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首府有个河南庄,一直未曾去过,总以为那儿同城市其他区域名称一样,只是一个地名而已。近日,当我们乘坐909路公交车来到这里的时候,立刻感到了惊讶,惊讶于那份数十年不变的故土乡音;惊讶于这里人们依然固守的家乡习俗。
浓浓的乡音
河南庄村位于头屯河区域中心,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戈壁。1942年5月,河南省扶沟县一带黄河大堤决口,无情的洪水淹没了房屋和土地,饱受磨难的300余户灾民被遣送到这里,他们在此开荒种地,重建家园。为了让后人记住家乡,他们为新建的村庄取名为:河南庄。从此“河南庄”这个名字便一代又一代地延用了下来。
在头屯河车站下车,我们沿着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向河南庄一队的村庄走去。这是一个雪后初晴的正午,地上的积雪已全部融化,公路两边秋收后的田野里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行走间,偶而会碰上一两个肩扛铁锨归家的农民。“燕子哎,吃饭啦......”还未走进村头,一位中年妇女操着纯朴的河南口音呼唤孩子的声音便传了过来,那声音拉得很长,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听着了,俺在这咧。”突然,一名女孩稚嫩的回应声在我们身后响起,转身望去,一位大约八九岁的女孩正独自行走着,她扎着两条冲天小辫,身穿一套红色服装,看上去清秀、可爱。“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一同前往的一位同事问。女孩抬头看了看我们:“俺又认不得你(不认识的意思)”,说完,便抬腿快速向前跑去。
踏入一队的村口,一排排规划整齐的红砖平房院落掩映在稀疏的绿树中,如果不是门前堆积着麦秸草垛,很难正确判断这里就是农家房舍。行走在村中的巷道间,不时有村民相互说笑着从身边走过,留心细听,无论男女老少流露出的皆是标准的河南口音。
同在一个城市生存,受多民族共融的影响,首府大多人士的故土乡音都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变化,为何这里的人们却依然如故?
1988年从河南尉氏县远嫁到这里的农民王影女士告诉我们,多年来,在这里长期居住的95%以上农民都是同一地区的河南人,受外界的影响很少,所以语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孩子们在未上学之前,受父母的熏陶,说出的也是纯正的河南口音。
糊糊、面条、红薯为美食
叩开农民刘治业家的院门,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院落,宽大的庭院里开着一小片菜地,庭院一隅堆放着砍土曼、铁锹、犁头等农用工具。“屋里坐,屋里坐。”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刘治安用河南人的传统方式热情礼让。
走进刘治业的家里,一套四的住房居室宽大、敞亮、收拾得干净利落。室内冰箱、电视、沙发应有尽有。刘治安60多岁的妻子正在厨房做擀面条,这是老两口下午的晚餐。和好的一块面已铺在面案上,长长的擀面杖在她熟练的操作下,夹裹着面块滚动着,一会儿的工夫,面已擀好。老妇人将椭圆型薄薄的面片一层层折叠起,随手拿起菜刀一起一落快速地切起来,菜刀切穿面层落在木制的面案上,发出“嘁嚓、嘁嚓”的均匀声,如同经验丰富的乐师弹奏出的动听音乐,看得我们全都着了迷。
在沙发上落座,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今年72岁的刘治业老人就是当年的移民,如今这些仍然健在的老人已经不多。谈起河南人的饮食习惯,老人便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人都知道,咱河南人最喜欢吃的就是糊糊、面条还有红薯,那是因为早年间俺们农民穷呀,不这样吃不中呀。喝糊糊那是为了节省,吃面条是改善伙食,红薯当主粮那是咱地里就(适合)长这东西。可话又说回来,啥东西吃习惯了都有个念想,不吃了就会想。1942年腊月俺们来到这里,开初那两年,***靠水浇地的方法俺们不懂,种的庄稼都让水冲坏了。俺们河南种地都是靠天上下雨。因为不会种这里的地,可苦了俺们,连高粱籽和麸皮都吃不上。那段日子,想起红薯、糊糊、面条,俺们就流口水。没办法,大家都喜欢那一口儿。
后来,适应了***种地方法,生活逐渐好了,家家户户就又开始按家乡的老习惯做吃食,一直到现在。早上起来,”呼噜、呼噜”喝上一碗糊糊,俺们心里舒坦。这里的地不适合种红薯,大伙就在地头专门侍弄着种一点,专门留着自家吃。
说起来你们不信,俺河南村里妇女大多都不会做***的拉条子、抓饭,可擀面条都能着咧。
婚庆喜宴自家办
我们来得不凑巧,没有机会观看河南庄人举办的婚庆场面。村中的一位年长村民告诉我们,村里的人家婚丧嫁娶,多数家庭还是按照河南老家的习俗,在家里承办酒席。他强调说:“其实家里不是缺钱,就是感觉去酒店别扭。”
在这位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推开了陈子昌的家门。据说,他家的两个儿子结婚都是在自家宴请的宾朋。一样的农家院落,一样宽敞的居室,刚刚睡完午觉起床的陈子昌老人寒暄着将我们让至客厅落座。提起办喜事,老人开心地笑了:“结婚是大喜事,俺觉得应该热热闹闹。去酒店办(酒)席是省心,可家里冷冷清清多不好。”
老人介绍说,依照河南老家的老风俗,办喜事要抬着花轿、请上一班唢呐接亲;返回时女方家也会请上一班唢呐送亲。一路上两班唢呐相互比着逗趣,吹吹打打,十分热闹。男方家里3天前就请来了厨师,在院子里搭起凉棚,从各家借来的桌椅板凳摆满了一院子。结婚当天,全村人都会来家里喝喜酒,整个院子划拳行令、吵吵嚷嚷、热热闹闹,一派喜庆的景象。这种热闹会延续多天,除去3天的闹洞房外,还有3天年轻人偷听洞房的习俗。
“如今都变了,连老家也变了。现在不兴花轿改使轿车了,唢呐班也没有了,如果酒席也放在酒店做,那还有啥喜庆?俺们老家的规矩,在***就剩下在家办(酒)席了,不能让这一样也丢喽。”陈子昌老人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