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范文第1篇
新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同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这种发展总是和人类的物质生产紧密相连。新闻经历了口头新闻传播时期、手写新闻传播时期、印刷新闻传播时期、电子新闻传播时期(包括网络传播在内,它是当今社会的主流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传播形式)。印刷术最早出现在中国,早在隋唐年间我国就已有了雕版印刷。这对于当时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由于该项技术可以大量地复制信息,面向广大公众传播,这就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于是,在各种条件已经具备的前提下,便诞生了报纸这一传播媒体,便有了报刊业的迅速发展。时至今日,报刊业仍在四大传播媒体(报刊、播、电视、网络)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电视媒体,具体来说,是要浅谈“电视新闻编辑”这一课题。
1、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概述
随着新闻的不断发展,新闻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更好的进行新闻报道。新闻本身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了解到最快捷的新闻资讯,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实的进行报道。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新闻节目,打破传统的枯燥的形式,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将节目的精华进行提炼,在精华内容上进行创新,不断的提高新闻编辑能力,将创新意识贯穿到整个新闻节目之中,让新闻节目更具有多样性,更能够突出重点内容。
2.1 新闻节目内容陈旧
新闻节目的内容都是根据事实所报道的,极少的新闻节目会有编造。所以多数的新闻节目内容都比较的陈旧,观看起来感觉枯燥乏味。加上新闻节目的形式都比较的简单,内容也缺乏很多思想的启发。陈旧的新闻节目需要深入的挖掘才能发现其中的重点内容,才能根据新闻内容的重点去创新,让新闻内容具备新颖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形式传播。
目前,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去观看新闻节目,但是即使在网络上,很多新闻内容也都是同样的表现形式。大多的新闻内容都是买房子、找工作、社会事件等内容,这些内容被报道的形式也大致相同。大多数都是某领导视察某个地方,企业的产品销量如何,与另一个时间点相比取得了哪些成绩,这些信息一般通过网络就可以了解下,所以这些新闻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不是非常的想要了解,反而会对固定的模式没有兴趣,所以新闻编辑模式的创新就显得非常的有必要。
新闻编辑的形式对新闻报道是有很大影响的,传统的新闻节目的编辑形式都是非常固定的,节目中的主持人往往就是滔滔不绝的介绍新闻内容,诉说新闻事件,这样使很多观众厌倦了这种新闻模式,对播报的新闻事件也不是很感兴趣。如何能够让人们对新闻节目产生兴趣,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还是需要新闻节目的创新,固定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需要新闻编辑不断的转型和提高编辑能力。
(一)多看多学,提高***治素养
编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共其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治素质。“提高思想认识是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养成的基础”。扎实深入的理论学习,是新闻编辑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为此新闻编辑要认真地进行理论学习,培养自己较强的***治敏锐性和***治鉴别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新闻作为***和***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具体生动的内容和形式,把***的声音及时正确地传达给人民群众,否则,“则会导致新闻传播出现失误,不仅达不到既定的宣传目标,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各种严重的后果”。
(二)具备强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考验纸媒新闻编辑是否合格、是否成熟的“试金石”,在与广电、网络等即时媒体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最大竞争力在真实、全面、深度、公正,这也就要求纸媒新闻编辑在职业道德建设上下大功夫,必须一直以一颗诚实、公正的心对待自己的事业。具体来说,新闻编辑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一心扑在工作上,真正做到工作中兢兢业业,精心编稿,精心做题,精心排版,编辑不能因个人偏好和私人关系亲疏选择性地选取文章,要坚持只要有新闻价值就认真选取、精心编排,对于不合格的稿件,要坚持原则,坚决扣下不发;需要修改的稿件则一定要坚持修改。补充材料或重写,要在工作中敢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紧贴读者需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纸媒编辑绝不能在竞争当中,因为经济诱惑而丧失应有的职业道德。
(三)多学多做,增强新闻敏感性
编辑工作是成天跟新闻资讯打交道的工作,你去检索信息锁定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信息。如果你能别人不知道的信息,或者把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更漂亮地处理出来,说明你很有“技术”。事实上,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埋藏状态,需要编辑去发现,就像考古学家那样去发掘。对于新闻价值的敏锐细腻的判断,就是新闻线索的敏感性。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对资讯广泛的好奇心,这是基本条件。看得越多,才会有越多的可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合格的编辑要养成频繁浏览与自己领域相关网站的习惯,包括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要善于娴熟而高频率地使用搜索引擎,有“万事先百度”的耐心和好奇。
新闻编辑范文第2篇
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事业也得到快速地发展,新闻从业者的素质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提升,在我国每年都有会涌现一些杰出的、优秀的新闻人,虽然他们在不同级别的岗位上工作,但是他们的新闻素养和新闻精神都是一样得令人敬佩。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都会接收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而这些信息中,真正对人们有意义的却不是很多,所以,“海量信息”中也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有些信息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却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除了其传播方式老套,没有新意以外,更重要的是没能体现编辑的再创造,将原稿照搬,没能将新闻的潜在价值和核心观点提炼出来。因而收到的社会反馈也就很少。因此,加强新闻编辑的再创造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时代人们对新闻编辑有着不同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编辑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其二是指新闻编辑工作。而新闻编辑的类别由主要分为比较早的报纸新闻编辑、电视新闻编辑以及新兴的网络新闻编辑等等,从事不同媒介的新闻编辑的工作虽与媒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就其工作的根本属性来说还是一样的,都必须具备专业的新闻编辑能力、新闻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敏锐的新闻意识等等。总之,新闻编辑既是拥有新闻眼光的新闻人,又是一项要求严谨、严肃的伟大事业。
具备提炼主体和升华主题的能力。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就要当好记者,作为记者就必须具备专业的新闻编辑能力,不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也要有敏锐的辨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如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大量工作时间都是面对***像,如果没有比较专业的新闻采访和拍摄能力的话,就不能对***象等进行很好的处理,就不能对将记者与通讯员发来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处理。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对记者的稿件进行准确的把握,能够迅速地提炼稿件内容的主题,并将原有稿件进行编辑,即将原稿主题进行升华,进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在工作之余进行充电,积累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众呈现富有感染力、有营养、真实的新闻信息。
