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多年来,由于记载阿房宫的史料太少,阿房宫究竟有多大没有定论。《史记》所载阿房宫是分期兴建的,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然而,工程施工并不顺利,秦始皇的突然病死,继之因二世的残暴统治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使一期工程没有完成,二期工程自然成了泡影。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已证实了这一结局,即秦阿房宫没建成,甚至连前殿都没建成,所谓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其实就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历史上的阿房宫虽然不像文献、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描述的那样规模宏大,但从其前殿遗址范围看,其规模比司马迁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规模要大一些。
[关键词]阿房宫;《史记》;考古发掘
[中***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61-02
阿房宫为秦代所建的巨大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阿房村。千百年来,民间有关阿房宫的传说比比皆是。相传阿房宫规模空前,气势宏伟,大小殿堂700余所,各殿气候都不尽相同。秦始皇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至死也未把宫室住遍。可见,阿房宫是举世无双的宫殿建筑群,其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都是史无前例的。然而这毕竟是民间传说。那么,真实的阿房宫规模究竟有多大呢?
一、 历史文献对阿房宫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阿房宫工程规划作了比较客观的记载,自《史记》之后,阿房宫在历代文人的记载和
描述中其规模越来越被夸张、放大,有关阿房宫神奇而夸张的说法开始流传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如东汉班固的《汉书・贾邹枚路传》就有“起咸阳而西至雍,离m三百,钟鼓帷账,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惊驰,旌旗不桡。为m室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处焉”的记载,这表明阿房宫恢弘之势在《汉书》中开始被夸张、放大了。成书于魏晋时期一位无名氏笔下的《三辅黄***》将阿房宫规模继续放大,其载“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可见,文中已将秦都咸阳的离宫别馆全都划规在阿房宫名下。《三辅旧事》更将《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秦始皇二十六年立于咸阳宫前的12尊铜人,移到了“阿房殿前”。到了晚唐,杜牧更创作出《阿房宫赋》这一名篇,将阿房宫的规模与华丽推向顶峰:“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些极力形容阿房宫建筑宏丽等优美诗句已将阿房宫这座宫殿描绘成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在上述文献中,能比较客观地描述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应该是《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m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m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这是《史记》里描述阿房宫兴建规模总体规划与布局的惟一一段文字。它告诉人们这座朝宫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必须分期完成。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它是未来整座朝宫的主体建筑,是主殿,是皇帝与朝臣议***的地方。单是这座前殿阿房宫,其规模就足以惊人:“东西宽五百步”,约合今700米,“南北长五十丈”,约合今115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殿上可以容纳1万人就坐,殿下可以立5丈高的旗帜。朝宫的二期工程是在前殿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竣工后,以阿房宫为中心,在其周围架设天桥阁道并从殿前直达终南山,还在山顶修建宫阙。又在殿后修建复道,由阿房宫北渡渭水,连接咸阳宫殿,认为这仿佛就像天顶阁道星从北斗星横渡过银河而直达营室星一样。此规划虽是恢弘,但它毕竟是***纸上的设计而已。南宋程大昌在《雍录》中对前殿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的记载已经指明:那只是在阿房宫兴建规划中设计出的一个建造模型,期望最终能达到这种预期规模。事实上,工程的施工并不顺利,先建造前殿阿房的一期工程没有完成,二期工程自然成了泡影,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已证实了这一结局。《秦始皇本纪》描述了朝宫一期工程即前殿阿房工程的规模大小,这是文献中的记载。
二、考古发掘中的阿房宫及其规模
阿房宫考古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从考证阿房宫前殿遗址开始的。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的渭河以南,与秦都咸阳城隔渭水相望。从2002年10月到2004年11月,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发掘,得出的结果即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理由是:
其一,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度高出秦代地面12米以上,面积达54万平方米。在这大片的夯土台基之上,南面没有夯筑土墙,只有由南向北运土的坡道。而东、北、西三面均已夯筑了土墙,墙顶部还铺了瓦。鉴于秦代的宫殿建筑均建筑在一个夯土台基之上,为了弄清楚东、北、西三面围墙内有没有秦代宫殿建筑,考古队员在这54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上,将探眼打到每平方米五个之多,并且是梅花布点,除了农民的房子和水泥地以外,将剩余的20万平方米全部钻探完毕,还是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瓦当,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的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窖穴及排水设施等遗迹、遗存。
其二,前殿遗址南部夯土台基地面上遗留有当年民工修筑台基时踩踏出的路面,或称为运土坡道。从运土坡道分布来看,当年民工是将夯筑用土由南面运到北面,再由北向南逐步夯筑台基。由于工程未能完工,运土坡道仍在使用,南部边缘也就没有夯筑土墙。
其三,考古队还将夯土台基上的七组土样进行了植硅石分析,分析报告显示,夯土台基在建成后的很长时间里,地面上都被1米多高的野草覆盖着。这也表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没有投入使用。
查清了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后,阿房宫考古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要查清整个阿房宫遗址的范围。为了查清阿房宫遗址究竟有多大,从2004年11月至2007年11月底,考古队在前殿遗址之外西至沣河6公里、北至渭河11公里、东至皂河2公里、南至汉代昆明池北岸3.5公里,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考古工作,先后对纪阳寨遗址、传说是阿房宫的烽火台遗址、传说是阿房宫的上天台遗址、传说是秦阿房宫的磁石门遗址、秧歌台遗址等进行了勘探发掘,结果表明这些遗址或是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或是汉代上林苑的建筑,在135平方公里范围内均未发现与阿房宫前殿遗址同时代的秦代建筑遗址,从而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存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即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人们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另外,考古发掘已证实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上面的西部边缘、北部边缘、东部边缘均有夯筑的土墙,惟南部边缘没有夯筑土墙,这与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所撰《长安志》中“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的记载相吻合,佐证了阿房宫前殿遗址就是阿房宫遗址。
两个阶段的阿房宫考古发掘得出结论:一是当年建设中的阿房宫工程仅完成了宫区地基的夯筑和东、北、西三面围墙,阿房宫并没有建成,甚至连前殿都没有建成,所谓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也就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二是真实的阿房宫虽然不像文献、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中描述的那样规模宏大,但从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看,其规模比司马迁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规模要大一些,整个遗址的占地面积达54万平方米,比占地69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只小1/5左右,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其工程规模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56.
[2]简体字本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81.
[3]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工作完成,只有一个前殿遗址[EB/OL]. /d/2007-12-09/152619013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