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初,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的一期节目吸引了电视机前众多观众的目光――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与迁安农民张江面对面,耐心细致地为观众解释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和实施办法,尤其当说到“只要有些县愿意搞,我们宁愿多拿出一些钱,哪怕在别的方面多挤一点,也要为农民办好这件实事”时,一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今年两会召开以来,“三农”成了最热的词汇,仔细阅读2006年***府工作报告,并与2005年***府工作报告对照,我们会发现***去年两会作出的惠农承诺,件件有了安排,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三项,就是“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而在今年的两会上,新的字眼儿又给了我们新的鼓舞:国家基础建设向农村倾斜、低保覆盖全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一个又一个的信号无不表明,国家不仅在让农民“休养生息”,同时也在增强“造血”功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灵寿农民王三妮
和他的“告别田赋鼎”
早春时节,乡下田野里一片静谧。麦苗返青,年复一年相同的春种秋收,今年在农民的心目中却显得格外轻松。自古以来,种田纳粮是理所应当的制度,但是在2005年,这种仿佛真理一般亘古不变的制度却寿终正寝,当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九次会议,以162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高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在以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农业税即将一年之际,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横空出世。没有强制,没有号召,完全是老王自愿,倾其所有,尽心尽力,就是为了纪念这一项在农民心中最值得铭记的***策。
王三妮今年60多岁,40多岁的时候自学手艺,开了这家中山青铜工艺品厂。如今那个已经蜚声全国的鼎就放在厂院里,经常有记者来采访,鼎的规格和纹饰象征老王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就来:
“鼎采用的是三足双耳圆鼎样式,高99厘米,99是最大数;直径82厘米,总重量252公斤。鼎身铭文560字,魏碑体,没用篆书,没用文言,为的是让农民好认。
纹饰主要是祥云、瑞兽、祥龙、麒麟等几种,都是用来表现盛世之象的。总体风格虽然是古雅的,但细节上我没有模仿以往出土的某一种鼎。
铸鼎共耗费了350公斤紫铜,50公斤锡,整个鼎铸下来投资了7.8万元,花了大半年时间。”
在做工精细的“告别田赋鼎”上,朴实的铭文清晰可见: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这段铭文,在铸鼎的一年当中被修改了12次。为了铸鼎,老王改造了厂子里原有的锅炉等其他设备,不说经济上的花费,单是这其中的辛勤和汗水,就不是一般人所愿意承受的。现在老王没事的时候就会在院子里摸摸这个鼎,他说铜这种东西是会越磨越亮的,所以他的鼎会越来越光彩照人。
灵寿县是个贫困县,王三妮所在的青廉村,地处太行山东麓台地上,水少地少,农民靠天吃饭,自古就贫困。1976年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王三妮一家七口人分得14亩地,加上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生活一年年变好。王三妮一家每年留足七口人口粮,卖2500多公斤余粮,得款3000余元。可是,除掉500多元的农业税,再扣三提五统款。再去掉必不可少的采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的钱,以及什么机耕费和浇地的水费,最后王三妮手中只剩1000多元。这1000多元还得供孩子们上学,还得买衣裳,还得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这样一来,王三妮还得和千千万万靠种田为生的农民一样,过清苦的日子。
2004年,***府对像灵寿县这样的贫困县,不仅免除了全县农民的农业税,还给农民每个人补贴8元钱。虽然这时,每年500多元的农业税对于有个小工厂的王三妮来说已不算是负担。但是,对于大多数仍在贫困线下艰难度日的村民,特别是深陷灾、病困境的五保户来说,农业税对于他们仍是一个不轻的负担。
从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在全国范围内被彻底废除,从此温暖人心的消息就接连不断。先是合作医疗全面实行,在新学期,村里的小学又按照国家的规定免除了学生的学杂费。2007年的春节,青廉村村委会还给村里的特困户送了面粉和补助,70岁的老人白腊梅就是其中受益的一位。白腊梅在24岁的时候帮着村里炸石头不幸炸断了右手,如今和多病的90岁的***亲生活在一起,生活来源基本无从谈起。他说今年春节村里给送来了两袋面粉,还给了375元钱,他们过了个好年。
减轻了负担的村民们编起了快板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打竹板,听我言,我把***的惠民***策来宣传。
农业税,给咱免,种地还要补贴钱。
合作医疗一实现,有病有灾有人管。
老有所养***策好,孤寡老人也领钱,每人还有一袋标准面。”
河北投入100亿力推农村公平教育
■ 2005年3月5日上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普遍实行这一***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2005年至2007年3年内国家财***将安排约227亿元资金,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并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计划指出,要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
计划说,要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
■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将安排“两免一补、校舍维护长效机制、公用经费”三项专项资金一百多亿元,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为每一个农村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正定:“新农合”使就医流向明显变化
3月13日上午,石家庄市正定县南牛乡木庄村的村民张淘气,在正定县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窗口等待领取老伴儿就诊的补偿金。去年腊月二十五,他的妻子因煤气中毒住院,各项***费用共计两千余元,按照“新农合”的补偿办法,去除400元的起补金,他将领取剩余1600元40%的补偿款。
据正定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张拴虎介绍,去年一年,共有11.17万村民通过“新农合”获得补偿,补偿金额累计达到1670万元。
正定县是2005年底作为新增试点开始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由于基层卫生基础较好,试点工作运行平稳,效果显著。去年9月2日,卫生部部长高强来石考察卫生工作时,特别来到正定,观摩了这里的“新农合”运行情况,并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
张拴虎把成绩归结为县里事先设计的“新农合”实施方案“比较实在”,比较符合正定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所以推行顺利,运行平稳――“你发现没有?很多城镇职工甚至不知道自己医保缴纳的数量,但我们这儿随便一个参合的农民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张拴虎自豪地说。
目前,这个县共有33.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99%。
在正定县北早现乡卫生院,我们遇到了62岁的刘国兰老人:
“咋不知道哩?乡里边住院给补偿50%。”
刘国兰老人是因为感冒发烧引发心肌炎而住院的,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去县医院就医,她说,这里离家近,医生们都认识,心里头踏实。
据北早现乡卫生院院长冯丑介绍,“新农合”实施后,门诊、住院和医院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住院率的提高尤为明显。
“过去有句俗话,叫‘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去见阎王’,现在呢,老百姓不仅看得起病,而且也敢住院了!”张拴虎说,去年全县有两例肝移植,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新农合”实施后,正定县在县、乡两级设立了27个定点医院,174个村设立了196个“新农合”服务点,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患者的就医流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县域外住院病人占住院总人数的比例急剧下降,截至去年年底,这一数字下降到4.9%,相应的,在县乡两级“新农合”医疗定点机构住院就医的人数明显增加,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门,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正定县医院的张钢副院长说,医院应当体现***策的有效性。新农合规定了712种常用药,县医院严格按照规定处方,目录内用药达到90%,这也从一个方面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县医院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高凤梅告诉我们,每人每年只核销一次400元的起补金,其他时间看病都按全额按比例报销。病人出院时,经院方审核,当即就可领取补偿金,医院则按月到新农合管理中心核销款项。
在刁庄村卫生院,卫生员刘秀文告诉我们,一般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三四块钱就解决问题,超过8块钱,就按规定报销,比在市里看病还便宜。
2007年,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推行,农民群众受益会越来越多。张拴虎说,今年将对孕产妇分娩实行定额补助,顺产100元,剖腹产400元,同时十种慢性疾病大额门诊医药费也将纳入大病统筹补偿范围。
还记得采访中南圣板村村民张志强说的一句话:只要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那就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
相信随着惠农***策的不断推广、深入和完善,这样的忧虑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