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画面、***象、网络技术等的能力。作为新闻编辑除了对文字要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还要对***象、画面等进行剪辑处理的能力。作为纸媒编辑,就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文字把控能力和页面排版能力,以其独特的版面来吸引广大读者;作为电视编辑就必须对***象、画面等具有敏锐的把控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镜头语言进行叙事,向观众传达最新、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作为网络编辑,对自身的要求就应该更高、更全面,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掌握基本的网路技术,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将最新、最有视觉冲击力等的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的最新动态。
具备巧用编排手段进行新闻信息编辑的能力。无论是纸媒编辑、电视编辑,还是网络编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信息编辑能力,能够对当天的重要的新闻信息进行编辑排版,通过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进行编辑的再创造。例如,对于内容相似的稿件,可以采用综合叙述的方式,将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使其变得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和新闻的厚重感。在进行内容的编排时,可以采用对比、衬托、双关等多种方式,将内容进行重组,相互对比,并加以创作,让观众对新闻信息有一个全面宏观的把控。
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新闻编辑在新闻事业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多方面的事务。新闻编辑要经常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打交道,并且要处理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新闻编排与单条新闻的编辑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赖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处理好新闻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新闻编辑需要把控好新闻稿件的收集、筛选、编辑和整合等各个环节的事项,确保各个环节万无一失,顺利开展新闻编辑工作的进行。
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力。除了具备以上专业的技能以外,新闻编辑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这能够为新闻编辑工作提供多彩的、生动的表现工具,尽可能运用多元的表现元素,使新闻的编排更具美学价值,能够给受众带来新闻信息的同时,体验美的感受。例如,报纸的新闻排版,就比较注重颜色、大小、位置、线条、***象等等元素的灵活运用,让报纸更具有观赏价值。新闻编辑通过对原稿进行编辑与创作,实现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让新闻信息真的能够为受众的生活服务。
自掀起信息***的浪潮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生活服务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获取的信息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新闻编辑职业角色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大了新闻编辑专业技能的考验。新闻编辑必须自觉地实现编辑理念、职业技能的全面转型,也就是除了要熟练掌握组稿、编稿、组版、校对等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新闻策划、新闻整合等现代媒体采编事业必备的再创造能力。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价值、对整体策划意***的稿件进行在创作,画龙点睛地突出新闻的潜在价值,彰显新闻编辑的职业坚守,体现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理解能力以及对信息的鉴别能力,这就大大地考验了新闻编辑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促使新闻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意识,提高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能力,实现新闻信息的进一步扩充和延伸,让人们能够全面了解新闻内容,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看到事情的真相或将有效地信息运用到生活实际,为生活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编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闻编辑的再创造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因此,新闻记者必须加强对新闻编辑再创造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为成功实现新闻编辑的再创造提供有利条件和奠定坚实的基本功。
[1]马 蔷.新闻编辑必须进行“再创作”[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周燕琳,魏海明.论网络环境下校园新闻编辑的再创作活动[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09
[3]樊 娜.论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中州学刊,2011.06
[4]李晓艳.刍议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J].大观周刊,2011.39
新闻编辑范文第3篇
1960年3月4日,当时誉满全球的男中音歌唱家、意大利歌剧表演艺术家雷奥纳德・华伦猝死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上。《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格拉蒙仅用了两个多小时便采写出了《歌剧明星在舞台上猝然死去》的轰动新闻,一举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报道奖。这除了他本人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和娴熟的新闻采写技巧外,还应当归功于报社当晚的值班主编。当时,格拉蒙刚出发去剧场采访,这位主编便指示资料室工作人员马上整理出华伦的生平材料,要求高级编辑做好改稿准备,并通知预留适当的版面。
1971年基辛格北京之行的“破冰之旅”,被一个嗅觉灵敏的西方新闻记者捕捉到了,但他将所撰写的新闻稿电传到他所服务的那家西方通讯社后,却被值班编辑认为是痴人说梦,一笑了之。直到尼克松踏上中国领土、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之后,那家通讯社才如梦初醒,为自己眼睁睁地扔掉了一条本可以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而懊恼不已。
同样是面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为什么有的编辑能慧眼识珠,而有的编辑却熟视无睹呢?问题的症结,恐怕就在于编辑新闻敏感的强弱。如把具有较高价值的新闻比作“千里马”的话,那么具有较强新闻敏感的编辑就是“伯乐”。“千里马”遇到“伯乐”,才能真正地成为“千里马”;“千里马”再好,若遇不到“伯乐”,终不免老死山林、自生自灭。新闻敏感之于编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编辑的新闻敏感和记者的新闻敏感虽然本质相同,但其产生作用的过程却不完全一样。记者常常在事先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捕捉、采写新闻。编辑则常常在事后想点子,即靠自己的新闻敏感去鉴别、挖掘新闻。他们常常面对现成的稿子,不变事实变角度,或从来稿的只言片语中寻找新闻线索,从而发现或概括出具有更大价值的新闻。
那么,编辑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
