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萨义德具备两重身份给他的学术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思维视角,他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独特和犀利的,知识分子的流亡身份、知识分子的再现、具有业余精神是对知识分子的有力注解。他的知识分子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启示,文章对此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萨义德 知识分子 流亡 业余精神
中***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1 萨义德的特殊背景
萨义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在主流知识分子社会中萨义德显得如此的格格不入。他的一身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是有着阿拉伯血统的亚裔美国知识分子。1935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幼年在埃及度过,接受的是西方教育。50年代时期,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大学讲授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一生著作无数,《东方学》是最为著名的一部,成为后殖民与后现代主义辩论的先锋。萨义德的特殊身份:东方亚洲人与接受西方教育西方人给他的学术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萨义德可以跳出给定的文化背景,看待社会的***治与学术文化。
2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观
关于对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有两个最著名的论述,分别是葛兰西和朱利安·班达。葛兰西是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知识分子就是在与知识生产或分配相关的任何领域工作的每个人都是葛兰西所定义的知识分子,如广播员,电脑分析师,律师等专业人员等等。而来自于法国的哲学家朱利安·班达,和葛兰西的观点恰好相反,他认为知识分子是少数社会的精英,是远离社会但是又坚持自己思想的对社会又密切关注的象塔牙的思想家。萨义德整合了二者的弊端,取其长处,提出所谓的知识分子应具有公共角色而又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正如他在《知识分子论》中所定义的,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体、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的流亡的身份,知识分子应该再现,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业余的精神。
2.1 知识分子的流亡身份
流亡身份,是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提出的。这和萨义德的特殊身份有着直接关系。流亡,是在权威面前被放逐或者被边缘化的地位,这种身份有利于知识分子保持***的姿态,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受权威和地域的限制。他认为,知识分子不应该是跟随传统的步伐亦步亦趋。萨义德是在东西方夹缝中生存的,所以,流亡就是他身世的真实写照,早年出生于耶路撒冷,幼年在埃及接受教育,然后在美国求学并且定居纽约。这样辗转奔波的一生,注定了萨义德的流亡身份根深蒂固,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流亡所带来的不一定是坏事,给萨义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元素,在异国他乡求生存的同时,还要试***可以有自己的批评的观点。流亡经历对萨义德的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开始有一批来自于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自己在文化中的位置,开始以自己独特理论看待社会的***治、文化、知识等问题。在萨义德看来,流亡者与他们的根,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过去全部被割裂,没有过去,正是在流亡中产生的不安全感,使得流亡变成了一个充满嫉妒和仇恨的状态。“应当说,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家关于‘流亡’、‘流动身份’的概念,有助于打破民族主义疆界,阐释文化认同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化解文化认同的危机。特别是,有助于民族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灵活地选择和穿越于本土和西方、现代与传统、地方性与世界性、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等等之间,在争取国际间文化平等关系与争取国内知识分子身份之间形成良性关系。” ①
2.2 知识分子的再现
萨义德认为,知识分子分为两种: “圈内人”和“圈外人”。 “圈外人”隐喻的是“流亡者”。他希望知识分子可以做 “圈外人”,可以居无定所,可以用无休无止的东奔西跑,无法回到安逸的稳定的状态,并且永远无法与新的环境合二为一。这样的生活,使得知识分子可以随时保持独特的视角与立场。这种流亡者的知识分子的双重视角是萨义德非常推崇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因此,萨义德对那些安逸现状,迁就权势,趋炎附势,唯唯诺诺的知识分子们呼吁,即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身体上的流亡或者移民或者被放逐,仍能够在思想上具有这种流亡的气质和想象。从中央集权的权威中心,走向边缘,走向离权威更远的地方,但是,那是心灵,离真正的知识分子最近的地方。这就是萨义德对从最初的对个人的流亡经历的思考,开始关注知道分子流亡心灵的超越。他对于知识分子的理解是:“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②他鼓励知识分子打破诸如种族、国家、团体、阶级的界限,超越意识形态的疆界和所谓的“家园”带来的束缚,勇敢地再现那些无法再现自己的人,享受流亡带来的惊奇与乐趣,不断从边缘走向边缘。“永远不对权威妥协,永远在边缘审视和发言,并且,永远有勇气参与到活生生的历史之中。这是萨义德一直推崇的‘流亡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使命。”③
萨义德关于再现知识分子的观点,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他的理论发展脉络、厘清其发展过程,定义其理论的主体性构建,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为萨义德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正是按照这样的知识分子观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职责,体验着作为学术界的“圈外人”与“流亡者”的经历,并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立场与价值观。“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考量里包含着对真理、正义、自由的热爱,他那种不依附权威、不献媚***治、完全以心中的原则去行动的精神,正是当代知识分子所缺失的精神品质。”④
2.3 知识分子的业余精神
在充满权力的***治时代,应该有一个业余的心态,即“不为利益所动或奖励,只是为了爱和兴趣,拒绝被束缚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尽管一个行业的限制,像很多的想法和价值观”。这些就是所谓的专业知识分子无法想象,不可避免的权力中心,早以陷入了机械的怠惰,只学会了服从命令。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特性。一个业余的态度可以设置这些放到一边,只为心中的信念,在一个“准乌托邦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知识分子的***性,才不会“为了奉承、讨好极有缺憾的权力而丧失天性”,才会做一个更有原则立场的知识分子,才能无所畏惧地“对权势说真话”。⑤
3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给我们的启示
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角色,要么作为“圈内人”,成为权力的附庸,逃脱不了***治的控制,唯唯诺诺终其一生;要么作为“圈外人”,洁身自好,独孤求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知识分子是很难回归到自身的位置。知识分子是人,有人希望的一切希望,迫于各种生活压力,很难做到实现自我与维持生计的平衡。因此知识分子不可能超社会超阶级的存在,生活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可能回避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责任。但同时,知识分子,不能成为***治的附庸,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在思想上是对立的,具有流亡者的边缘精神。坚持正义,坚持公平。甚至在国家,在民族需要的时刻,既要坚持国家的理念,又要有***的批判精神。萨义德认为,一个人离自己的文化家园渐行渐远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判断,同样的,要想真正了解真实的世界,疏远他们,坦然接受所有需要的精神,人和人之间同样如此,只有两人的亲密疏远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才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做出明智的判断。萨义德提倡,知识分子在地理位置上不能做一个“流亡者”,那么,我们可以在思想在上“自我流亡”,这种流亡,是有着深层次的流亡,那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种族、宗教纷争,以一种基督般的情怀,捍卫那些普世的价值,尊重人之为人的一切。⑥
注释
① 张跣.“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试论萨义德关于流亡知识分子的理论[J].外国文学,2007(5):107-111.
② 单德兴,译.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M].三联书店,2002:103.
③ 郝岚.流亡者的流亡之思——再读萨义德[J].东方丛,2006(2):231.
④ 王代莉.知识分子的流浪和业余精神———读萨义德《知识分子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8上):135.
⑤ 单德兴译.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M].三联书店,2002:82.
⑥ 高继海.萨义德作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和实践[J].当代外国文学,2008(4).
参考文献
[1] 单德兴译.爱德华·W·萨义德著.知识分子论[M].三联书店,2002.
[2] 萨义德.格格不入[M].彭淮栋,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357.
[3] 缑英杰.流亡身份:知识分子的述写自由 —兼论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4] 刘俊平,秦勤.萨义德定义下的知识分子[J].思想战线,2010(36).
[5] 顾华,马新.流亡中的知识分子:重读萨义德[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