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龙文化大行其道。其实还有一种文化与之相伴而行,这就是虎文化,所谓“虎踞龙蟠,卧虎藏龙,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早已是汉语中常用的词汇。相对来说,虎文化与民间百姓的联系更为广泛而密切。比如:在陕西关中农村,小孩子过满月时送花老虎,长大些睡老虎枕,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玩布老虎,西府凤翔的泥塑虎面具更是历史悠久传播世界。
虎文化与龙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据说,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大约一万年前的岩画中,已经出现了虎的形象。
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考古人员发掘到用蚌壳砌塑的龙形和虎形,分别位于墓主人的东西两侧,距今大约有6460年左右,当时正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有专家认为,伏羲文化就是龙虎结合的文化,所以后来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西方,五行五色属金属白,故曰“白虎”。
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也已经出现了虎字,这是象形文字,突出表现了虎爪和虎牙。
西周虎纹玉器负有王公诸侯贵族所用礼瑞之器的重任,不同的是,精美的虎纹玉器除了参与朝聘、会盟、祭祀、丧葬等,还有礼仪、货贿、服饰、昭示尊贵等级的功用。西周玉器上的虎纹是前代玉器纹饰的承续和发展,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同时代青铜器纹饰的影响。
玉虎(***1)长10厘米,宽3.5厘米, 厚0.3厘米。作奔跑状,虎眼“臣”字形,虎口开张,虎齿尖利,耳部和尾部各有一穿孔。塌腰,抬臀,肢屈前,足刻四爪,虎尾上卷。虎身饰卷云纹,马蹄形纹,“ε”形纹,形象威猛,纹饰奢华,装饰艺术意味浓厚。
此西周玉虎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虎相似,具有商代虎纹的遗风。细相比较差异之处:商玉虎琢刻纹饰线为双阴线,此器大部分是一面坡勾撤阴线;商玉虎虎耳、虎肘纹饰线条转弯处为方硬的折线,此器是圆弧过渡;商玉虎虎身所饰卷云纹回卷端头为较小的圆点,纹饰朴拙,此器卷云纹回卷端头是较大的圆形面,卷云纹长弧曲线更加婉转流畅、柔顺优美。从商周玉器虎纹来看,商代虎纹大多处静态,彰显凶猛狞厉之气;西周虎纹一般为动态,带有威武祥瑞之风。
玉虎(***2)长11.6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形象较为写实,双圈大眼圆睁,张口露齿,耳后伏,肩部有一穿孔。弓背,塌腰,抬臀,鼓腹,肢前伸,足刻四爪,长尾后摆,作奔跑状。虎颈饰马蹄形纹,虎身饰S形纹,虎臀饰卷云纹,虎尾饰“ε”形纹,两面纹饰相同。
此玉虎比例匀称,简洁生动,形神兼备。尤其是采用勾撤一面坡琢玉技术,刀法娴熟,刚柔相济,纹饰线条精准细腻,宽坡平又直,阳线细如丝,风摆杨柳委婉流畅,绵延曲折一气呵成,极富韵律和动感。
玉虎(***3)长19.6厘米,宽2.8厘米,厚0.6厘米。椭圆形虎眼,虎耳上竖,眉骨突出,口部和肩部各有一穿孔,下颚有力,四肢前屈,足刻三爪,长尾后卷。虎身饰卷云纹,椭圆形纹,“ㄍ”形纹,两面纹饰相同,长弧曲线精细,纹饰布局匀称,勾撤刀法娴熟,纹饰精美。此玉虎体态硕长,带有一种强烈的速度感,而所见西周时期类似形状的玉虎,大多短小,素面无纹,呈剪影状。
虎纹玉刀(***4)长22.5厘米,宽6.5厘米,厚0.7厘米。扁平长条形,两面纹饰相同。玉刀援中以一面坡双阴线相夹起一直脊,前锋和边刃锐利。刀柄为虎纹,“臣”字形立目,眼角线延长有勾,翘鼻,张口,卷云纹大耳后伏,利爪前伸,鬃毛下卷,均由宽窄勾撤阴线所琢制。整器体量硕大,纹饰舒展,线条有力,琢工精湛,虎口衔刀,威武无比,应属于西周玉礼器。
虎纹玉柄形器(***5)长20.7厘米,宽7.4厘米,厚0.6厘米。扁平长条形,在柄端钻一通孔,单面钻,马蹄形,其余三边雕出薄于器身的扉棱,整器两面纹饰相同。虎纹“臣”字形立目,眼角线延长有勾,双阴线刻虎眉,张口耸鼻,虎耳后伏,虎爪尖利。虎身主要饰卷云纹,纹饰***案装饰意味浓厚,琢刻线条带有殷商遗风。此器体量硕大,布局匀称,形态庄重,精细圆曲的勾撤一面坡阴线,表明其属于西周玉礼器。
《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对照实物来看,“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璧、琮、圭、璋、璜、琥,前五种玉器在形制上似无疑义,可是对于琥,却莫衷一是。《说文解字》:“琥,发兵瑞玉,为虎文。”显然是指虎符之类,并非“以玉作六器”之琥。清孔广森:“六玉之名,半圭为璋,半璧为璜,琥当为半琮耳,……”清孙诒让,今郭宝均认为此说似是,然而始终缺乏实物佐证。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半琮,是对角斜切,与琥无关。虢国墓也有一件素面半琮出土,但是指此素面半琮即六器之琥,似为勉强,仅是孤证,也未得到公认。那么,琥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将具有纹饰的良渚玉琮拦腰斩半,剩下带兽面纹的半琮,难道它就是所谓的六器之琥吗?还不好说,确实伤人脑筋。因为从目前能见到的古玉来看,虎形的、虎纹的、完整的、局部的、片状的、圆雕的、素面的、华丽的都有不少,但是如果将它们作为“六器”之一的琥,却怎么看似乎都有差距。困惑之下,汉代人甚至在雕刻“六器”的石碑上以瑁代琥。针对一般以虎纹或虎形玉器为琥者,夏鼐认为:“应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纹’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当为玩器或陈列品。”然而,究竟什么模样才配称作“以玉作六器”之琥仍不明朗。
所谓的西周时期“以玉作六器”,均是用于祭拜天地四方的玉礼器,首先应该是庄严而神圣的,其次要有相当的体量,不能太小,不要琐细。至于形制,璧、琮、圭、璋、璜,均是相对简单的几何形状。至于纹饰,大体量的璧、琮、圭、璋、璜以素面为多。麻烦就出在琥这儿,如果它既是素面的,又是简单的几何形状,既没有虎的纹饰,又没有虎的外形,这还能叫琥吗?所以,琥与其他五种玉礼器,很可能是求同存异的:庄严神圣,大体量,是为同,唯独玉琥在几何形状中应当加饰有虎纹,是为异。
再观此西周虎纹玉柄形器,似乎也符合以上所述的必要条件。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这即是西周“以玉作六器”之玉琥。但是,此器体量相对硕大,形制风格十分庄重,虎纹得体威武雄壮,刀工纹饰精美异常,确实是发散出西周玉礼器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品味西周玉器之虎纹、兽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