首先,新闻敏感取决于***治敏感。就拿前面所讲的那位西方通讯社的编辑来说吧,如果他当时对国际***治形势,特别是中美苏三极关系对全球战略的影响,以及中美民间的交往逐渐热络起来的现象作过深入研究的话,就不会武断地认为中美高层之间的秘密接触是天方夜谭了。所以说,编辑必须有一点***治家的眼光,从宏观上对国际国内的***治、经济、文化、***事等形势有一定的研究,从微观上对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经济社会走向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讲,编辑应该比记者“高瞻远瞩”,即编辑看问题角度应该更新,思考问题应该更全面、更深刻,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联想能力应该更强一些。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占有更多的实际材料。在占有充分的材料后,就可以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从比较、综合、鉴别与分析中认识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点及差异,从别人不认为是问题的地方找出问题,从别人不留意的地方有惊人的发现。
再次,善于发现和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界老前辈赵超构先生认为,评价新闻稿件的质量,应分为新闻价值、写作技巧、文章篇幅、读者反应四项。按好新闻100分计,新闻价值应占50分。从这个划分标准可以看出,新闻价值的大小基本上决定着稿子分量的轻重。一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也因此而定。
总之,作为编辑来说,有没有新闻敏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写不出好新闻,而没有新闻敏感的编辑,不但编不出好新闻,还会葬送好新闻。因此,编辑决不能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等稿子、改稿子,而应该在培养自己捕捉、鉴别和挖掘有价值新闻的能力上多下工夫。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
新闻编辑范文第4篇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个分成重要的环节,不仅要对新闻题材进行文字稿的整合编辑,对***像信息的剪辑以及对声音的编排,更重要的是从大量的新闻稿件中筛选合适的新闻题材。对稿件的筛选既要考虑到素材本身的价值、信息的社会效果以及媒体机构的风格,还要考虑当的各项方针和***策和素材的适应性。因此,新闻编辑从事选稿活动,需要具备一定的选稿技巧,在海量的新闻题材中,电视新闻机构最终呈现给受众的新闻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编辑对稿件的甄选技巧和鉴别能力。从新闻流程层面看,编辑要判断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是否全面嗜返姆从客观事实,以及是否有新闻价值。从受众需要的角度,编辑要通盘考虑并且预测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的时机。最后,当然也是最不能疏漏的,那就是选稿要始终对媒体的需要保持一个高度的“疑”,通过不断地怀疑和假设,使新闻节目在播出后,取得最好的效果,即使媒体本身与受众的双赢。关于新闻稿件的选择技巧,通俗来讲,就是媒体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取舍的方法,把不符合要求的新闻稿件剔除,把有价值的新闻稿件提取出来,并通过编辑的整合,呈现给受众。编辑技巧多种多样,笔者主要从编辑多稿件的“舍”、“养”、“疑”三个方面来论述电视新闻编辑的选稿技巧。
一、从新闻流程层面看,新闻编辑要有“舍”的技巧
新闻编辑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选稿把关。对于一个新闻编辑来说,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而媒体的需求却是有限的,特别是电视新闻节目,不可能在有限的新闻节目时段报道所有的信息。如何在有限的新闻时段内报道最全面、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这就给新闻编辑提出了一个选稿技巧的难题。从新闻流程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稿件选择DD稿件修改DD制作标题DD稿件配置DD版面的编排与设计,这其中,稿件的选择是基础,其他环节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选稿这一环节的质量制约。因此新闻编辑在选稿流程中要有“舍”稿的技巧,实现稿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要求。
(一)初选快速把关
初选是将所有新闻稿件汇总,确定可用稿,淘汰完全没有新闻价值和可用性的稿件。一篇适用的新闻稿,既要有好的内容,又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具体来说就是要符合几个基本的条件:真实、准确,具有新闻价值,符合报道需求,简练,生动。只有让新闻编辑的眼睛能在3秒内发亮,一篇新闻稿才算晋级。
至于贯穿于这一进程的新闻编辑抉择,则多是难以用语言或程序来明确的,也正如《广州日报》责任主编林明所形容的“完全跟着感觉走”。所有的选稿标准,不是一把把尺子,新闻编辑不可能从容的拿起它们逐一丈量,在具体的操作中,新闻编辑对稿子的抉择往往是瞬间的抉择。当然,初选只是从主题、内容、事实方面看有意义否,因为稿件初选出来后,还要经过编辑等各环节的修改和淘汰,所以,新闻编辑初选时,对文字是否简练、生动,不会太苛求,但对稿件内容方面则倍加看重。
(二)择优录取
新闻编辑要按质选稿,不以人取稿,不可因人“舍”稿,来稿的作者,有名人和专家,也有无名小卒,新闻编辑不管对哪种作者,都应一碗水端平。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编辑选稿就要学会择优录取。例如,双汇“精瘦肉”事件,各大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各色新闻稿可谓是无孔不入,无事不报,而对主流媒体中的部分报纸、网络、手机等承载着转载或摘录职责的新闻编辑而言,新闻稿的选择当之需要择优录取。
(三)排序法
排序法是通过受众调查,了解受众对信息需求的期望方向。简言之,就是通过调查受众关注的新闻方向对新闻内容选择进行关注度排序,新闻编辑在选稿时,带有倾向性的去选择排在靠前的一些新闻内容。媒体自身的限制不可能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有闻必录”,所以,通过这种排序的手法可以更合理的进行稿件选择的合理分配,实现受众满意和媒体竞争的双赢。
二、从报道时机来看,新闻编辑要有“养”的技巧
对于新闻编辑选稿,除了“舍”新闻,还要有“养”新闻的技巧。比如,平常时候一条表现某地旅游市场混乱的新闻可能比较普通,但如果马上到旅游高峰期的话,这条新闻就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养”新闻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选择的新闻稿就是要抢时效、抢首发,以赢得显着的社会影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候也有例外。新闻编辑既要善于抢发新闻,也要善于“养”新闻,以此来调整新闻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三、从媒体需求层面看,新闻编辑要有“疑”的技巧
新闻编辑在选稿时,还要考虑媒体间的差异性,如果新闻编辑选稿能把握住这个“尺度”,就容易形成媒体自身独特的个性,也就对选稿有了一定的约束性,并且新闻稿同质化现象也就可以避免了,因此,对于媒体的需求,新闻编辑不仅仅要学会“疑”,更要善“疑”。
电视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节目的线性设置,使得电视新闻编辑多稿件的筛选更为重要。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讲,编辑对新闻稿件的遴选是保证新闻节目质量的前提,是提高报道水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有限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报道既有新闻价值,又能满足受众需求、吸引受众眼球,还能符合***策方针的信息,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海量的稿件中有甄别的选稿,而不是“有闻必录”。选择稿件的标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来说,筛选加工过滤的新闻稿件要能引发受众的兴趣点,或从媒体机构的某种利益和特点出发,或者选取一个新的视觉。但无论选取怎么样的稿件,都要将真实性和时效性视作新闻的生命,都要符合国家的***治标准和***的相关方针***策。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说,选稿就无疑成了一次关键的抉择,通过选择对新闻稿进行把关,确保新闻信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新闻编辑在客观选稿的基础上,不可否认的会将个人的主管意愿参与选稿的整个过程,因此,新闻编辑在掌握选稿技巧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个人知识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好自己“新闻把关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胡成.新闻编辑记者的知识及素质要求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05)
新闻编辑范文第5篇
1.***治性很强的工作广播电台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具有鲜明的***治倾向。这种倾向,主要是通过编辑选择稿件,编排节目,配发言论等工作体现的。广播传播迅速,一旦播出又无法收回,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广播编辑人员应具备高度的***治责任心和***治素养。
