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林盘内部功能的欠缺,林盘居住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林盘衰退和消失的主要因素。应从林盘三圈层视角出发,保护好林盘完整形态、生态环境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挖掘和赋予林盘特定生活聚落形态的独特理念,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林盘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准备。
【关键词】川西林盘 衰败 林盘功能 保护对策
通过都江堰岷江之水的浇灌,川西平原上的农村区域逐步形成了一两户、十户左右的乡村院落,以便于就近耕作。纵横交错的河流、水渠及耕地,与这些院落自然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绿岛式的农居环境生态。茂林修竹,小桥流水,这种形态的核心就是名闻遐迩的“川西林盘”。①它是川西特有的生活形态,是全国独有的生态聚落。如今,这种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林盘形态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批的林盘正在逐步消失。如何保护林盘和传承川西农耕文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解读川西林盘
川西林盘的形成,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地理环境方面,川西平原水资源丰富,农耕作物以水稻为主,易于形成由水系、农田等组成的湿地圈层。这种湿地对于林盘有巨大的生态效应,稻田的温控效用较好,可以形成舒适的小气候。人文因素方面,川西地区的农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而林盘这种分散布局的形态构成,让农户可以出门就能耕种土地,方便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文化观念方面,传统的川西民居形态根植于农耕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②
在成都市农村区域现有各种规模的林盘约9万个,居住人口400多万人,总占地约59200公顷。根据成都市相关资料,以区(市)县作为规划编制单位,在林盘调查上(对小型林盘不予统计),以10户(或20户)以上且植被环境条件较好的林盘作为入围调查对象。经全面调查,成都市共有这种林盘7749个,居民285001户,居住人口97.90万人,总占地面积15985.9公顷,总建筑面积4062.34万平方米。一方面,传统川西林盘正逐年减少,特别是二圈层传统林盘正快速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农民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林盘内住户大幅度减少,许多传统林盘成为空心林盘。如郫县在几年前,县域内共有大小林盘11000多个,现有8000多个,而居住10户以上的林盘不足900个。③
川西林盘消失和衰败的原因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日益被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居住模式所取代。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结合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了农村居住生活条件,传统林盘从数量和形态上均发生明显变化。④如,成都市三道堰地区有很多林盘,随着旅游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对土地整理让农民对宅基地进行了集中建设,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但林盘的形态也被破坏了,林盘的数量减少了。
其次,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服务功能较低。不可否认,林盘减少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除了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正快速推进的社会性因素,还有农民自身需要快速改善居住条件的原因。在新农村建设和改造中,传统林盘的供电和通讯解决得较好;但建筑质量普遍较差,房屋多年来缺少维修;供水设施缺乏,绝大部分为自家抽取地下水,饮水的安全性差;道路体系的不完善,道路硬化不足、多为土路,遇到下雨天则泥泞不堪、难以行走,没有形成良好的道路系统。现在很多农户都购置了机动车,林盘的小径不能提供机动车的通行和停放,让农民感到不便,这也是放弃林盘居住的原因;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露天堆放,人居环境差。⑤如成都大邑县新场镇某林盘,从外表看,具有良好的外部景观形态,但林盘内居住功能不足,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功能不足,环境脏、乱、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户不满足原有林盘居住条件,向城镇或农村集中居住区转移,原先所居住的林盘成为空心林盘,即林盘形态尚存,但部分农户已人去房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形态。
