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翰林大学士王仁阁“百亩田,万卷书,栽青松,种绿竹,琴三弄,酒一壶,半做农夫半做儒,非是仙家非是儒”的千古佳句,勾勒出黔中古镇卫城的一派安逸闲适景象。“食在贵州,味在卫城”,则将这里描绘为美食的天堂。
清镇市不仅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素有“小荆州”之称的黔中古镇卫城,就位于清镇市辖区内。清代翰林大学士王仁阁在游览卫城时,在卫城的文昌宫挥笔写下了“百亩田,万卷书,栽青松,种绿竹,琴三弄,酒一壶,半做农夫半做儒,非是仙家非是儒”的千古佳句,勾勒出一幅安逸闲适、民风淳朴的卫城生活景象。
卫城始建于明末崇祯三年(1630年),原名镇西卫,因明朝镇压水西势力而得名。和古希腊的卫城一样,其建筑初衷出于***事需要,为明朝末年用于节制水西势力的一个屯兵卫所。至清康熙年间,经时任云贵总督范承勋奏请,裁出威清卫(今红枫湖镇)、镇西卫(今卫城镇)以及所辖的威武(今站街甘沟)、赫声(今茶店),共两千户置县。县名取威清卫之“清”,镇西卫之“镇”合二为一,得名清镇。
早在卫城建立之初,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商家在这里重金置业,“启盛源”、“济盛源”、“盛天顺”、“复兴祥”等老牌商号应运而生。四川、江西、贵州等地客商相继在这里建立起“四川会馆”、“江西会馆”、“贵州会馆”,这些会馆在抗战时期曾是贵阳师范学校的临时校址与宿舍。卫城一时间成为“网罗天下商贾,通达黔州各地”的商业重镇,是黔中通衢的咽喉要道,享有黔中“小荆州”的美誉。
商贸交往的频繁,催生了独具卫城特色的饮食文化与建筑艺术。
这里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卫城师傅们以独特的烹制手法,打造出的众多独具卫城特色的黔中名菜享誉天下,备受食客们的青睐。“食在贵州、味在卫城”的说法,就是对卫城美食的真实写照。
卫城的古建筑遗址比比皆是,古镇牌坊、扶风阁、川王庙、文昌宫、石板街至今犹存。
关于扶风阁的修建,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说法。
卫城所处地势三面环山,唯西南空旷无拦。按照风水学的说法,要使卫城盛财不漏,人才辈出,则必建阁堵之,即人们常说的“宝塔镇河妖”是也。于是就有了当地士绅郭业臣、炎启明出资建阁的举动。年代久远,扶风阁尽管几经修葺甚至重建,但始终容颜不改。
卫城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在明清年间曾出过多位进士。中兴名臣张之洞就曾师从道光年间进士、卫城抗英英雄郭超凡。郭超凡聪颖过人,涉猎广泛,17岁时就扬名于外。学者徐广文认为其文不同凡响,因此为之命名超凡。郭超凡在道光十五年中进士,曾在兴义府教授,门生甚广。景其浚,张之洞皆出自郭超凡门下。在兴义府教授6年后,郭超凡调任广州,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1853年,郭超凡擢升广州知府,正值清***府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广州地处沿海,更是外国侵略者发难之地。郭超凡上任不久,英***借“亚罗号”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郭超凡面对敌人的船坚炮利,毫无惧色,亲率***民顽强抵抗。在1个多月的战斗中,郭超凡指挥得当,致使英***损失惨重,狼狈逃离省河。但因顶头上司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误国方略,次年9月广州失陷。此时正在卧床养病的郭超凡不禁痛心疾首,悲愤万分,发出“不料我一离职,洋虐强横逞凶竟到如此地步,可恨,可恨!”的感叹,随后昏阙过去。郭超凡于咸丰八年含恨而终,享年59岁。
在卫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周年之际,也是贵阳避暑季到来之时,清镇市举办了新一届国际太极流大会。自2009年以来,清镇市就以太极为载体,连续举办了多届国际太极流大会,并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太极拳推广突出贡献奖”。清镇这座现代而又古老的城市,以其柔和、博大、兼容的姿态,汇聚各路太极精英,演绎太极的精彩;向着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具有多元文化魅力的城市发展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