2.汇天下精华的工作广播是多功能的大众传播媒介,报道新闻,举办教育,传播文化,提供娱乐,为听众服务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播受众又十分广泛,男女老少幼,几乎包容了社会全体成员。为了满足听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一般电台都要举办数套节目,每天需要大量的稿件,单靠电台自采自编是不够的,必须广泛采用通讯社和报社稿件,大量选用通讯员和听众来稿,积极组织社会各阶层人士写稿,这就叫“汇天下之精华”。善汇天下精华,才能办好广播。
3.争分夺秒的工作报道新闻是广播的重要功能。新闻贵“新”就得抢快。报刊新闻的快慢是以“日”计算的,“今日新闻”就是最快的了。广播新闻的快慢则是以“时”、以“分”计算的,一些重要新闻,常常要在事情发生后的几分钟、几小时内就要报道出去,有的甚至要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报道。这就要求广播编辑必须具备很强的时间观念,抢新闻观念。既要有敢于下决心赶急稿的果敢精神,又要有严谨、细致、周密的工作作风。
4.适听化的工作报纸、书刊稿是印出来给人看的,广播稿是播出来给人听的。因此,广播稿必须上口适听,修改稿件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适听化处理。
5.制作节目的工作报纸呈现于读者的是版面,广播呈现于听众的是节目。各种文字稿,各种录音报道,对作者来说是成品,对编辑来说,只是半成品甚至仅仅是素材。这些半成品或素材,必须经过编辑的辛勤劳动,才能成为可供广播的节目。制作节目,是广播编辑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它的重要特征。广播编辑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不仅要具备正确理解、准确表达稿件所含各种信息意义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录音技巧和复制技能;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能力,特别是广播语言的文字表达能力,还需具备较好的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传播学知识,特别是广播编辑学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特别是音乐音响知识。吕淑湘先生说过:“当一个好编辑不见得比当一个教授容易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更困难些。”当一个好的广播编辑就更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所说的任务,包括整个编辑部门的宏观任务和具体编辑人员的微观任务。
1.把握方向。把握***治方向,是编辑工作的首要任务。拟定编辑方针,制订报道计划,直至稿件的选择、修改,节目的合成,都有个***治方向问题。编辑在工作中的把关,首先是***治方向的把关。
2.管理节目。广播事业是一个多维系统,以编辑工作为纽带的信息传播系统是它的核心。信息传播,是以节目形式实现的。因此,节目的管理建设,就成为整个广播事业的核心任务,也是编辑工作的核心任务。节目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全系统信息传播的整体优化。一是各个电台自身的节目结构要科学,要切合时代,要满足听众不断发展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二是大系统和子系统(如中央台与地方台)间的节目要互相配合,相辅相成。
3.组织报道。根据***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重要问题所作的全面报道安排与报道实施。以上三项,属于宏观任务。
4.组稿约稿。围绕报道中心,约请社会上有关的名流、专家、先进人物撰写稿件。
5.选择稿件。根据报道计划,对来稿进行选择。哪些该舍弃,哪些该选取,哪些要抢时间编播出去,哪些需压一压再发,都要妥善处置。
6.校正稿件。校正稿件中的差错,把好***策关、事实关、文字关。
7.改编稿件。对来稿进行加工,使之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语言,符合广播要求。
8.自编稿件。根据报道需要,编辑人员常常要自己撰写评论、特写、广播对话、配乐广播,以及童话、故事等。
9.培养通讯员。通讯员是编辑部的触角,培养通讯员是编辑工作的基础建设。通讯员深入基础,了解情况,是依靠社会办广播的重要力量。编辑应该具备伯乐慧眼,善于从浩繁的通讯员来稿中,发现千里幼驹,精心予以扶持。
10.听联工作。听众是电台的主人,编辑是听众的公仆。听众的需要、听众的来信,是办好广播的源头活水。要认真处理听众来信,经求听众意见,为听众服务。
新闻编辑范文第6篇
一、电视声音语言和画面组合相得益彰
电视新闻画面编辑要处理好声音和画面的关系,首先要做到声画合一。电视新闻节目中,声画合一运用最多的是同期声,即声音和画面同时被录进同一条新闻里。它能有效地增强气氛,使观众视听一致。同期声切忌冗长与杂乱。要想在一两分钟长的新闻里运用好同期声,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删去废话、废镜头。另外,要做到声画对位,即把蒙太奇的组接技巧运用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中来。其特点是声音和画面都保持完全连贯,按照各自的规律去延伸发展,并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声音和画面的对列效果。只有声画对位和声画合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单纯声音或者单纯画面本身达不到的效果,才能使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1.电视新闻画面编辑的真实性。电视新闻画面组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运用。电视新闻画面的编辑主要涉及到蒙太奇技巧和声画合成的具体技法,如运用得当,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画面的艺术性和美感,但在使用时要避免其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编辑人员一定要遵从新闻真实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使剪辑出来的画面在时间、空间上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应追求朴实无华的画面和真实客观的效果。
2.掌握画面的剪辑原理,是制作出好节目的基础。有的编辑人员特别是新上岗人员,在掌握了电子编辑机的操作程序以后,便认为大功告成,不再花力气去研究视觉理论和剪辑理论,结果导致新闻画面组合没有逻辑性、缺乏流畅性。因此,编辑在剪辑画面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组接、整合意识,随意发挥是电视画面编辑的大忌。要研究受众的视觉习惯和接受心理,把握好画面的节奏,熟知各种镜头组接形式,掌握画面转换技巧,利用蒙太奇手法加强画面的表现力。
3.强化固定镜头意识。镜头的作用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受众传播新闻信息,生动具体地证实新闻的可信性,消除道听途说给受众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镜头语言要准确到位,简练、清晰、准确。如消息类电视新闻报道中,因受时间长度的限制,就需要多用固定镜头,少用运动镜头。一条消息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如果频繁使用运动镜头,观众会感到画面老是动来动去的,从而分散对新闻内容本身的注意力;运动镜头太多,会造成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不畅、画面与声音之间的衔接不和谐,形成半拉镜头――解说或同期声已经结束,某个拉镜头还未进行完,只好草草收场。新闻节目中完整的运动镜头应该有起幅、落幅和中间的运动过程,做到自然流畅。
新闻编辑范文第7篇
新闻稿件的处理离不开新闻编辑。一篇新闻稿件展现出来的水平之高低,既取决于记者的采写能力,也取决于新闻编辑水平的高低。低水平的编辑会使好稿失色。高水平的编辑则会让稿件添彩。没有新闻编辑高水平的处理,一篇新闻稿件的价值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因此,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他要在工作中体现以下几种能力:
发现新闻的能力是从事新闻工作至关重要的能力,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以为:发现新闻的能力决定了一个新闻工作者一生成就的大小。发现新闻的能力越大,他的成就会越大,反之则相反。没有发现新闻的能力之编辑,很难在业务上做出出色的成绩。
1 站对方位。方位是发现新闻时记者编辑所处的独特位置,包括层高和角度。囿于本身的能力,站对方位不一定能发现新闻,但如果没有站对方位,那肯定不能发现新闻。方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策的变化、时态的走向而移动。改革开放之初,著名记者范敬宜在公社里睡了一觉,就发现了新闻。有一晚,因无人来电话,他判断“这里有新闻”。他在作品《月光如水照新村》中写道:“三月三日、四日,记者夜宿辽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次日早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社员来报案、告状或要钱要粮,公社干部睡得安安稳稳。”而在以前,形式主义十分严重,农民种田十分机械,晚上电话不断,不是电话会议,就是电话指示,催种催收,追生产和农田建设进度。甚至打架斗殴,也来报警。现在农村生活好了,这种现象越来越少,当干部的总算能睡个囫囵觉了。到了新时代,种树者是英雄,砍树者常常成了反面典型。
