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1891-1967)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及弹拔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花鼓戏、湘剧等音乐对他的影响较深。1912年长江高等师范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编辑、音乐教员,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社团活动并在那里开始学习西洋乐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致力于音乐教育创作和推广国语的工作。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可谓硕果累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称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剧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一、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及歌舞表演曲
儿童歌舞剧是“五四”后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学校里流行的一种音乐体裁,是一种简单的有唱、有简单情节结构和舞美的儿童歌舞小戏,后人称这是中国近代歌剧的雏形。黎锦晖从1921-1929年间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可怜的秋香》《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小画家》《小羊救母》;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等。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将民间音乐素材植入音乐,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曲牌、民歌、小调及地方戏等音乐元素,均成为创作的素材,所以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二、黎锦晖与流行音乐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界都承认,黎锦晖就是流行音乐创作的奠基者,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于是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便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乐》《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及东南亚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创了流行音乐的新局面。
三、黎锦晖在音乐推广及育才方面的成就
黎锦晖堪称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山鼻祖,1927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即“中华歌舞专科学校”,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改进平民音乐”的宗旨,以新颖、实用、快捷为教学的准则,聘请中外名师。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学生的业务水平进步非常快,短短三个月便能登台表演。在此基础上,他于1929年组织的“明月歌舞团”,被业界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周旋、白虹、严华,流行音乐家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抗战时期,受进步人士的影响,在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激发下,他又谱写了许多思想积极的歌曲如《向前进攻》《十里送夫》等,抗日歌曲的创作标志着他创作风格的转变。建国后,黎锦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作厂担任作曲。
四、黎锦晖一生艺术道路的评价
黎锦晖在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推广等多个领域在早期的中国乐坛开了先河,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及文化遗产。打造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应该说黎锦晖在旧中国的乐坛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后,他一直背负着“黄色作曲”的十字架,笔者认为那是时代的产物,和特定时期的特定审美有关。那个年代认为他的音乐格调不高,使人颓废,不健康等等,不过我们应该以包容的胸襟来看待事情的本质。1957年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际,他曾要求有关部门对于他的作品给予重新评价、定位。但在那个***治挂帅的年代,终究未能如愿。但黎锦晖一生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现在的音乐工作者学习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音乐家黎锦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