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左右的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充满好奇与困惑,他们对物品产生喜爱也是出于好奇。但是,除了物质本身的特性外,还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周围人、家中有威信的大人对某一物品的着迷、喜欢的程度。
(2)与自己日常生活、娱乐活动毫无相关的、却又在周围存在的物品。如香水、粉饼、唇膏、腮红、丝巾、女性内衣、裙子及高跟鞋等。看到别人对此津津乐道,孩子出于好奇,就想把弄把弄、摸一摸、看一看,穿在身上试一试,体验一下。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在家中无人时,常常会把母亲的胸罩、裙子或高跟鞋穿在身上,还有的孩子喜欢收集方便面中的故事卡片,这都属于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好奇、兴趣偏好,以及对物品拥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孩子收集故事卡片,家长不但不干预,还参与到收集活动中,到处打听、去不同的超市买很多的方便面,帮助孩子收集。但男孩偶尔喜欢女性物品的时候,家长就过分担心、害怕不正常,是病态,就千方百计地干预、制止,甚至惩罚。结果越压制,男孩子的好奇心就越强,探寻的欲望也越强烈,只不过有些孩子把这种行为由明到暗,转到“地下”去了。家长发现后更加忧心忡忡。
其实,大多数孩子喜欢穿高跟鞋也许只是对高跟鞋的某种属性感兴趣,比如穿上它人就显得高大;或者是穿高跟鞋走路发出“嘎嘎”的声响显得很神气;甚至也许仅仅是一时间没有可供娱乐的玩具,用它来代替而已!所以,家长不必太担心。
但是,也真的有男孩具有一种“迷恋”的病态。这种情况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关的情况,如影响日常生活,影响正常娱乐和学习的情况,或是干扰到家长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是否作为“病态”而干预,要看程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手段。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请心理医生确诊。一般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可爱,做事有主见,则说明孩子的个性心理特性比较健康。不是遭遇到严重的恶性刺激、严厉的斥责打骂,或者长期缺乏关爱、缺少玩伴,病态的可能性就很小。
无论是行为习惯、兴趣偏好还是病态的迷恋,都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行为引导方法进行矫正:
(1)减少机会家长多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多做亲子游戏,培养亲情,避免孩子自己独处,减少孩子对不健康物品接触的机会。有男孩的妈妈更需注意,不要把自己那些具有明显女性特征的物品到处乱放,应该仔细收拾起来,不要让男孩子随便拿到。
(2)兴趣转移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户外活动,如跑步、拍球、玩跷跷板或荡秋千等,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小区内健身器械要比穿高跟鞋带来的乐趣多得多,更有吸引力。也就是用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取代不良的兴趣爱好。
(3)树立榜样尤其是父亲,多跟孩子一起做体育运动,并表现出运动带来的放松及舒畅感,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模仿,逐渐淡化孩子穿高跟鞋的欲望。
(4)心理饱和妈妈索性与孩子一起穿高跟鞋玩,或干脆把这种行为公开化,在家中来客人的时候,或小朋友多的时候也让孩子穿高跟鞋引逗人们去笑,使其感到这只不过是一种逗乐的行为。这种体验充分满足后,孩子的好奇就逐渐消退。
(5)不利体验让孩子穿着高跟鞋去做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做一些动作比赛,让孩子亲身体验给他带来的不方便,不成功,借此讲明小孩穿高跟鞋容易绊倒,扭伤脚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会逐渐厌恶穿高跟鞋,失去对它的兴趣了。
(6)避免体罚千万不要试***通过体罚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压制孩子的欲望不但是徒劳的,而且越压制孩子越好奇,越好奇就越想体验。如果惩罚过度,还会让孩子产生困惑:“为什么大人能穿高跟鞋,而我却不能穿?”“为什么大人穿上受到人们的赞美,我穿就要遭惩罚?”
当孩子出现不太健康的兴趣偏好以后,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强行制止或过分解释,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形成的原因,从行为上引导,从环境上消除不良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解决的方式不适当,孩子的好奇心不被理解和同情,又没有合理的疏通渠道,孩子反而会以此作为心理安慰、心理寄托的对象,对某一物品形成“依恋”。这样的话,即使通过系统的心理***,维持一段时期不出现“依恋”行为,成年时如果遇到挫折、失败、紧张或压力的时候,心理寄托的方式就会回退到童年时期心理安慰的方式,而再次“恋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病复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儿子“恋上”我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