2 判断价值。判断新闻价值体现的最重要的是编辑的***治眼光和思想深度,这种能力是决定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完全是***行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北京市委举行***扩大会议,研究如何加快清查步伐,迎接工作重点转移。会议最后一天。市委第三书记贾庭三作总结报告时,中间离开铅印稿,念了一段对看法的文字:“1976年清明节,广大群众到天安门广场沉痛悼念敬爱的。愤怒声讨‘’。完全是***行动。”第二天一早,《北京日报》刊发了会议消息,其中有一段为的内容,但地位很不突出。记者没有看出新闻,发了一个把金子当黄铜卖的稿件,编辑也没有眼光看到新闻。但新华社的编辑却从中发现了重大新闻,新华社所发稿件只200多字,标题就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完全是***行动》。消息一发表,国内外舆论为之震动,第二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各地主要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或头版报眼的显著版面刊用,就连《北京日报》也在一版头条位置重新发表。这是编辑对这篇稿件中内含的新闻价值作了最准确判断的最佳结果。
1 改编重写。编辑要会改稿,这是最起码的。但有的编辑只会删稿,不会其他。这样的编辑。我们只能叫他“删辑”,而不是“编辑”。编辑就应该高明一些,要有相当的百科知识水平、***治***策水平和报道把握能力。对有关方面的概况、基本情况,国家在这方面的大致***策,都应有所了解。例如,范敬宜在看到“人民论坛”《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一文后,认为题目、立意、逻辑、文字都不错,但觉得有点“平”,缺一点“亮色”。因此在最后一段加了这样一段文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美国一位学者写了一本《五千年的奇迹》的书,其中说到中国最大的奇迹是它的耕地没有遭到破坏。这当然包括耕地的质量,也包括耕地的数量。但如果按现在的状况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现有的耕地能不能再留给后代5000年就很难说了。这真是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范敬宜自己说:“加了这一段话,我觉得像在一幅冷色的画面上添加了一点‘亮色’。”这就是编辑做的加法。如果没有这处添加,没有长达5000年的历史纵深,那么整篇稿件的亮度就减了不少。
2 提炼突出。新闻稿件的价值需要采编人员的共同提炼,没有提炼,新闻就会显得“纯度”不够。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消息一等奖作品《一场特殊的婚礼》也是这样一个站对了方位、提炼出价值的好作品。***乌鲁木齐“7・5事件”后,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正在恢复平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到***采访,在乌鲁木齐遇到了两对结婚的新人,各民族热闹相聚的气氛,让他们的婚礼变成了一场大联欢。“中午12点,乌鲁木齐的一家星级酒店,两场婚礼正在同时举行。两对新人分别是汉族的吴杰和周爱美以及蒙古族的道里刚和塔娜。参加婚礼的客人除了汉族和蒙古族,还有***族、哈萨克族等。汉族婚礼的主持人刘志刚介绍,这两对新人本来素不相识,凑巧婚礼定在了一起,双方先是互相敬酒,表达祝福,随后干脆提议撤掉宴会厅中间的屏风,把两家的婚宴合二为一。”“双方宾客你拉一曲手风琴,我跳一段***舞,热烈的气氛让婚宴超过了原定的时间,婚礼还没有结束。跳舞的人群中还有一位***族小伙子阿不杜外力,他那舒展的动作格外显眼。他说:‘今天非常激动,我感觉民族团结更加牢固了,更像一家人了。’”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在一个饭店里,两族人民一起举行婚礼,寓意民族团结,突显出了整条稿件的新闻价值。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 增加题目。优化新闻的方法有很多,笔者以为,在广播节目中,要增加广播新闻的题目。现在广播新闻几乎很少有新闻题目。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而所有的新闻学教科书中,都有一章是讲新闻题目的。好的新闻标题,能够为稿件增色,能够让稿件更加引人注目。因为标题本身就是高度提炼的结果,它能让人记忆终生。我们熟知的有范敬宜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诸雄潮的报道《水乡少年不识龟》等。都是这样的好例子。我们在稿件中有意识地增加新闻的标题,努力使新闻更加凝炼,更加提神。笔者采写的消息《从200毫升到200次》,讲的是深圳一位志愿献血者无偿献血200次的故事。在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奖时,就受到多位评委的好评。评委们说,一听到这个题目,就为之一振,纷纷计算起主人公在200次的献血中一共无偿捐献了多少鲜血,这就是新闻标题的力量。作品最后获得中央台长消息一等奖。
2 讲好故事。有关部门最近提出,新闻报道要故事化。多年来,新闻故事化一直是我们的追求,唯有故事,才能生动,才能传播;能够传播,才有力量。追求故事化,这在新闻报道的流派中也是一种,我们熟知的“华尔街日报体”就是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对新闻,特别是对广播新闻来说,新闻故事化有很大的吸引力。广播一听而过,不容易让人记住,也不能让人回听,而故事化能帮助人加深印象,产生更大的影响。曾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稿件一开头是这样写的:“10月初,浙江诸暨市牌头镇农民周信均。到民***部门领取了全家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从这个月开始,浙江省23万贫困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0月1号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在全国首开先例。”
在短短的1分30秒时间内,也可以从容地讲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是一个高明的记者或是编辑的功力所在。
1 敢于变化。创新就要变化。变化的形式有很多:掉换底片是变化。放大局部是变化,扩展视角是变化,逆向思维是变化。一个好的编辑,要能把各种方式灵活运用到编辑工作中去。比如现在,韩国文化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殊不知,中国文化在韩国也一直有着深厚的土壤。2002年度全国电视新闻奖有一条获一等奖的报道,《韩国:“韩流”出处有“汉潮”》:“在韩国,出租车、旅游点等许多地方有中文服务,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世界杯。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发展,中韩两国交流的扩大,使得中文在韩国热了起来。我们看一下本台记者的有关报道。在国内,许多人把韩国流行文化、流行音乐叫做“韩流”。实际上。现在的韩国,也出现了‘汉潮’,也就是许多韩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国语言感兴趣,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目前,就在韩国最热闹的一条大街,市厅一带,新近盖起了一个很独特的语言学院‘一二三,中国文化苑’。”作品正文只是反向观照了一下,境界立刻得以提升,编辑在这方面有巨大的余地可以施展,有许多领域可以拓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提升节目有很大的作用。
2 敢于破格。创新就要破格。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心中都是有格的,没有格,会如江水四溢,没有边际。有了格,而只性格,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是我们的追求。最高的境界是:有格但也要能破格。我们读报,第一眼的常常是头条。但现实如范敬宜所说,读者常常不读头条。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把头条弄呆了。所以那些有碍作品发挥更多光亮的格,我们就要打破。有一句话叫做:蜘蛛不会飞,能织空中网。好的编辑就要有在天空中织网的本领。
科菲・安南中学毕业40年后,也就是加纳***40周年之际,刚刚当上联合国秘书长一个月的他给自己的母校曼特西皮姆中学寄了一封信。他写道:“我记得曾有一次,尊敬的教师拿出一张白纸,白纸中间有一个黑色的圆点。老师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问我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都回答:‘黑色的圆点。’老师说:‘为什么你们只看到了那个黑色的点?纸上还有那么大的一片白色,你们怎么没有注意?’”⑥
这个故事说明:看东西一定不能只看最明显的地方,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底层的一面。一定要看到更广阔的画面。同时,任何事情都不止有一面。任何问题都不止有一个答案,要从更广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一个好的新闻编辑就要有破格而出的能力。
2003年,作品《劳模楼里无劳模》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广播长消息一等奖。新闻说的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为劳模建的住宅楼,最后全部们瓜分了。顺着这条思路,我们能不能找到《将***楼里无将***》,某部队为将***建的楼,全部分给了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至少《大学教授不教授》是一定能成立的。现在的大学里,还有多少优秀的教授在讲课呢?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我们在许多新闻的编排中,破格更是有它的重要性。比如,一起重大事故发生,许多媒体将其置于头条现在是很常见的。而在1986年1月29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放在头条,就是一次巨大的破格行为,这种编辑思路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新闻编辑范文第8篇
