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00后都是70后和80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中国最早接触到互联网的一代人,他们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史诗般的历程。但只有00后,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原住民”。梳理过去,谈论未来,他们不能缺席。
00后们上网都干啥?
截至2013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比印度尼西亚的总人口(2.38亿)还多,占青少年总体的71.8%,而6岁~11岁年龄段网民在青少年网民中的占比为11.6%,相比2012年底增长了近4个百分点。
在每周上网时长方面,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为20.7小时,较2012年增加了2.3小时。其中,小学生和中学生网民分别增加了3小时和6小时,而非学生网民则只增加了2小时。
那么,中国的孩子们上网时都在做什么呢?
2008年时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上网最常做的事,排在首位的是玩游戏(62.0%),其次是社交(47.3%),学习排在第三位(43.4%)。
相比照,据欧盟的一项研究显示,欧洲25国儿童和青少年使用互联网进行的一些首要活动是:学校作业 (92%)、玩游戏 (83%)、看视频 (75%) 和社交 (71%)。
大量数据和案例表明,中国这些年龄最小的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仙境?险境?陷阱?
早在2009年,有着“戒网瘾第一人”称号的陶宏开教授就表示,我国青少年上网成瘾者呈低龄化趋势,年龄最小的上网成瘾者年龄仅为1岁零7个月。另有研究显示,一般网瘾青少年集中在12岁~18岁之间,其中初二是网瘾高发期。德国成瘾***协会会长曾对中国媒体表示,网瘾年轻化趋势严重,建议家长6岁前勿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世界。
而5岁~14岁的00后一代,在这中国互联网20周年的时候,正是从适合开始接触互联网到网瘾高发年龄阶段的人群。
2012年的一项针对城镇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未成年人触网比例高达96.8%,较2011年增长5.4%。其中,超六成学生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近三成的少年儿童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触网络。这一现象说明过早接触网络的现象在中国城镇家庭中是较为常见的。
这次调查还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孩子认为,在网络广告、视频中存在不良信息,以不雅***片和暴露视频等为主。
即使从这个春天开始的清网行动在净化网络空间方面成效显著,但无论是微博这种社会媒体网站,还是普通网站,未成年人不宜的信息仍是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因为这种信息虽然谈不上是露骨的***,但也绝不属于适合儿童接触的。
互联网本身就是社会的缩影,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可以说,现实社会中有什么,网络上就会有什么。而对未成年人而言,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最大不同是,现实世界中至少还有监护人,而一旦上网,他们就好像进了仙境的爱丽丝,必须独自应付一切。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会被告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在网上,陌生恰恰是常态,由陌生产生的神秘,对未成年人更会产生一种吸引力。
现实生活中学校和家之间构成的两点一线的世界相对单纯,但互联网却打开了一个充满无数可能性的“潘多拉之盒”。一不小心,仙境就会变成险境、陷阱。
没有实际门槛可言的各种网络交友工具,更是给00后们的互联网世界设了许多隐形陷阱。当如此自由的互联网遇到单亲家庭,那么00后们在网上玩乐的风险系数,就会大幅上涨。
警惕“网狼”
就在这个五月,一条新闻引起热议:“15岁少女网恋大叔染性病,因母亲阻拦见面跳楼”。15岁的湖南怀化少女薇薇7岁时父母离婚,初三辍学后开网店为生,后在网上恋上39岁的夏某,对方自称旅游公司老总,目前离异单身。夏某的嘘寒问暖让薇薇感受到久违的“父爱”。很快,她坠入情网,与夏某同居。夏某多次向薇薇借钱。为了见“大叔”,女孩躲开母亲的阻拦从二楼跳下,导致全身多处骨折。
像这样披着伪善“羊皮”的“网狼”绝不是互联网大草原上的稀有物种。“大叔控”这种亚文化现象对于00后们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类似的新闻近年来频频见于各种媒体,其中经常出现的是QQ、微信和陌陌这些热门社交工具的身影,不能不让人在慨叹之余去严肃思考,当我们在为这种沟通便利和信息传播的自由欢呼之余,该画这样几个问号――
手机应用开发公司是不是应该在社交应用的设计上对未成年人有更多保护考量?
家长和学校,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关注00后们的互联网使用安全?
公权力机关是不是应该加强对那些“网狼”的震慑和惩处力度?
上面的每一个问号都亟待全社会尽快拿到桌面上来认真讨论。毕竟,一个如此“自由”的信息环境,对00后们的成长绝不是福音。
但是话说回来,对00后一代来说,不正是因为生活中亲情的缺席,才给网狼留下可乘之机吗?
2010年《青少年蓝皮书》指出,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上网有一定影响,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差的家庭孩子更迷恋于网络。这一判断也得到了更多专家的支持。广州的心理学家沈家宏从案例以及心理学角度,认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往往首先是家庭关系出现了问题。
除此之外,隔代抚养的青少年也是网瘾的高发区。有调查显示,早年寄养在祖辈的网瘾青少年占了总数的1/3。主要是因为回到父母身边时会不服管,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这样的事实是颇令一些长辈们感到困扰的:孩子们远比自己要更熟悉和互联网有关的一切――操作、规则、窍门、黑话,而自己呢,除了告诉他们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以外,真正了解他们的世界吗?有多少家长,甚至连去了解的意愿都缺乏?
也许,只有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以平等的姿态去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才能真正找到保护他们的最好办法。
如何保护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现象,在00后一代的城乡青少年间,是否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信息鸿沟?如果是,那么任由这种鸿沟持续扩大加深的后果便是,造成“农二代”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低下,限制其改善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来自***的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城乡普及差异明显,城镇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地区,且两者差距呈扩大之势。2013年,城镇青少年网民对各类应用的使用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仅即时通信使用率低于农村青少年网民。这也说明,农村地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仍然是比较单一的。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00后们面对的境况,更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每一代新的人类成员的共同处境。在中国互联网20年的关口,我们需要思考并尽快采取有效行动,来解决以下重大问题:在一个信息鱼龙混杂,传播成本又趋近于零的社会,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孩子,免遭各种负面作用的伤害?
给家长、儿童和教育工作者的“窍门和小贴士” 以下是家长、教师(和儿童)应该知道的有关互联网使用的一些小贴士。
*电脑应放在家中醒目的地方,以便成年人监督电脑的用途。
*应在各个层面(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有关计算机和如何使用互联网的教育。
*家长和老师应在网络环境中花时间和儿童相处。
*家长应(在与子女协商后)规定对互联网的合理用途和使用时间限制。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熟悉和了解互联网上的安全隐患。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一原则也适用于网络环境。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禁止儿童未经适当的监督就***和/或上传***片。
*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都应充分利用过滤和家长控制措施。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儿童年幼时向他们灌输隐私的需要,并说明为什么儿童务必要尊重和寻求“不受干扰”的独处权利。
(选自互联网协会《儿童与互联网》报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00后,这拨互联网的“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