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来说,2003年11月11日是个莫大的喜庆日子。这一天,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先生在巴马首届长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布:“经过12年的追踪调查,中国广西巴马人的寿命没有出现滑坡趋势,国际自然医学会因此正式授予巴马‘世界第五长寿之乡’的称号。”
世界虽然很大,但长寿之乡却极为罕见。已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可的其他长寿之乡分别是俄罗斯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和中国的***。
巴马作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其长寿纪录是多少呢?1991年,国际自然医学会就对巴马瑶族自治县进行了严格的考察,发现人口仅为23.8万的巴马县有74位百岁老人,每10万人中,百岁以上长寿人口高达30.8人,大大超过其他几个长寿之乡25人的平均指标;巴马县90岁以上的老人有293人,而按国际医学惯例,9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10/10万,就可列为长寿的被调查地区。
长寿且健康是巴马的又一个特征。同年对这个县进行寿命调查时,经过对90岁以上120名长寿老人病史的了解,他们除知道自己患过麻疹外,说再也没有患过其他疾病。还有,60名100岁以上老人均未求过医吃过药。
调查结束,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枯燥的数字,竟使地处右江北岸大山深处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夜之间声名鹊起。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召开的第13届国际自然医学大会上,巴马被列为世界上第五个长寿乡。从此,巴马的影响一步跨出国门。
古今中外,长寿是个持久不衰的话题。我国古人炼制丹药,就是为求得所谓的长生不老药。从《战国策》中记载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到西汉之际,武帝刘彻妄想“长生久视”,在民间广求丹药,并且招来方士从事炼丹,其举动皆属迷恋长寿。由于炼丹术的目的是荒谬的,纯属唯心主义,结果只能招致失败。有的帝王因为吃了毒性很大的丹药,过早地命归西天。现在的人们,对长寿同样渴求,已不限于寻求药物,还试***从基因方面获得突破,从根本延长寿命。
国际自然医学会现在认可巴马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除了以1991年的调查资料做基础,更有他们自1991年到2003年多年对巴马的不懈跟踪。12年来,森下敬一率领有关人员,先后五次来到巴马做深入调查。巴马长寿现象当然引起中方研究人员的关注,并设立研究课题。中外学者们不拒山高路远纷纷来到这里寻访探秘。通过考察,研究人员已经揭示出巴马人长寿的原因。
学者们首先看到了这里幽雅的自然环境。巴马地处亚热带,最高海拔1216米,最低海拔200米,一般海拔在500米左右。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十分宜人。因为少有污染,到处山川竞秀,溪流清澈。良好的自然状态,不仅在观感上让人心情愉悦,空气中也散发着有利于健康的大量阴离子。据测定,巴马长寿地区每立方厘米的阴离子达数千个,人口稀少的山谷河畔高达二万个以上,这要比一些汽车噪声混响,人口拥挤的城市高出数十倍。
其次是巴马人主食的玉米,瑶语称为“格嘉”,为长寿奠定了营养作用。专家提供的材料指明,这并非是一般的玉米,而是巴马的特产――黄珍珠玉米。它营养丰富,脂肪含量比白面高五六倍,蛋白质含量比一般大米高近两倍。此种玉米还具有药用价值,里面含有一种特殊的抗癌因子――谷光甘脂。巴马所生产的并为当地人所食用的经济作物板栗、玉桂、黑米、香菇、竹笋、香猪、桃果等,皆有益于长寿。此外,长寿老人多具有不忌口、不吸烟、饮食清淡等优良的生活习惯,这些恰恰是保健医生们所倡导的绿色生活。
