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冬青是我国干旱地区常见的一种常绿阔叶灌木,也是我国沙漠地区唯一的常绿灌木,具有非常显著的防沙固沙作用,在药用和观赏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深入了解沙冬青的特点和特性,有助于提高对其的栽培技术,取得更好的实用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经验,阐述了沙冬青的特征和特性,着重分析了沙冬青的人工栽培技术。
关键词:沙冬青;特征;栽培技术
沙冬青,一般又称作冬青、黄花木或是蒙古沙冬青。大多生长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地区,即陕甘宁一带,内蒙古、***等地,一般海拔都在1000~1200m之间。
1 沙冬青的特征特性
沙冬青是一种常绿阔叶灌木,树体可高达2m,冠幅大约3m左右。沙冬青其实为上白垩纪第3纪残遗下来的植物,是干旱地区常见的一种常绿阔叶灌木,也是我国沙漠地区唯一的常绿灌木。沙冬青耐干旱,喜在沙砾质土壤生长,在高温缺水的状态下,种子的吸水能力较强,发芽也比较迅速。吸水能力要远高于沙枣、花棒及柠条,且适应性强,能够轻易地在流沙边缘地带生长,抗沙压,枝叶茂密,在水土保持、防沙固沙等方面效果显著,沙冬青作为一种观赏树种也为沙漠带来一缕清凉。另外,此树种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将其枝叶煎汤可熏洗冻疮等,疗效明显。
由于沙冬青自身及生长条件的特殊性,对该树种的人工栽培也极为不易,加之在移植过程中沙冬青的死亡率较高,所以,不利于人工保护,更不利于扩大栽培。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的许多科研机构就着手开始利用野生沙冬青籽来进行人工繁育,但是,结果却不令人满意,沙冬青的出苗率只有30%。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人为的繁育改变了沙冬青原本的生态环境,又加上沙冬青根部细嫩、干脆,且根系繁大等特性,在栽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破坏、损失,造成了容器苗栽植到野外无法适应的结果。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针对这些特点,尝试用普通粘性果园土做营养土,并放入营养袋内,再把野生的沙冬青籽加入营养袋中培育,然后将人工培育的沙冬青幼苗连同营养袋一并移植到适合的土壤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移栽过程多而对沙冬青苗根部造成的损伤,成活率也有较大提高。通过具体试验与查阅相关资料相结合,管理局相关人员研究分析了沙冬青在我国的生长地分布规律,并通过综合考虑沙冬青的特点、特性和生长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栽培、培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 沙冬青的人工栽培技术
2.1 容器育苗
容器育苗首先要采好种子,要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取种,并应选择10~11年生的母树采种,种子要粒大饱满,这样才能保证发芽率,且种子吸水力较强,能够快速发芽,适于栽植。选好的种子要先经过催芽处理,用水浸泡,大约要2~3天时间,每天换水2次,这期间也要再次细心选种,之后进行消毒、催芽。催芽处理要保证较高的湿度与通气条件,并不时的翻动种子,防止发霉腐烂,也能够使种子出芽整齐。温度保持在20~25℃的状态下,5天左右种子即可露白约65%,此时就可进行播种。容器育苗比其它育苗方式更加优越,培育出的幼苗出苗整齐、均匀,而且减少了移植过程中对根部的损害和破坏,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容器育苗过程中要特别加强水、肥的管理,控制好水量,增加叶面喷肥。
2.2 直播造林
沙冬青移植育苗不易存活,多数情况下采用雨季直播造林的形式进行栽培。播种前将选好的种子先经过浸种处理,之后进行消毒,且能够快速发芽,出苗整齐,适于栽植,为沙冬青的直播造林提供了有利条件。造林前还要将地块深翻,蓄水保墒,直播造林可在春季直播,也可以在雨季抢播,一般要以土壤湿润的程度而定。雨季后期较好,由于雨季气温低,蒸发量减少,墒情好,幼苗不致旱死,比早播的成效显著。直播造林播种沟大约以35粒/m种子为最佳,如穴播造林,则每穴大约以8粒种子为宜,覆土厚度2cm左右。播种后最好用锯末等加以覆盖,这样既起到了保湿,减少水分蒸发的效果,又减免雨水冲刷的危害,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2.3 幼林抚育
松土、除草、施肥、浇灌是幼林抚育的主要管理措施。松土可有效地减少土壤及幼苗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和吸水性,土壤会提高接纳降水的能力,为微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除草有利于幼苗的健康生长,消除杂草根系,为幼苗提供更多的营养和阳光,消除争水、争肥的生长威胁。松土和除草的次数要根据林木生长的快慢而定,努力增加林木营养面积,提高保土、保水效果。幼林抚育还要特别注重施肥和灌水的管理,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实际数据证明,适当而充足的施肥或灌水,可以提高林木生长速度,降低树木死亡率。
沙冬青作为我国沙漠地区唯一的常绿灌木,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极大的作用,深入了解沙冬青的特点和特性,有助于提高其人工栽培技术,并能取得更好的实用效果,也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更为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龚斌荣,司杰.***沙冬青引种试验与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1(6)
2 刘家琼,丘明新.我国荒漠特有的常绿植物—沙冬青的生态生理及解剖学特征[J].植物学报,1982(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沙冬青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