第三,生活习俗的改变。以前生活在林盘里的老一辈农民,在亲人死亡后把坟地设置在林盘内,距离居住场所很近。这固然和以前的生活习俗很近似,也方便了对亲人的祭奠。但是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不愿意让居住场所附近有坟地,不愿意居住在林盘内。即使居住在林盘内的村民,也按照现代生活方式,对林盘进行了散乱随意的改造。如成都温江区寿安镇的部分林盘,居住在林盘里的农户为改善生活条件,自行对建筑进行翻修和重建,拆除了原有的川西民居建筑,建起了水泥小楼房,对林盘形态和建筑风格破坏严重,原先川西民居建筑的青瓦、木楼已经荡然无存。原有川西农村独特的风光已破坏殆尽。另外,农村地区人才资源缺乏,地区发展受限。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均外出务工养家,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及孩子,出现农村“空巢”现象,林盘缺乏人力的经营和维护,也必然导致它逐渐走向衰败。
川西林盘的保护对策
面对川西林盘不断消失的情况,近年来,无论是民间组织还是***,都对林盘保护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思路和计划,对林盘这种独特的形态结构也日益重视。成都市在一年前启动“现代成都林盘”整治行动:提升生活环境、引入产业发展、改造传统林盘,将林盘建成生产、生活功能有机结合的现代农村人居空间。在***策方面,近期进一步从法规上确定了林盘保护原则和今后开发的方向。另外,成都市建委于2007年组织召开了《成都市川西农居风貌(林盘)保护性建设规划》审查会,提出了成都市川西农居风貌(林盘)保护性建设规划的规划核心:保护特色,维持林盘原有形态。⑥
首先,要保护林盘的完整形态。必须保护林盘所处的地形地貌和生活环境的真实信息。传统川西林盘是依附于川西地区农耕的居住形态,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外圈层的农田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因此在保护川西林盘的同时,还应该对外部圈层的农田、水系等外部环境的保护同样重视。比如郫县全家河坝的林盘保护示范区,在对林盘的保护上就重视了的农田形态保护,对周围的水稻田进行了保留,不仅仅是保留了原有农田的面积,更保持了稻田湿地的原生态。
其次,要保护林盘的生态环境。林盘生态环境中的小型林地,是保持成都平原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林地是林盘保护的基本内容。对已经被破坏的林地,应该选取适合林盘种植的乡土树种进行补植,恢复其原有的林地形态。比如郫县全家河坝的林盘保护示范区,在对林盘的保护过程中,重视对林地圈层保护和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在主要的植物中选取香樟、皂角、黄桷、楠木等乡土树种,在园林植物的搭配上,也采用了八角金盘、肾蕨、蓝天竺等适宜本地环境的植物,恢复了原有的林地围合形态,并增添了植物搭配的层次,丰富了视觉美感。
第三,还要保护林盘的核心区域,即居住区的传统川西民居建筑。林盘中的建筑多为典型的川西民居,很有特色,部分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坡屋顶房屋,门窗以雕画装饰,建筑局部的木雕***案非常精美,平面布局以L型、三合院落居多;进入院子的龙门(或朝门)建筑饰以木雕或石雕***案,修建得比较精致,⑦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川西民居建筑的体现。在保护过程中,应该实地调研,区别对待。对于保存尚完好的建筑,必须予以精心保护;对于不能再利用的川西民居建筑,也要依照传统川西民居的建筑形态、布局和材料进行重建,以传承林盘历史文化。如温江寿安镇陈家桅杆川西建筑聚落的保护性重建,在形态风格、材料选取和修复工艺上均遵循传统,力求恢复原有建筑聚落形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 论
在新农村建设逐步步入现代化的行列、渐成城乡一体的经济格局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原有的生活形态和地域文化的保护,是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良好保持地方特色的重要途径。对林盘的保护应从林盘三圈层视角出发,保护好林盘完整形态、生态环境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挖掘和赋予林盘这种特定生活聚落形态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为林盘的利用和开发做好准备。(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本文系201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川西林盘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以陈家桅杆文化林盘公园为例”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蔡绍田:“新农村建设中的林盘保护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5期,第4~6页。
②⑥⑦成建:“成都编制规划保护川西林盘风貌”,《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第17期,第8~9页。
③“朴实飘逸的的川西民居”,《新浪旅游网》,travel.省略/china/2008-10-27/143332718.shtml.
④⑤李世庆:“川西林盘保护与乡土建筑创新”,《成都市建设委员会网站》,cdcc.省略/cdxjs/851-852/851-852/index-ws.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川西林盘的衰败原因与保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