电影:《点球成金》(2011)、《社交网络》(2010)、《查理·威尔森的战争》(2007)、《好人寥寥》(1993)
电视剧:《新闻编辑室》(2012)、《日落大道60号》(2006)、《白宫风云》(1999)、 《体育之夜》(1998)
导演:格雷格·莫托拉、阿兰·坡
编剧:阿伦·索尔金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艾米莉·莫迪默、小约翰·加拉赫.、艾莉森·皮尔、托马斯·萨多斯基、戴夫·帕特尔、奥莉薇亚·穆恩、萨姆·沃森
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美国
首播:2012年6月24日(第一季)
制作方:HBO
2012年的美剧“夏歇季”,HBO的重磅新作《新闻编辑室》引来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网络围观。该剧通过描绘一群“新闻狂人”面对“电视台商业需求与个人新闻操守发生冲突时”的一系列表现,为我们展示了美国新闻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
“索尔金主义”最新力作
从2009年初的筹备,到2011年秋的开拍,再到2012年夏的首播,围绕着《新闻编辑室》的话题,总离不开一个名字——阿伦·索尔金。这个近来在好莱坞风头一时无两的金牌编剧此前凭借《社交网络》、《点球成金》和《白宫风云》等作品多次获得奥斯卡、艾美奖最佳原创剧本的肯定,此番携《新闻编辑室》重返电视圈,甫一出场,江湖就已风声四起。信息量密集的机关***式对白、捍卫专业理想的热血精英、锐气自我的观点堆砌……一切似乎都昭示着这将成为又一部烙上“索尔金主义”标签的“重复”之作,但 “大神”本人可不这么认为:“我得澄清一下,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如何做新闻上,那群新闻从业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除了“灵魂人物”索尔金,该剧“加起来一共有13个托尼奖提名”的超强演员阵容也颇令人期待。有着三十余年从影经历、曾主演伍迪·艾伦《开罗紫玫瑰》的杰夫·丹尼尔斯成了剧中霸气侧露的王牌新闻主播威尔,曾出演《雨果》、《禁闭岛》的“英国美人”艾米莉·莫迪默则变身为战地记者出身、执着于新闻理想的女制片人麦肯兹,此外还有首度参演美剧的《贫民窟百万富翁》男主角戴夫·帕特尔和众多活跃于百老汇舞台的戏剧演员加盟其中,如此豪华的“星星榜”是不是已经快亮瞎了你的眼?忘了说,两届奥斯卡影后简·方达也在剧中出演了一位决定众多主演生杀大权的女强人莉奥娜·莱辛,这个角色可不简单,不仅名字是在向两位好莱坞商界icon——地产女王Leona Helmsley和前派拉蒙影业***Sherry Lansing致敬,就连饰演者方达女士的前夫也正是大名鼎鼎的CNN创始人泰德·特纳。
堂·吉诃德们的理想国
索尔金说:“我喜欢书写那些不披斗篷,不带假面的英雄们,……在写《新闻编辑室》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与其描绘现实,不如把这部剧作为一封献给新闻理想主义者的情书。”他在剧中用一个个近两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为新闻真相和理想主义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作为中国观众,或许我们并不了解美国的大选文化、***支管制、茶***崛起和移民法案,又或许我们并不关心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埃及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但至少可以为剧中纯粹浪漫的新闻观而热血沸腾一回。
威尔在第3集开头以911事件后前反恐事务主管理查德·克拉克的道歉声明为引子,向观众表达了未能在节目中起到报道信息和引导选民作用的歉意,并陈述了自己“重返新闻界”的理想:“我们要做事实真相的拥护者,杜绝含沙射影、空穴来风的报道。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依照你的口味来调整新闻。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只有沾染了人性,才有意义。我将丝毫不隐瞒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也会尽力为您呈现不同于我个人主张的明智观点。我们凭什么做出以上承诺?因为我们是媒体精英。”如此理想化到不切实际的“自大”言论是不是已经让你体温上升、血压破表了呢?当曾经举足轻重的新闻界业已失去“喉舌”之姿时,索尔金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纸上的理想国:在那里,时效和收视不是唯一,因为“在正确的报道出来之前,新闻仍是新闻”;新闻机构会为服务于己的外籍战地记者负责到底;从业者会为报道重大事件所起的作用而自豪,但当它已发展成一个国家的悲剧时,他们也没有热情去炫耀自己的作用了。
这是一群非常出色的人在做非常正确的事,也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然而一进新闻编辑室,立马回魂,满血复活。他们愿意在为“灰色事件”进行条分缕析的过程中,付出代价,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但“不相信真相总在中间”的信念促使其愈挫愈勇。导致麦肯兹和威尔恋情结束的第三者布莱恩在头条报道中把这群人称为“The Greater Fool”,这个借用凯恩斯“博傻理论”的观点看似暗含贬低之意,却真正显示出他们“为了让他人获利,宁可自己做最大傻瓜”的“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想通过这部话题性十足的美剧来给自己的美国认识论扫扫盲,它大概会成为你的菜。
和观众做生意的HBO
《新闻编辑室》是索尔金首次与有线电视网合作拍摄的剧集,这部未播先火的美剧在播出后却招来了毁誉参半的媒体评价。《好莱坞报道》称:“是否钟意这部剧取决于你是否买索尔金的账,他一向坦诚到不屑于掩饰自己的倾向,更不会为此而感到羞愧。”《赫芬顿邮报》则认为:“戏剧性的呆滞和恼人的混乱,让该剧为了完成一次毫无意义的讲述而浪费了一个难得的豪华阵容,除非你认为教育人们如何变得更加正直是索尔金讲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不过这些两级分化的评论并没有影响索尔金的心情。虽然美国本土收视低迷,但鉴于火热的社会话题性和对制作团队的充分信任,HBO在第2集首播的次日,即宣布续订第二季。用中国当下收视为王的思维来考虑,会觉得这决定做得也太不可思议了,话题热度能当饭吃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和观众做生意,而非广告主”,《新闻编辑室》第2集的一句台词一语道破了该剧制作方HBO的经营之道。作为时代华纳旗下的有线电视网,该公司的收入来源是订户的收视费,而非广告费。从1977年起,HBO就开始了自制剧的生产,1998年《黑道家族》的成功一举奠定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它也凭借“凡HBO出品,必属精品”的良好口碑在2011年成为全美用户订阅量位居第二的有线电视公司。索尔金“欣慰”地说:“HBO对于有多少人看了这部剧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看了这部剧的人里,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它。虽然HBO的目标不是让编剧们开心,但他们确实一不小心做到了。”
新闻编辑范文第9篇
姓名:李红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 25岁(1986年7月15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2 年1个月 ]
公 司:XX出版社
行 业:文字媒体/出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新闻学
学 校:华中科技大学
自我评价
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良好的文字功底让我的工作游刃有余;良好的新闻嗅觉,让我的创意层出不穷;良好的传播策划能力,帮助我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多年的编辑经验,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整合能力;多年的策划经验,提升了我的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不畏压力,不畏困难,我期待有更多的机会,用文字表现自己的态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文字媒体/出版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工作经验
2010/4—至今:XX出版社[ 2年1个月 ]
所属行业:文字媒体/出版
1、负责大型新闻报道资料的采写;
2、负责杂志的组稿、编稿、定稿、排版、校对等;
3、解决编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负责部门文件的整理、收集、存档及管理;
5、负责公司内刊的策划和编辑;
6、参与网站专题版面的策划方案提议和相关执行工作。
---------------------------------------------------------------------
2009/3—2010/3:XX广告有限公司[ 1年]
所属行业:广告
创意部 文案/策划
1、负责撰写微博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所需要的各种文案;
2、负责线下、线上活动策划的创意和执行;
3、负责网站文案和信息的日常维护和编辑;
4、负责产品的宣传卖点策划,宣传刊物制作,如:宣传手册、易拉宝、单页等;
5、负责品牌广告语、影视广告脚本、广播广告稿、公关软文等的创意和撰写;
6、***完成公司对外宣传的文案创作撰写。
