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丘梅霞,女,就读于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8级
摘要:王安忆是一个“善变”的作家,这种“善变”始终以世俗生活为基点,她以平民视角关注日常琐事,在作品中展现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并升华了世俗,显现出其审美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安忆;世俗化;小说创作
王安忆是一个活跃而多变的作家,30年来笔耕不辍,从最初清新的《雨,沙沙沙》,到讲诉女性的“三恋”,到描摹上海市民生活的《长恨歌》,再到转向男性书写的《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王安忆不断颠覆自己的同时,唯一不变的是对日常生活琐屑的感悟,和那弥漫在作品中的世俗气息。
一、以“平民化”的视角,在“世俗”中感悟人生
王安忆在《我不是张爱玲》一文中曾说:“总之我不像她(张爱玲)。我对她有一点是认同的,即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可见,王安忆对于世俗也是极爱的。王安忆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一个世俗世界。
王安忆是带着平民意识写作的,她从不俯瞰着笔下的人物,而是与其共同感受人生百态。即使在《长恨歌》开篇,王安忆就提出了一个至高的鸽子视角,可是读下来却感觉她始终还是走进了上海的弄堂,与王琦瑶一起在时代剧变中感叹人生。正是这种“平民化”视角,以及贴近生活的叙述,使得王安忆的作品总是带着可亲的意味,不管其写作主题、形式怎么变化,读者始终很容易接受甚至乐于为之改变阅读习惯。
王安忆笔下的人物大多是世俗的。《富萍》中富萍对生活的追求充满着自我把握与设计,丝毫没有小女儿似的稚嫩和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梦想,她只是不动声色,小心经营,一寸一点往前走,走进自己安宁的港湾。富萍无疑是成功的。结尾处“洪水”的暗示表明作者并没有给富萍一个“王子公主”式的结局,而是暗示着另一种飘荡,这便是世俗生活了。《荒山之恋》中“他们”不早不晚地从相遇到相爱,才使他们体味到什么是爱情。 “他”与“她”之间的爱虽然超越了生死,具有古典爱情的意味,但仔细看来他们之间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的欲望,顶多算是一场超越了生死的世俗。可见,王安忆是在写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性与社会的矛盾,女性对婚姻生活的反思以及出路问题,关注的焦点依旧是世俗。
二、日常生活历史的世俗旨趣
王安忆无疑是一个极会讲故事的人,其故事就像弄堂的八卦,家长里短,永远没有剑拔弩张的时候,只是娓娓道来,琐屑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大抵是动荡的年代,可是那些***治斗争、重大事件、动荡不安到了王安忆这里都好似隔了一层,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启蒙时代》中,更是直接有意避开了混乱的年代。小说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一九六七年和~九六八年的冬春之交”,小说的结尾又一次标明“是一九六八和一九六九年的相交之际”。显然,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标记,“一九六八年”通常被看作“”的开始,“***”运动已经落潮,“上山下乡”运动还没开始,城市里造反派和保皇派之间的武斗风起云涌,大规模的械斗时有发生,暴力、流血、死亡是这一时期最常见的“风景”。可是,王安忆似乎不愿意让她笔下的人物卷入其中,她将上海“”的重大事件都推到幕后,重点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年轻人成长的故事。
王安忆所撰写的“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她并没有致力于写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她总是细心体察着生活的点滴,记录着的自己眼中的历史,给读者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平民历史记录”。
她将其细腻的笔调用在了世俗的事情上,加上其独特的叙述技巧,引领着读者发现生活的无限意趣。在《妹头》中,写玲玲的二姐姐晾晒洗好的衣服,详细的写了她的每个晾晒动作,以及动作的目的,使生活显得律津乐道。这种由细节层层铺垫起来的故事,仿佛水滴石穿的耐心,让王安忆像要传达的精神在琐琐碎碎中逐渐凸显,也慢慢在我们心中清晰,无论是王琦瑶、富萍、妹头、 阿三、米尼,她们的事迹平常得很,却让人无论如何抹不掉她们的影子。
三、诗性的世俗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说:“张爱玲的世俗气是在那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而王安忆的世俗气是在其诗性的映衬下变得艺术的。歌德说:“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如此看来,王安忆的意义就在于:善于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王安忆的叙述语言是多变的,但始终不失其诗性,赋予世俗一种可以细细品味的的深度。有清丽单纯语言风格,代表是《雨,沙沙沙》,“‘你看前边。’小伙子压低声音说.好像怕惊扰一个美好的梦似的。前边,是一个蓝色的世界。那条马路上的路灯.全是天蓝色的。‘我每天晚上走过这里。总是要放慢车速。你呢?’”近乎山水诗的清新淡雅,将流淌的少女情愫娓娓道来,营造了一个雨,沙沙沙的诗意意境。有细腻平实的写意风格,《长恨歌》第二部开场的场景,这样写到:“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六月的栀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似起雾一般的。……王琦瑶在这里疗治和修养.把旧事缅怀。”古典气息弥漫而来,再加上宿命式的结局,是怎样一种令人心碎的炫目!
这样一种诗意弥漫的世俗构成了王安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诗意世俗似乎成了王安忆小说特有的情调,越往后,越发自然起来。王安忆将自己的小说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便使自己获得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也使自己的写作获得出这一种非常个性化的风貌。
王安忆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过“从此我便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的小说是和着我的人生贴近着,互相参加着。”王安忆是在写人生,写人生的怀旧、漂泊、孤独、成长……始终关注着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的生活,通过小说来表现他们的辛酸苦辣喜怒哀乐,真实地呈现出他们的生活,让读者去回味去反思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而挖掘出生活的奥秘,为自己为人们提供一种指引。王安忆小说的魅力大抵就在于此。(四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40000)
参考文献:
[1] 李彦萍.中国当代女作家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 王安忆.荒山之恋.关于性文学的对话(代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3] 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4] 单元.女性视域下当代中国人状态的审美透视??重读王安忆的"三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04):69-72
[5] 刘湘兰.王安忆小说语言风格的嬗变[J] .岁月,2010(01):54-55
[6] 白彩霞.华丽背景下看王安忆的平民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80-8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