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识身边的营养补充剂吗?
营养主要指人体摄入并利用各种营养素的过程。营养素指食物中那些人体无法合成且为生命所必需(如果缺乏的话就会患病或者死亡)的物质。目前已确认的营养素有6大类40余种,包括蛋白质(9种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2种必需脂肪酸)、各类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和水。
食物中除含有这些营养素外,还含有其他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如生物类黄酮、萜烯类、茶多酚、花青素、甾醇、大豆异黄酮、叶黄素、蒜氨酸、银杏叶提取物等。总计可达数万种之多。与前述营养素不同。这些物质虽然对健康有益,但不为生命所必需,一般称为保健成分。
虽然营养素和保健成分都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其起作用的方式和性质却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营养素对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缺之不可的。如果营养素可以用“雪中送炭”来形容,那么保健成分则是“锦上添花”,它们的作用侧重于促进健康。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发生矿难被埋地下),如果有营养素摄入,则可以存活;如果没有营养素,只有保健成分,那就死路一条。可是,在营养素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例如城市居民)。摄入保健成分则有额外的益处,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您知道如何使用营养补充剂吗?
在实践中,营养补充剂主要针对膳食营养不足,防止营养缺乏。大量的研究表明,营养补充剂对儿童、老年人、孕妇、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具有明确的正面作用,如促进生长发育、延缓衰老、促进胎儿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等。另一方面,营养补充剂可能也有益于预防常见的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及癌症。不过在理论上。这些作用可以部分或全部由搭配良好的饮食来实现。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饮食搭配得十分理想的话,也就不必服用营养补充剂产品了。
在应用营养补充剂时,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谁需要服用营养补充剂?
当饮食搭配不是很理想(这是大多数情况)时,服用营养补充剂无疑是很好的补充。有时尽管饮食搭配尚好,但因为需要量特殊,如孕妇、老年人、儿童、运动员等,故仍有可能缺乏营养素,服用营养补充剂也是有益的。
2 服用哪种营养补充剂?
大致的原则是日常饮食中缺哪种营养素,就有针对性地补充哪一种。如吃蔬菜水果(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比较少的人,要补充维生素C;不喝牛奶(钙的主要来源)的人,则要补充钙;肉类及海鲜摄入量不足的人,则要补充铁、锌微量元素。很多时候(如很多人饮食不规律)。无法确定日常饮食缺少哪种营养素,则可考虑全面补充各种营养素(复合型的产品)。
3 服用多大剂量?
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都有一个大致的数量,如成年人维生素C每天应该摄入100毫克,钙应该摄入800毫克,蛋白质应该摄入75克(男)或65克(女)等。这些剂量不但有性别差异,还有年龄差异,实际上是一整套数据,即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中的RNI(推荐摄入量)或AI(适宜摄入量)。这一文件给出了几乎所有营养素的合理摄入量建议。大部分营养补充剂类产品也正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DRIs来设计产品配方的。
另一方面,当营养补充剂与日常饮食同时摄入营养素时,会不会发生过量的情况呢?中国营养学会DRIs对每一种营养素最大的安全摄入量亦有建议,如成年人每天摄入维生素C只要不超过1000毫克就是安全的,钙不超过2000毫克就是安全的,等等。这些数据被称为“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均可以在中国营养学会DRIs中查询。
总之,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服用营养补充剂的最佳指导。这套数据可以在中国营养学会的网站免费***:
(省略/cn/disciplinary.asp?s=4&nid=23)。
在学术上,凡是以营养素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即为“营养补充剂”;凡是以保健成分为主的产品,则为“保健食品”。两者的性质和作用是有区别的。但是,按照我国目前的有关法律规定,“营养补充剂”纳入到保健食品中管理(而不是OTC或普通食品),即两者均需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1996)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2005)等法律法规的管理要求。根据《东方早报》2009年9月15日报道,近年来,中国营养补充剂市场高速成长,在上海,截至2009年上半年,营养补充剂市场占有率已高达33%。营养补充剂将成保健品第一大门类。
为指导和监督营养补充剂类产品的配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5年专门了《营养补充剂申报与评审规定》,该规定对营养补充剂类产品中维生素、矿物质种类和用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维生素C每天的最高量是500毫克,最低量是30毫克;钙的最高量是1000毫克,最低量是250毫克。有关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用量的规定,可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网站免费***。把某种营养补充剂类产品与上述用量规定相对照,就可以知道该产品是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