---------------------------------------------------------------------
2008/7--2009 /2:XX媒体中心[ 8个月]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策划部企宣
1、负责杂志的栏目设定,编辑出版,会员的整理工作;
2、负责艺人宣传稿撰写以及工作室信息收集;
3、执行公司电视剧项目的宣传工作,撰写实施宣传计划方案;
4、负责与团队合作完成企业的整体宣传材料策划工作;
5、负责公司年会、大型表彰大会、大型活动活动的策划和执行;
6、与媒介保持密切的沟通,维持良好的关系。
教育经历
2004/9 --2008 /7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学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新闻编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闻编辑理论;新闻编辑实践;分歧
中***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46-03
新闻编辑学是探讨新闻编辑工作一般规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既包括新闻编辑理论研究,又包括新闻编辑实践研究。然而理论与实践在新闻编辑领域如何平衡,如何做到以新闻编辑理论引导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践来检验和推进新闻编辑理论,在我国当前新闻编辑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梳理十年来新闻编辑研究的有关文献,并结合当前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发现在新闻编辑研究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分歧,主要表现在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
在西方近代认识论中,虽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并无鲜明的界限和区分标准,但从哲学史上看,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对立主要集中于知识起源和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理性主义者认为普遍必然知识起源于心中固有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它们是自明的、无误的,通过对它们的理性推演就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知识的体系。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1]从而在认识方法上,理性主义运用“自明原则+演绎”的方法,经验主义则强调“经验+归纳”的方法。[1]我国新闻编辑研究领域中,理论的探索时常基于经验的归纳,凭借经验而得的理论往往是现象的、粗浅的和个别的。当然,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新闻编辑学中的方法、流程、技巧必然要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然而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包括命题、概念、关系层面的内容则不只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更要建构一套完备的范畴体系。
一、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编辑实践之间产生分歧的表现
笔者梳理十年来新闻编辑研究相关文献时,通过筛选“维普期刊”中《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青年记者》等核心期刊所载150篇文章获得文献结构特征如下表:
上表所示有关新闻编辑理论的研究文章占56%(共84篇),而新闻编辑实践方面的文章占42%(共63篇,另有3篇笔者在文献归类中将其纳入新闻编辑史范畴)。由此看来,我国新闻编辑理论在数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优势,然而在此基础上,新闻编辑理论却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指导性作用,新闻编辑实践层面编辑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仍然出现诸多问题,媒体失范、编辑差错等层出不穷,恶俗新闻也没有被杜绝。具体而言新闻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研究存在的分歧有以下几点:
(一)新闻编辑理论缺乏新闻本质规律的基础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2]222杨保***谈及新闻传播规律时指出“新闻传播规律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新闻传受(传递与收受)过程中,传受之间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并且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概括为“选择律”“效用律”和“接近律”。[3]关于新闻规律的探讨虽然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但新闻规律的恒定性也表现在具有传播方***的意义上。由此看来,新闻编辑理论要以新闻传播规律为基石,离不开新闻传播活动本身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要有系统、理性的理论概括性。然而,当我们以“理论”构建的完备要素对新闻编辑理论进行检验时,就会发现新闻编辑理论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即为理论与“理念”的混淆。
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认为:“理论由两大要素组成――概念和解释,人类本质上是以概念处理为基础的动物。概念化基本上是把事物和事件根据观察到的特质所作的分类。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指出有用的概念。概念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贴标签。我们通常用词语来识别概念。任何一个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拥有该理论概念的一套术语”。[4]40通过小约翰对“理论”的解析,我们看到一套科学的理论至少需要具备完备的概念和解释框架。新闻编辑理论的构建其主要功能是解释存在于新闻编辑实践活动背后的规律,而不是替代它们作具体的对象性描述。然而我们发现,在现有的新闻编辑理论中,常常将“理论”与“理念”混淆,以“新闻编辑理念”替代科学的“新闻编辑理论”系统,这就是将理论的构建经验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简单来说,新闻编辑理念是对新闻编辑活动方法、规律、思想的诠释与升华,它并不具备一套完备的新闻编辑概念和解释框架。在近十年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研究文献中,常会看到研究新闻编辑思想、观念、策略以及对新闻编辑活动的宏观把握及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闻编辑活动现象的归纳和提炼,然而却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稳定机制或规则渗透不深。
刘九洲认为“人文科学同社会科学一样,都存在三点研究基点,即基于本体论去回答‘研究什么’;基于认识论去回答‘如何研究’;基于目的论去回答‘为什么研究’。在新闻理论教材中,这三种研究基点都是存在的”。[5]2那么在新闻编辑理论中这三点同样可以作为研究基点。说到底新闻编辑理论研究的应该是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和现象背后的规律,其基本内容的构成也应当以介绍新闻编辑领域内的概念、原理和方***为主。而基于新闻编辑实践经验而来的新闻编辑理论,由于较少深入到新闻传播规律当中,脱离了新闻的本质研究,简单将新闻编辑活动抽象化就难以在更高层面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二)新闻编辑实践注重微观技术,忽视“专业”思想
在我国虽然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为新闻编辑理论构建提供了素材,但实践研究多集中于稿件的微观操作,如标题制作、版面和***片编辑;评论、专题等不同体裁的编辑方法;时***、经济、***事等不同类型新闻的编辑。以上微观研究虽然内容丰富,但研究状况整体上看来散杂,切中要害的探讨较少,主要表现在新闻从业者依赖于“常识”的积累,新闻编辑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分离。
新闻编辑依赖于“常识”从事新闻活动与脱离新闻专业主义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常识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自明性、直接性和普遍性:它是清楚明白的,不需要证明就为人们普遍同意”。[1]新闻编辑研究领域,新闻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从事行业内工作的编辑、记者往往凭借自身从业经验,将新闻活动的惯性思维简单上升为理论层面,尤其是我国新闻业改制转型、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编辑、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也在逐渐缺失。较早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研究的我国学者郭镇之认为,“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起源于美国,前提是新闻自由。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6]因此新闻专业主义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所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新闻编辑实践活动是最具体的新闻活动,当然也应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
