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何泓睿(1992-),女,汉族,四川省南充人,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摘 要:在语言学中,辅音的分类大致可以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上进行划分,这点不存在多大的争议。但是在具体细致的划分上,仍旧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关键词:辅音;《普通语言学纲要》;《语言学概论》
首先,对于辅音的定义,语言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学家罗常培先生在《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到:“在正常说话当中,一切不带音的噪音、带乐音成分的噪音和一切口腔有阻碍而乐音成分掩盖了噪音成分的声音都是辅音。”①而著名的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在《语言学概论》中也指出了辅音的特点:“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一定要在通过发音器官的某部分是受到阻碍;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发辅音时,声带不颤动或者颤动比较轻微,而且气流总是要克服某种阻碍,因而呼出口腔外的气流就比较急。虽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但是对于辅音的特征,是基本不受争议的,即气流通路有阻碍;气流较强;发音器官不发生阻碍的部分不紧张。”②以下就对罗常培、王均先生的《普通语言学纲要》与叶蜚声、徐通锵先生的《语言学纲要》进行辅音部分的对比分析。
先从发音方法上进行对比分析。在罗常培、王均先生的《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根据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方式不同,将辅音分为闭塞辅音、间隙辅音、颤闪辅音三大类。闭塞音包括塞音、鼻音、塞擦音;间隙辅音包括擦音、半元音、边音和边擦音;颤闪辅音包括颤音和闪音。根据声带是否颤动,分为清音和浊音;根据送气与否,又划分为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除此之外,还细致划分了气流强弱,分为了强辅音和弱辅音;最后还将所有的发音方法都用噪音和响音做了归类总结。而在叶蜚声、徐通锵先生的《语言学纲要》中,没有这样的划分,只是把各个发音方法做了一个大类的划分,将清和浊归为一类,送气和不送气归为一类,塞、爆和擦归为一类,鼻音和口音归为一类,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又归为一类。姑且不论内容,单单从划分的角度来看,因为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的细致程度不同,两本专著在划分上各有千秋。
《普通语言学纲要》中的闭塞辅音是指发音器官的主动部分和被动部分阻塞气流的通路所形成的音。罗常培先生和王均先生将塞音、鼻音、塞擦音归类于此。这类音都是发音器官把口腔中的器官堵塞所形成的,只是堵塞的部位不同。而《语言学纲要》中把鼻音和口音归为一类也没有问题,叶蜚声先生和徐通锵先生只是通过发音时,软腭(连带小舌)是上升还是下降进行划分的,也有其划分的依据。除此之外,《普通语言学纲要》中间隙辅音是指发音器官的主动部分和被动部分接近到使气流不能自由通畅的地步,但不是完全阻塞。发出来的音是带有摩擦成分的噪音,可以分为擦音、半元音、边音和边擦音三类。这类音的共同点就是发音器官的两个部分之间十分接近,在二者之间留下了缝隙,发音时,气流通过缝隙与发音部位有摩擦,使音从缝隙中发出来。《语言学纲要》把塞、爆和擦归为一类是因为作者把发音时的“闭塞”和“摩擦”两个特点放在一起讲,而《普通语言学纲要》则对这两个特点进行了分类说明和解析,方法不同,效果是相同的。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在《普通语言学纲要》中的间隙辅音部分多了一个边擦音的概念,边擦音实际上也是边音的一种,只是在有些方言中,边音摩擦的程度比较重,例如广东台山、广西博白方言中的“三”的声母中。边音摩擦的程度就比较重,但是在大的范围来看仍旧把边擦音归类于边音中去。《普通语言学纲要》中的颤闪辅音是指发音器官中有弹性的部分(双唇、舌尖、小舌)颤动或弹闪,造成气流的阻碍形成的音。可以分为颤音和闪音两种。颤音就是发音器官颤动时发出的音,闪音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颤音,它不是连续地颤动,只是在发音过程中轻轻一闪,形成了闪音。例如在维语和阿拉伯语中,这种发音现象就十分明显了。《语言学纲要》中还对颤音进行了大舌颤音和小舌颤音的细致区分。
其次,比较罗常培、王均先生的《普通语言学纲要》和叶蜚声、徐通锵先生的《语言学纲要》,我们不难看出,前者比后者还多了一部分噪音和响音的划分,罗常培、王均先生是参照了苏联语言学家的观点,按照乐音成分的多少进行归类的。但是,两本专著也有相同的部分,它们在清音和浊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解析上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普通语言学纲要》中对清音和浊音有进一步细致的解释,多了强辅音和弱辅音的区分,强辅音和弱辅音只是在气流强弱上存在细微的差别,实际上强辅音有成为清音,弱辅音又称为浊音,只是称谓不同罢了,实质上是存在差别,但差别不大。
再从发音部位上进行对比分析。《普通语言学纲要》是按照各大发音部位分类进行解析,而《语言学纲要》是按照气流通过声带进入口腔排除体外的线路进行逐步解析,虽不及前者详细,但更为生动形象,有层次感。
《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把发音部位划分为唇音(包括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叶音、舌面音(包括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小舌音、喉壁音(包括上喉壁音、下喉壁音)、喉音七个大类,除外还增加了几个表示辅音的附加作用和特殊变化的符号,例如鄂化作用、舌根作用、唇化作用等。而在《语言学纲要》中,按照气流通过声带进入口腔排除体外的线路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按照声门,舌面后,舌面中,舌面前,舌冠,舌尖,唇的由内而外的顺序进行解析,十分清晰。下面就对二者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
二者在对唇音的划分和解释上大致相同,在舌尖音的划分上有差别。《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把舌尖音分为舌尖前音、舌尖中音、齿间音、顶音、舌尖后音五个小类,而在《语言学纲要》中,舌尖音仅被分为舌尖齿间和舌尖龈后两个类别。舌尖前音可以归类到舌尖齿间音中、舌尖中音可以归类到舌尖龈后音中去。顶音是指舌头向上翘,舌头想上门齿龈靠所发出来的音,例如西安“常”、“唱”的声母,英语中heart的发音都是属于顶音,而从大范围来说,顶音也可以归类到舌尖龈后音里去。齿间音是把舌头伸平,舌尖夹在上下齿之间,或只向上齿靠拢时发出来的音,但一般认为这是发音上的缺陷造成的,也叫做“大舌头”。舌尖后音又叫做舌音或翘舌音,《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把舌尖后音和齿间音归类到舌尖音中去,《语言学纲要》中,则把舌尖后音(舌音)***开来,齿间音并没有提及。
两本专著在发音部位上最大的差别是对于喉壁音、喉音的表述。在《普通语言学纲要》中,罗常培、王均先生对喉壁音进行了详细的表述,还将其划分为上喉壁音和下喉壁音。而《语言学纲要》中没有详细涉及。喉壁音是指咽头肌肉紧缩,舌根后部向后靠,跟紧缩前突的喉壁相接近,造成的摩擦。如阿拉伯语中智慧[hikmah]中的发音,以及广州、上海“好”、“海”的声母的发音都是属于喉壁音。喉音则是指声带紧缩,把气流闭塞住,然后突然打开时发出的音,有的喉音像人们咳嗽的声音,并且在我国的许多方言地区,这类音是必不可少的,如上海话、苏州话、福州话、厦门话等。另外,表示辅音的附加作用和特殊变化的符号方面的内容在《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有介绍,而《语言学纲要》中没有提及。(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罗常培、王均编:《普通语言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
②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