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论是社会上还是在高校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大多泾渭分明,很少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声乐艺术的丰富和繁荣,事实上,这几种唱法之间有很多可借鉴性。在互相借鉴的基础上,每一门艺术的外延和内涵将得以扩展,这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美声;民族;通俗;演唱
经常听到有的学生在说,我是学美声的不会民族唱法,或是说我是学民族唱法的不会通俗唱法等等。这听上去有点别扭,虽然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从理论上讲个人是完全可以同时掌握三种唱法的。在国外就有很多跨界歌手,比如安德列.波切尼,沙拉布莱曼等,他们以前学的美声后来在通俗领域也取得巨大的成就,这就说明所谓几种唱法之间是完全可以相互转换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我国民族唱法声乐界泰斗金铁林教授就提出:“练习歌唱就像修马路,只要你把马路修好了,什么样的车都能在上面跑,卡车、轿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等。”也就是说一个人用同样的嗓子可以同时唱好三种唱法。其夫人马秋华教授也是三种唱法都教,并分别在三个领域都培养出得意的弟子,如美声领域的戴玉强、民族领域的萨仁呼、通俗领域的白雪等。因此,只要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变通,人们是完全可以在三种唱法上互换的。以下是三种唱法的一些特征。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这一称谓来源于对意大利语BEL CANTOA的翻译,意为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据说起源于此是因为那里独特的气候。意大利语的母音比较适合歌唱,语言有一种天生的美感。因为意大利歌曲的优美动听,意大利歌曲传遍全世界,如《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等至今仍然为许多人喜爱。我们通常指的美声唱法是指舞台歌剧、清唱剧、音乐会的唱法。美声唱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混合声区唱法,用全通道演唱,真假声合用。美声唱法以通道演唱共性为主,咬字服从声音,母音变形,声音丰满、结实、柔和。为全世界所喜爱的美声歌唱家有卡鲁索、萨瑟兰、夏里亚兵等,他们的声音超越了时代,成为全世界的宝贵精神遗产。
二、民族唱法
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唱法实为中国美声唱法,这一提法在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上由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提出,他认为,我们现在所谓的民族唱法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己发明的一种唱法,它既不是真正的意大利美声唱法,也不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所谓“民族唱法”。真正的“民族唱法”现在叫原生态唱法,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在田间地头自然的演唱,不加任何修饰。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唱法特征是声音明亮、吐字清晰、风格独特。民族唱法不要求全通道演唱,声音位置略有靠前,代表作品有《西部放歌》《小背箩》等。比较有代表的民族唱法歌唱家有、阎维文、***等。
三、通俗唱法
大陆的通俗歌曲早先基本是由港台传入,大陆歌手基本上是翻唱他们的作品,如台湾歌手邓丽君是当时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星,她演唱的歌曲《甜蜜蜜》《小城故事》等情感细腻,唱腔优美,至今仍然有大批追随者。中国最早的通俗歌曲是二十年代黎锦辉的《毛毛雨》,当时还因为据说是黄色歌曲遭到批判。通俗唱法较之民族、美声技巧掌握起来不是那么困难,每个人都可以唱几句。通俗唱法大多以气声为主,有时像是耳语,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唱法,当然现在的通俗唱法技巧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每个加之它的内容表现的多半是普通人的爱情苦恼等,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会通过这这种方式抒发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因此,通俗唱法有着最为大多数的受众。通俗唱法的代表人物有崔健、刘欢、那英等。
把握三种唱法之间转换的尺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共鸣方面
美声唱法要求的共鸣是全通道共鸣,包括头腔、口咽腔、胸腔,三者是溶为一体的。美声唱法声音要求更结实,强调管道的垂直感。美声唱法的声音往往传得很远,因为很多情况下演出都在露天广场,也没有扩音设备,训练有素的美声往往听上去没有任何过度的痕迹,这多半要归功于混合共鸣的好处,这种共鸣更适宜表现历史题材或戏剧性强的角色。民族唱法不要求全通道演唱,只用它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除了强调一定的垂直感以外还强调水平感,也就是前后通道要保持通畅,这样有利于吐字的清晰,风格的转换和把握。通俗唱法的共鸣要求不是很强,象是在耳边说话,当然,也有些歌手借鉴美声的发声方法音量也不小,如韩磊、孙楠等。如果要用距离来形容美声、民族、通俗的共鸣音量的话,那么美声能传一百米,民族能传五十米,通俗就像耳语。
二、风格方面
美声作品往往相对严肃,表现形式相对单一,美声作品大都要求用外文演唱,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外文发音和词意方面的知识,歌曲常用到的外文有意大利语、德语等。如果连基本的发音都有问题,那就谈不上其他了。母音不纯正,也就是不够味。宣叙调就应该唱的像说话,咏叹调就应该宏伟壮观,艺术歌曲就应该静谧柔和。民族唱法就应该吐字清晰,声音明亮,位置相对靠前,作品要体现一定的民族性。如湖南的龙船调,陕北的信天游等,你的演唱一定要符合那个民族的发音和风格。如谭晶演唱云南作品《长街宴》街字在云南方言里读GAI,演唱的时候只有这样才有味。通俗唱法讲的都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小事,对爱情的向往和悲伤,对生活的希望和无助等,它的演唱从声音到服饰再到表演都较之前两者具有随意性。
三、题材方面
美声作品多表现一些比较宏大的主题,内容多半比较深刻,或是抒发内心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如《我和我的祖国》《松花江上》《我像雪花天上来》等。民族唱法大多表现如对祖国,河山亲情的赞美,如《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母亲》等。通俗唱法大多描写生活和爱情,如《情书》《我是一只小小鸟》。
当我们了解了一定的三种唱法的发声技巧、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后,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掌握好在三种唱法中的互换是可能的。我们不光要掌握它们之间的互换,同样的作品也可以用三种唱法来进行演唱,最后看适合哪一种更好。实际上,对三种唱法的分界有一定的危害性,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相通和互相借鉴的地方,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段。每一首作品都应该用不同的声音演唱,我们应该打破习惯上对作品的演唱,做更多有可能的好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还都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石惟方.《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演唱的把握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