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记》作为南戏之祖,是元末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与“荆、刘、拜、杀”等剧齐名,在戏剧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它一问世就快速传遍海内,影响了明清两代作家的戏剧创作。但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都褒贬不一,足以看出它对后世戏剧作品创作的深远影响。它的无限魅力,更是引起了无数的文人学者对它研究与解读。
关键词:琵琶记;蔡伯喈;赵五娘;孝道;形象;艺术
中***分类号:I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08-01
《琵琶记》作为南戏之祖,它是高明根据流传于民间的南戏《赵贞女》改编而来的。他改变了原来的故事情节,把它翻成了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作为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历代学者都对它进行了不同的评论,或褒或贬;更有甚者,他们抓住作品中某一方面,旁征博引,发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使读者领略到了不同智慧的火花,从而感受到了《琵琶记》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琵琶记》进行了论述,来对其进行新的解读。
一、主题思想
高明在表白他的创作思想时说过:“不关风化体,众好也徒然”,而在明代朱元璋,更是非常推崇《琵琶记》,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的《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凡读《琵琶记》的人,都会念其德、感其情、效其行,有利于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不少评论者对这一点也持肯定的态度,但仍有一部分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以批判为主题的作品。历代关于其主题的争论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则以为应全面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
《琵琶记》的主题从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内容来看,是对封建社会中那些礼、义、忠、孝等伦理道德的宣扬。如从《琵琶记》中张太公、赵五娘、牛小姐等这些人物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真、善、美,张太公的古道热肠,扶危济困;赵五娘的吃苦任劳、隐忍孝顺;牛小姐的通情达理、温柔娴淑,他们都以自身的美德感染着人们。从而让人们看到那种至善至孝的美德,展示了伦理道德的魅力。
就全剧的悲剧色彩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它所含有的批判的一面。蔡家一门四口,都是这悲剧的牺牲者。是什么使得蔡家祸患迭至,夫离子散人亡呢?回答是:“三不从做成灾祸天来大。”三不从是一个整体,因为辞试不从,蔡伯喈中科登第成了状元郎,状元郎是官里人,自然是辞官不从,辞婚也就不得,只有“当快婿”这条路了。由于蔡伯喈身居相府不归,赵五娘独力难支、灾祸重重,以致父母双双亡故,酿成了蔡家的悲剧。在这三不从中,辞官不从和辞婚不从构成了对蔡家的“禁害”,但是辞官不从和辞婚不从只是辞试不从的必然发展,是辞试不从引来的恶果的加剧,所以说作者在此流露出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揭露了仕宦的罪恶。
由于《琵琶记》内容深广,因此主题思想也呈现出多面性。但总体来说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主题是宣扬与批判相结合,即让我们看到了封建伦理道德之美,也让我们看清科举给人带来的灾难与不幸。因此辩证地看,二者如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彼此凸显。
二、人物形象塑造
在作品中,高明以其精湛的艺术功力,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使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跃然纸上,浮动在人们的眼前。
蔡伯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既不同于民间戏曲中的蔡二郎,更不同于历史上的学者蔡伯喈,他是高明笔下的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在蔡伯喈的身上,突出表现了出世与归隐、事君与事亲的矛盾,在这些矛盾冲突中,蔡伯喈表现出一个旧式文人的软弱与动摇的性格特征。他首先是一个善良的孝子,一出场就说明自己的志趣:“愿尽心甘旨,功名富贵,付之天也。”但面对父亲蔡公让他去赴选场,得个一官半职,以“改换门闾,光显祖宗”时,孝顺、软弱的伯喈不敢对父亲有半点违背的表示,只能收拾行装,赴选赶考。一旦得中状元,辞官辞婚不从后,伯喈便入赘了牛府,从此他虽有高官厚禄,但却难以摆脱被束缚的痛苦,整日忧愁满面,思念着远方的父母和妻子,精神上得不到半点快乐。他的懦弱和退缩,最终使他换来了“一门旌奖”的风光,但这却是以二亲饿死为代价的,这种引恨含悲的结局,是由名缰利锁的封建制度造成的。作者通过对这一封建文人形象的刻化,使其具代表性的形象跃然纸上,富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赵五娘是作品精心塑造的另一形象,也是剧作者塑造的最成功、最光彩夺目、也最动人心弦的形象。她是一个道德高尚、善良淳朴、任劳任怨,有着美好品格的女子。然而在生活中,她却尝遍了人间的千般苦、万般难。新婚两月便与丈夫忍痛分别,虽千般不舍,但她还是尊重长辈的意见,送丈夫赴京赶考,从此生活的重担便都由她那孱弱的肩头挑起。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天灾人祸的不断降临,使她遭受了重重的苦难。糟糠自咽、罗裙包土、祝发买葬、描容上路等等,无不是以她的血和泪,来控诉生活的苦难,从而突显她那任劳任怨、孝顺贤德、宽容隐忍、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五娘的遭遇使看过的人,没一个不为她的悲惨与苦难而落泪,没一个不为她的美好德行而感动。
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描写了其他几个次要人物,虽然他们的形象没有主要人物那样血肉丰满,情态逼真,但是寥寥数笔还是为我们刻画出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张太公的古道热肠、扶危济困,在艰难岁月给了赵五娘生活上不少帮助,使人性之美、邻里之情,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牛小姐的温柔娴淑、通情达理,使她能理解丈夫的心境、同情五娘的遭际,给伯喈带来了一夫二妻和谐美满的结局;牛丞相则是权力的象征,他的横行霸道,造成了蔡家的一门悲剧;蔡公蔡婆则是古代封建社会中最平凡最普通的父母,蔡公望子成龙,希望广耀门楣,蔡婆则只希望“孙枝荣秀”,并不想儿子远离身边,只是一个普通憧憬天伦之乐的妇人形象。
三、艺术特色
《琵琶记》在戏曲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语言方面,高明运用最浅显的语言,写出了最真实的感情。明朝徐渭《南词叙录》称《琵琶记》:“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近代许之衡曾赞扬高明创作中的本色语言运用时称他为:“白描高手”。在《糟糠自餍》一出中,赵五娘的唱词最能体现出这种特点,她用糠和米来比喻自己和伯喈,全词都是朴素自然的白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它却平易通俗,形象逼真,真正一字一泪,写出了赵五娘的苦难,真挚感人。还有高明能结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使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该华丽则华丽,该通俗则通俗,使用民间俚语,使本色与文采相结合,自然清新,典雅优美;其次在文章结构上,作者独具匠心,运用了错综交织的多重剧线索,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其中就主要人物而言,作者运用了两条主线分别展开故事情节,用对比的手法将赵五娘与蔡伯喈这一贫一富、一贱一贵的形象突显出来,加强了悲剧感,更突出了赵五娘的悲苦心酸。把对比法运用于塑造人物,或异中见异,或同中见异,使美的更美,善的更善,崇高的更崇高,使丑的更丑,恶的更恶,卑微的更卑微,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典型;最后是其抒情艺术,词曲抒情是对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心理描法在戏曲艺术上的应用。高明熟谙戏曲艺术的这个特点,在《琵琶记》里,他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在性格冲突和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人物歌唱抒情,吐露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情思,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人物性格。
《琵琶记》久负盛名,它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问题是与非的判断,而是给人不断地思考与启发。它一问世就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是争议最大的作品之一。历代学者都把他们的思考,付诸于笔端流淌出来,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思维视角和精神享受。本文综合历代学者的观点,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点自己的见解,希望为《琵琶记》的研究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张燕瑾著.中国戏曲史论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
[2]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侯百朋著.高则诚和.陕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