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在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工作,缺少运动成为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为了改善健康,人们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成为一种时尚,篮球、乒乓、足球、太极拳、健身操等等都很受欢迎,步行、马拉松等运动也人气很旺,助长着健身热潮。运动好处很多,可有利也会有弊,尤其,我们不时会见到有人参加运动发生猝死的报道,令人惋惜。
运动性猝死并非新鲜事,马拉松长跑本身就是伴随一例运动性猝死诞生的。公元前490年,希腊***队与入侵的波斯***队展开了一场决定的激战,希腊***队获胜后,青年士兵菲迪皮德斯奉命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但是,当他跑到雅典时,他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为纪念菲迪皮德斯,“马拉松”长跑运动诞生。
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1988年)、中国排球国手朱刚(2001年)等国内外著名运动员都因运动性猝死去世。较近的还有2015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游泳队的17岁女运动员庆文怡突然死亡。除了专业运动员,普通人参加运动发生猝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一些剧烈、强度大的运动中,如跑步、登山、篮球等。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病6小时内意外死亡,即为运动性猝死。运动负荷是猝死的诱因,但运动性猝死不是由运动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由运动和潜在的疾病共同引起的,也就是运动猝死者往往有潜在的疾病存在,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潜在心脏疾病是主要的诱因,心脏功能分为休息和运动两种情况,休息时各项指标是正常的,当剧烈运动时有些危险指数会升高并且变化无常。对于35岁以下的年轻运动者来说,潜在的心脏病可能为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特发性左心室肥厚、心肌炎;在35岁以上运动者中,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此外,运动性猝死中脑源性疾病患者也时有发生,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等。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了解是否存在导致猝死的因素预防运动性猝死首先要警惕自身是否存在隐性的相关疾病,如目前最值得重视的是隐匿型冠心病,这类冠心病是指无明显症状,但经心电***检查具有心肌缺血改变者。***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粥样斑块从小到大,从冠脉不显示狭窄到显示狭窄,直到心肌缺血发生。通过对上述心脏性猝死发病机制的了解,可以借助潜在性的诊断线索来检出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要注意家庭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猝死病史,以及运动本人心脏病、晕厥史;要重视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到医院做一个健康体检,心电***是不可少的,必要时还可加做动态心电***和超声心电***。
选择合适的项目已查出有心血管病如心肌炎者,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应注意避免情绪过激和剧烈运动,避免血压过高。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疲劳不适者,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控制诱发运动性猝死的因素。感冒等疾病,患病期间或尚未很好恢复的不宜参加剧烈运动。运动性猝死在年轻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患过心肌炎,或有心律不齐等情况的参加剧烈运动应谨慎。
科学运动,增加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以使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逐渐增强,以适应强度较大的运动量。
猝死现场如何急救
去年11月在上海马拉松比赛中,一位运动员突然倒地猝死,幸亏边上有跑友懂得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出手相救,为医护人员抢救争取了时间,最终使这位猝死者“死而复生”。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掌握猝死急救技术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运动猝死急救,还有触电、溺水等外伤猝死;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急性发病猝死等事件发生时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参加马拉松等剧烈运动者都能掌握急救术,对减少猝死导致死亡就可能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出现猝死情况后,在场的人要立即不失分秒地抢救。
发现有人跌倒丧失意识,首先是呼唤病人,若无回应,可压眼上、下眶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来判定病人是否心跳骤停。
对心跳骤停利用电击除颤当然最为理想,但在现场一般不可能有这类抢救器材的。我们可以用“赤手空拳”除颤,手握空心拳头,在病人心前区,捶击2次,如无反应,则可再捶击2~3次。对于刚刚发生室颤的心脏,胸前区捶击有较好的除颤效果,可以使室颤消除而重新出现心脏跳动。必须注意,要及早采用,在用耳朵听不到心跳瞬息间的一分钟内,实施拳击除颤效果最好。若无反应,当即做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让病人仰卧在硬的路面上。一手于病人颈后向上托,另一手按住病人前额向后稍推,使下颌上翘,头部后仰,有利于通气。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为胸部正中两***连接水平,救护人员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在病人的心前区有节奏地按压,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为30:2。
观察病人的瞳孔,若瞳孔缩小(是最灵敏、最有意义的生命征象),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掏出患者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针刺或按压人中穴或手心的劳宫穴、足心涌泉穴,有助抢救作用。
急救同时,其他人员应紧急呼叫专业急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