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临沂市兰山区,一对母女被小区内一辆疾驶的汽车撞飞。救护车驶来之后,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肇事女司机衣服,并且阻拦救护车救人,后来还把已经被抬上救护车的小女孩拽了下来。事后经查,肇事者张彦在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教研办公室工作,任大一的中医讲师,平时在小区里待人接物都不错,包括与受害人王女士平时见面也都打招呼。
究竟是什么让女教师张彦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是精神病还是装精神病?这些问题都需要司法鉴定来回答,不过,从肇事者当时的表现来看,很可能存在着“情绪中暑”、“情绪短路”的现象(当然,这并非为肇事者开脱,也不能因此减轻其罪责)。
女教师暴怒瞬间成恶魔
据报道,肇事者从家里出来时情绪就非常激动(据报道是刚刚与丈夫吵了架),嘴里不断地说着“气死我了”,甚至下楼后都找不着自己的车,误开过别人的车门。其情绪不稳定在事故发生后同样有所表现。据不少居民反映,车停下后,大家才发现,张女士的车里还坐着她的妈妈,老太太头撞在前挡风玻璃上,流血了。张女士曾用手掐着自己妈妈的脖子,张妈妈不断地呼喊“你掐死我了!”。还有后来的“阻挡救助”,这种极端暴力、偏执行为和平时的“小区里待人接物都不错”,以及“大学教师”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有很明显的“情绪中暑”、“情绪短路”迹象。
16%的人会发生情绪性中暑
研究证明,盛夏易发生“情绪中暑”,气温在25℃时,人脑思考问题最为敏捷;气温超过25℃以上尤其是酷热难耐时,大脑营养消耗增加,供血不足,即可发生功能紊乱现象。还有,天热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一旦高温影响到脑细胞功能,就很可能出现“情绪短路”现象。据统计,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性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0小时、湿度高于80%时。
有统计显示,盛夏高温,人的攻击性比低温时强,连犯罪率都有增加的趋势;环境心理学专家还发现,在高温室内的人,比在常温室内的人易于对他人做出不友好的评价,更容易出现“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者行为更具攻击性
突然而至的“情绪中暑”、“情绪短路”看起来无关紧要,但在应激状态下,却会让自控与转移情绪的能力极端下降,情绪大起大落变化无常,行为叫人不可捉摸。而且,应激水平低,不善于应变,言行举止具有攻击性,容易将小事酿成灾祸悲剧,导致激情犯罪的发生。
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人虽然也有理智,但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行为。因为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潜意识的力量是意识的三万倍”。
心静才能“自然凉”
那么,怎么能及时预防和消解“情绪中暑”、“情绪短路”呢?首先,有了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后,要懂得科学发泄,或者与朋友谈心,或找心理师疏通等;其次,多一些“心静自然凉”的自我调节,产生了极端愤怒后,不妨静下来,听听内在的心跳,改善植物神经中枢的激动状态,让呼吸、血流、心跳的速度舒缓下来,减少冲动行为;第三,平时要练就和养成一种豁达、包容性情,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上述情绪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女版药家鑫”提醒“情绪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