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你对中国水运有何期待?是否告别冰河期,水运不再下行,已然是天赐好消息?那么,一年后,你对中国水运又有何期待?是不是摩拳擦掌,欲重整旗鼓?
这样的期待没错。中国水运经济――这个全球最大的潜力市场在过去的两年和一年允诺了这样的愿景。
但是如果你像水运行业的记者一样游走于中国的大江大海、通航河流、港口码头,经受了无数国际国内大型航运企业的崩盘、退市,并把他们自High与实际市场的表现相对照,你就会发现,盲目寄托于***策红利的乐观和受制于国际市场的悲观情绪都是不理性的。
2012年,***的十报告首次把海域与陆域一起纳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并且做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这使得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振奋,也令国际舆论普遍高度关注。2014年,《航道法》出台,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这都为水运经济发展再次加注了砝码。
国家在***策上的努力,多少会让弥漫着失望情绪已久的行业经济看到了些许的曙光。无论是内河还是海洋,都因恩泽而变得异常活跃,春天真的来了么?
我们权且当真。
如若是真的,那么曾经拖累水运经济的因素是否已经消失?
从硬件方面来看,航道设施及其配套是否真的跟上了节奏?航运管理和维护水平效率是否得到质的提高?是否出现了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企业来代表中国水运的发展方向?水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适应当下的形势?若说起悲观的原因,恐怕在于,这些方面离现实的需求相差还太远了。
水运突围,仍然困难重重。
但并非就可以就此放弃信心。从水运专业领域来看,国际船舶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国内船舶标准化、集成化、专业化,港口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多样化都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前提下,我国的国际航运实力仍然在进一步增强,以去年为例,国轮承运中国重要进出口物资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承运总量达到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三分之一,个别货种承运比例还达到了二分之一以上,中国***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程度也在逐年加深。
与此同时,全国沿海的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专业码头得到改造和发展,港口功能也逐步多样化。港口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环保、节能优势更加明显。另外,内河运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航道法》出台的短短三个月,各地区关于航道建设的细则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内河货物运输量在国内运输体系中的比例有望提高到1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以港口为枢纽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和水运支持系统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国统一的安全体系和监控网络逐步完善,救助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航运、港口安全性能提升。这些都将对水运经济的上行带来利好。
记者在对水运行业专业人士、珠江航务管理局规划处雍清赠的采访中了解到,中国水运时机有了,***策支持有了,但是现在要发展还需谨慎,否则就会重回虚假繁荣,破坏行业经济结构。在对中国水运的发展方向上,他给出了个人建议。
他认为,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畅通高效和综合服务,是未来水运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优化全国港口发展布局,统筹利用优质资源。从资源来看,我国水运资源丰富,海岸线长度也居于世界前列。分布在全国的渤海湾、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西南沿海等五大港口群,由于地方发展的不均衡,各自的发展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港口群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要振兴水运经济,就需要逐步调整港口布局,完善综合布局。
另一方面,内河航运可能成为新的水运增长点。作为沿江沿河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运输方式,内河航运不可小视。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部署内河水运发展的问题,并出台了内河水运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内河水运发展,还需要加强现代航运服务,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特别是在高端航运服务方面,硬促进发展现代物流、航运金融、船舶融资、船舶管理、法律仲裁、航运交易等。
在此之外,在行业的生态圈里,经济规律也许也维系着水运的命脉。中国水运经历了600年前的辉煌、明清的衰落、建国后的复兴、改革开放以来的壮大,也同样经历了2009年至2013年,行业的疲软。从简易码头、人挑肩扛到亿吨港口、现代化桥吊,再到拥有3万多港口泊位的水运大国,水运发展经历了沧桑巨变。这些或许都只是历史的一瞬。纵观数百年的航运发展史,可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即水运发展的快慢与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世界地位高低紧密相关,更与不同时期水运发展***策导向息息相关。这无疑是当下最好的消息。
水运突围,指日可待。
当然,没有那么多砸中牛顿的苹果,也砸中其他人。行业经济突围、复苏,无一例外会经历阵痛,就好像中海运、中油运几大破产的公司一样,即便是春天来到,也同样会有饥渴和死亡。在水运行业,并非流来的都是财,还有随之而来的风险和竞争。行业萎靡局势或许不是一两日能改变,但是企业的个体发展已经显示出各自的差异。
那些只拥有眼界和勇气,却无法面对困境、问题和挑战的公司必将死去,那些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抓住了机遇的则将存活下来,并将在行业的春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