还有巴马人对生活无更高奢望,精神乐观,终生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专家指出,这种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正应了《内经》的论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恒,不妄劳作,乃得尽其千年,度百岁而去。”如果套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坚持劳动,也是巴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
长寿也得益于婚姻稳定。巴马人一般是晚婚晚育,他们多为18岁至20岁自由谈情说爱,23岁至25岁结婚。婚后家庭稳定,离婚率很低,仅占总数的2%。有关研究人员所调查的26位90岁以上男性老人中,有6人60岁以上再婚。年纪最大的再婚者叫蓝茂良,他76岁还生了一个孩子。家庭婚姻平稳,减少了矛盾和冲突,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对长寿老人做过调查的一位县里的工作人员说,他一次在调查时遇到这样一个长寿家庭:韦卜群老人正在犁地,87岁的大儿子在家照看曾孙,81岁的女儿见客人来到,忙着待客沏茶。这位瑶族家庭有这么多长寿老人,可见遗传因素在起着重要作用。
最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世界其他长寿之乡受环境污染,以及人口递减等诸方面因素影响,长寿人口比例呈下滑态势,而巴马的长寿人口并没有出现这一问题。
大凡来到巴马的人,都会为这里浓浓的长寿氛围所感染。吃饭要吃长寿饭,喝酒要喝长寿酒,参观去看长寿乡。交谈中,当地人更是人人话长寿,长寿出巴马,那种以长寿为荣的得意神情溢于言表。看得出,巴马人是把长寿作为这个县的文化特色、资源优势推荐给每一位来访者,意在为巴马的经济腾飞闯出一条新路。应该说,巴马人高扬长寿之旗是颇为诱人的,为人类健康生活竖起了榜样。
巴马人话长寿,往往会使外来人颇感新奇。笔者一次赴巴马了解长寿情况,县里的干部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事例。
一次,他们访问西山乡弄京村韦卜新老人时,看到有位老人在家煮猪食。便问:“您是卜新阿公吧?”
“我不是,阿公上山打柴了,我是他的大儿子,这几天身体不舒服呆在家里,我阿爸一会儿就回来。”老人回答。
老人接着对自己和家庭做了介绍:“我今年93岁,我父亲117岁。我大儿子是小学教师,已经退休6年了,现年也有67岁。”
说话间,阿公回来了。只见他左手握一根木棍当拐杖,右肩扛一捆柴。问他这么大岁数怎么还上山打柴?他笑笑回答:“不是儿孙不孝,不帮我。而是我能动,总闲不住。”
为尽解巴马长寿之谜,笔者又去长寿村体察。
我们的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跑了近三个小时,来到甲篆乡。去访问一个长寿村。来到村里,只见此村北依植被浓密的大山,南傍流水淙淙的盘阳河。村前大片的开阔地上,长着绿油油的水稻。进村必先从南向北跨过巴盘桥。从建桥的碑刻上可以得知,此桥建于明末清初,最早系木桥。显然,这个村至少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前些年,***府出于对当地居民交通的关心,拨资金建成了这座比较美观的钢筋混凝土拱桥。过桥百米便是小村,它基本被桂树、椿树,以及丛丛凤尾竹和芭蕉所掩映。小桥、流水、人家,生活环境充满诗意,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再踏着逐步抬升的斜坡小径走进农舍,屋内横梁上披挂着尚未剥皮的大量玉米,这就是专家所说的黄珍珠玉米。据称这种储存方法就有利于长寿,它不会因霉变而生出易于致癌的黄曲霉素。再环顾四周,感到室内虽然光线不足,但通风良好。
村领导对我们的到来有所准备,已请五六位百岁左右的老人,早于我们到来之前聚在屋里。他们怡然地坐在小凳子上,回答我们的提问。年纪最大的是位105岁的婆婆,因为她耳聋,与其交谈要困难些。室内太暗,不便于我们摄影,村干部便请老人们出屋走下六个台阶到外面的一个空场上。这使我有机会看到老人们的身体是何等硬朗,有3位老人居然自己提凳子走下台阶。那位105岁的婆婆是被人扶着下来的,而搀扶者是她80多岁的儿媳妇。
随着社会的进步,优美的有利于长寿的自然环境也是一种难得的富有。人们至今对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中人感兴趣,就是因为那里是世外桃源。从景观上来说,巴马就是现代的世外桃源。巴马人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绿色中,也才有了他们让人羡慕的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