可能性中,对人类社会能够产生正向影响的,能有几个?
如果高铁不是真正在高速运行,而是靠吹的方式无限拉伸而形成的一种幻觉,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建立在怎样的不稳定状态下?
如果高铁上真的“发射宇宙飞船”并“建立人造太阳”,那么人类是将走向理想的新岸,还是更加靠近种族的灭亡?
《高铁》怕是韩松写给当代生活迷惘者的思考指南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韩松科幻小说《高铁》中的速度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