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这样的话出自胡兰成之口,入世人之耳,无论张迷们喜不喜欢其人,这样一针见血道中张爱玲的毕竟还是他――胡兰成。胡兰成是知道张爱玲的,不是文字外的意义阐述,而是文字内的知音。或者说,胡兰成是懂得张爱玲的,这种懂得恍如古文里说的“倾盖如故”。世间的情分就是这样,不懂垂老依旧白发如新,懂得瞬间如故,犹如爱情中的一见钟情与终生如隔山岳一般。
种懂得恍如古文里说的“倾盖如故”。世间的情分就是这样,不懂垂老依旧白发如新,懂得瞬间如故,犹如爱情中的一见钟情与终生如隔山岳一般。
把张爱玲所有的文字合在一起,其底色归根到底就是“荒凉”二字。岁月的荒凉,人生的荒凉,人性的荒凉,平淡的荒凉,繁华的荒凉。如许荒凉的冷气散发到文字的每个角落,也散发到细枝末节生活的每个细节,就如从皮肤渗透到骨子里的细菌,一点点地啃噬生命。张爱玲的文字总在哀叹,是那种时光交错中无法把握的人性自私的哀叹。当年,她写这些文字时正值韶华年纪,可是写出来的文字却是暮年的夕阳余光里的漫想。我们在张的小说中随时能感到这种夜幕垂临、老病孤舟的沧桑叹息。
张的前度繁华在于民国年间,而后来的梅开二度却是豹隐山野独居海外公寓时。乱世的繁华让她具有了传奇的色彩,后来的繁华却有了沉香花尽前度刘郎又重来时光脉脉的凄凉感,究竟是垂暮,华发盈头,岁月迢迢,终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慨。前度的繁华究竟是好的,毕竟那盈盈的喜悦能够用喜悦的心理去接受,像年轻的皮肤配上华丽的锦缎,纵然颜色不合也是一种青春的奔流。而后世的繁华却如那山涧石洞上的滴水,渴或许能解,可是总有一种深谷幽兰的淡淡哀伤。她在文学上的传奇似乎像她笔下那些故事,繁华总在一梦中,是那种清醒的惆怅。
张的小说总是一种岁月遥忆的调子,在荒漫惆怅的光阴里,纵横着哀伤,像在平静昏黄的画面影像里有一把二胡在咿咿呀呀地伴唱。于是,无论是色彩斑斓的胜景,还是争奇斗艳的众芳,而作者总是被孤零零地抛在物景之外,低眉顺眼的浅笑里竟也给人一种冷然的嘲笑的味道。也许,正是这种回忆的色彩,才使那些人物在光阴交错里的细节蒙上了一片恍惚的阴影。时光里的反叛抗争到最后终究是人生的一片虚无;人性的勾心斗角,岁月的繁华荒败,在一切都沉寂后,只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了。那陈旧的雕花家具、斑驳的雕栏玉砌、古老陈旧的家传首饰,似乎在里面都闪现着时光的光影,幽暗忧郁沧桑压抑。尤其对那些细节的描写,琐碎中浸透了人生的苍白与虚无。
在这些小说里,张爱玲反复地哀唱着或繁华或平淡的人生,但是这些人好像都把底性里的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愿与那个乱世的时代挂钩,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挣扎浮沉。其实这不是缺点,因为浩荡人世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伟大空茫的理想去改造社会,多数人都在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中度过一生。我一直认为,把所有的文学都向***治靠近,那是***治的;把所有的文学都引向***治,那是文学的。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在叙说她自己;我说,她的作品揭示了某一类人身上的某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放大化。在这些特征中,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荒凉。
把文学等同于作者是可笑的,包括郁达夫那些小说,我们也不能把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同于他本人,就是那些自传,要将作品里的主人公等同于作者也值得斟酌。所以,红学研究人员把《红楼梦》等同于曹雪芹,总让我感到好笑。对张爱玲与她的作品怎么去看待,或许专家们另有定论,但是窃以为胡兰成的话还是有意思的。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似乎这个评语把那个时代及张爱玲的人生文字融在一起了。
繁盛衰败的身世,喧嚣归于沉寂的人生,纷乱的时代,还有她那颗作家的敏感的心,归在一起就是一个张爱玲的世界。末世的名门,纷乱的时代,本来就是一部沧桑沉沦的故事,读者或许读到的是门庭宛如嗑过的黑白剥落的瓜子皮,局中人感受到的却是日渐荒凉,有如那春草慢慢地成为门庭上的荒草。夕阳垂暮,光彩隐退,只有那黑漆漆的夜等待着纨绔子弟们的哀叹。车如流水马如龙和门前冷落车马稀是正反的对照,繁华成了余绪,胜景成了回顾,只有那些蒙尘斑驳的旧家具还在昭示着过往。那些家传的首饰还在胜景的余温里,可是时光把它们变得幽暗斑驳,只有遥望中的苍茫。
张的文字让我们在琐碎中看到一种宏大,这是人生的一种宏大,也是一种对人世的悲悯。在她的长篇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荒凉,还有儿女间的缠绵:世均和曼贞、翠芝和叔惠、流苏与柳原,当年小儿女之态还是有的;虽然,这些最终指向苍凉的虚无,但是当时情还是极其动人的。或许,这就是张爱玲当年韶华妙龄遇到胡兰成时的内心余温吧。毕竟,书不等同于人,世上多少工于心计的男女初遇情爱的时候,自私总是丢掉了,只剩下楚楚动人的儿女之态。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始终令人不知说什么――惋惜、哀叹,似乎这些都词不达意,或许终究指向了人世的荒凉。张爱玲对这些荒凉是无可奈何的怜悯,但是她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我觉得张的文字里最能体现这种怜悯的是她的散文。她的许多散文里虽然一贯地用她那种苍凉的手笔,但是在雕刻苍茫荒凉的时候,总能读出来一些言外之意。这样的句子,几乎散在张爱玲每个作品里,平淡的一幕,微观的一闪现的思索,似乎把生命中所有的辉煌壮丽凋零离散都写尽了。她的文字与人生繁华在民国世界里。她把民国世界里的爱镂刻成岁月的浮影,自己不过是一个临水照花人。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的“民国女子”中,最后引用了一句李义山的诗,他自说是感叹忧生忧世的自身成败、大千世界的成败,我觉得他是在描写总结张爱玲的情爱。看似阔绰的诗句,其实浮荡着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小楼***听风雨的感慨。我也用那句诗作为终结吧――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