此外,我国当前新闻编辑实践忽视“专业”思想的另一方面表现则是新闻编辑人员与受众意识的分离。通常认为“编辑工作具有中介性,具有初级信息的受传者与终级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也正是这种中介性,使新闻编辑在信源提供者和受传者之间建立起一座传递信息的桥梁”。[7]而新闻编辑若是缺乏受众意识,编辑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降低。新闻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活动,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作为新闻活动的主要环节,同样具有社会属性,而受众意识的缺少会造成新闻传播功能的降低。编辑一味传达自己的编辑意***,忽视受众感受和需求也是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活动分歧的重要表现。
(三)新闻编辑理论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难以落实于新闻编辑实践
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新闻理论的革新,新闻编辑理论也随新的技术环境进行创新。然而理论上的新兴媒体编辑,新兴全息化的编辑室,新的媒介载体及内容生产却很难在编辑实践中及时发挥和生效,一方面欠缺相应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相对滞后的网络经营管理规范和法规也阻碍着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上的设想和规划大而无当,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落后于实际工作的需求。《中国报业》在2009年刊发了史蒂夫・奥汀的文章《全数字化的新闻编辑室近在咫尺》,文章对新型数据新闻编辑室寄予厚望,然而在我国新闻编辑部室改革实践中能真正做到“近在咫尺”的尚且不多。再者,关于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编辑研究近几年来一直属于热门领域,但是研究多集中于现象描述,例如编辑的把关力量遭到分化,“公民新闻”对编辑身份的挑战,编辑主体的“大数据运用”,但具体到实践方法层面,编辑如何转型,媒体如何建立数据化的新闻编辑室,如何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加强传播效果往往点到为止,没有实践性的材料或案例,理论概括也显得不到位。
二、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编辑实践之间产生分歧的原因
上述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分歧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点,即学理原因和编辑主体自身原因。
(一)学理原因
综观我国新闻编辑理论,可以看出其构建通常来自于两个基础,第一是基于新闻编辑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而在理论层面对其解决,第二则是跟随我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因时而建,但是这样的构建基础往往不能对新闻编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探讨。例如在编辑理论的提出上抛弃了新闻学理论的基础,不能做出完全符合客观事实本质的回答,这种理论的构建有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也就缺乏了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斯蒂文・小约翰所提出的完备的概念和解释框架。毕竟“理论之所以是理论,并不表现在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借用描述的手段去还原事实,更主要的是它能在描述‘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去说明‘为什么发生’,即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就使之具有了解释能力;同时它还能回答‘是否还会发生’,即找出同一事物重复的可能性,这就使之具有了预测的能力”。[5]3而跟随我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因时而建,这样的新闻编辑理论其中的科学规律就会被社会话语和技术话语所掩盖,失去了新闻编辑理论本应具有的***品格。
弥建立和欧阳宏生等人在对50年来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进行梳理时,从社会文化环境、新闻节目构成形态、电视声画关系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流变轨迹。[8]不难看出,社会文化环境即是编辑理论形成的的社会语境,而新闻节目构成形态和电视声画关系则属于具体的实践层面。
新闻编辑队伍良莠不齐,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了新闻编辑理论不能够理想地灌输于新闻实践中的新闻编辑人员。新闻编辑研究领域由于重点讨论的是新闻编辑实践过程,这就使得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凭借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撰文进行探讨,专业知识略强的作者研究尚且深入,而一些并没有受过良好理论熏陶的作者仅仅是将从业经历简单加工描述,这就影响了新闻编辑的整体研究水平,这种情况最直接地后果便是编辑过程中低俗新闻层出不穷。新闻采编和报道的低俗化倾向导致了新闻功能和新闻本性的丧失,而低俗新闻在形式上的表现便是采编缺乏监管。
我国新闻编辑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传播规律、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来源于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科学性则体现在对概念的阐明、问题的论述和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因此,在我国新闻编辑研究中要将经验的东西上升为方法,将方法上升为方***。哲学层面上方***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在新闻编辑学中,这种方***则表现为如何更科学地、系统地探索新闻编辑活动背后的规律,终归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然而如前所述,我国新闻编辑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大量停留在什么是新闻编辑?编辑流程有哪些?以及如何操作上,少有从理论上对编辑活动做系统的总结。刘九洲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谈及每一科学的知识进程都表现为“范畴―范畴逻辑系统―理论―学说”。[5]29我国新闻编辑学的构建若是依照一定的范畴体系进行,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的选择。
从上述新闻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新闻编辑活动最基本的范畴可以概括为:新闻事实、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和新闻产品。新闻事实作为新闻编辑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规定着新闻编辑一般原则、特点等方面;编辑主体则规定着编辑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层面;编辑过程作为编辑活动的实践层面规定着新闻编辑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而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则包括了新闻稿件、新闻***片、网络电视广播的节目素材等。由这些基本范畴所构成的新闻编辑范畴逻辑系统最终形成新闻编辑理论的框架。
在新闻编辑领域,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环境下,完善的新闻编辑理论与新的实践内容尚需要更深入和切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晓亮.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J].哲学研究,2003(10).
[2]陶富源.实践主导论:哲学的前沿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书版社,2001.
[3]杨保***.试论新闻传播规律[J].国际新闻界,2005(1).
[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7]汤灏.编辑实践:新闻传播理论的引入与运用[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