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葡萄》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一首山歌,音域在“6-5”之间,旋律主要活动在高音区,一开始就出现七度、五度的大跳音程,音乐具有高亢辽阔的特点,多用假声演唱,属于“高腔”山歌中的代表性曲目。该歌曲属于“四句头”的山歌,节奏自由,悠远绵长,音调结构是以“3-6-1、6-1-3”为核心的蜀羽体系。
1988年,由付林作曲,陈汝佳首唱的《故园之恋》就是取材于这首四川民歌创作而成。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段中就采用了民歌《摘葡萄》的音调,在节奏上将原民歌自由的节奏稍作规整,速度仍为山歌引腔的慢速悠长。
随即,中段过渡到节奏明快的流行曲风,仍是采用了 《摘葡萄》中如“6-1-6、3-2-1-6”等较为核心的音调动机,在此基础上又加入许多切分节奏,增强了流行歌曲节奏的动力性。
经过这一中段在速度与情绪上的对比后,又再现了首段材料。最后歌曲在民歌《摘葡萄》的曲调中在羽音上缓缓结束。
这首歌产生的背景是1988年前后,内地流行歌坛正全面大刮“西北风”之际,盛况空前。但单一音乐风格的过度重复也给大众听觉带来了审美的饱和,“西北风”潮起不久也行将衰落,就在这转换之际,流行歌坛又涌现出其他多种风格的作品。
1988年5月14日陈汝佳作为“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决赛歌手出场,他没有一味跟风地再唱“西北风”歌谣,而是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另辟蹊径,选择了这首取材于西南巴蜀之地的山歌《摘葡萄》创作而成的舒缓悠扬的新歌《故园之恋》,这首歌也是曲作者付林先生反思转型寻求创新之作,预示一种新风格声音的出现,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
比赛现场,陈汝佳首先用辽阔自由的节奏、令人惊叹的真假音转换唱出“走过了一山哟,又一山,过了一江哟,又一嘞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流行歌手的陈汝佳在演唱这首来自巴蜀的高腔山歌乐段时,在唱法上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与尝试,他并没有完全一味地去模仿中国民间山歌手的高腔唱法,而是同时加入了如他之前成功翻唱的墨西哥民歌《黄昏放牛》时所借鉴学习的类似瑞士的约德尔唱法(Yodeling)①,将中西民间唱法与现代流行唱法进行了多元的融合,并运用于中国流行歌曲的演唱之中。歌曲清新的曲风,以及歌手快速自如的真假声转换的清唱方式,霎时征服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给身处都市的比赛现场吹来了一股清凉的山野之风。
随后对比中段的劲歌部分,陈汝佳载歌载舞,将整首歌曲演绎得动静相宜,将民族传统的音调和流行的时尚节奏有机地融为一体,成功地演绎了这首作品。朱逢博、王昆、李双江、王酩、李谷一等评委都对他歌声中“感情深厚真挚,透着一种民族化的感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正是这首《故园之恋》,使得陈汝佳顺理成章地获得“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通俗唱法的第一名,并以这首歌曲参加了当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使得这首歌曲再度扩大了受众的传播面,这首歌曲也成为将西南山歌音乐素材运用于当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 (待续)
注 释:
①约德尔唱法(Yodeling),又称约德尔调、约德尔歌,是源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歌曲。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来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快速并重复地进行胸音到头音转换的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
(作者附言:本系列论文为2012***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民族化的历史与形态探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2YJA760052)
施 咏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