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华谊兄弟”成立20周年。作为国内首家获准公开发行股票的娱乐公司,华谊每一步小心翼翼的尝试都像是国内娱乐江湖发展的缩影,而其之所以能成为20年来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则和那些复杂微妙的平衡术脱不了干系。
“一哥”“一姐”之争
普通人提起华谊,首先想到的还是明星。
华谊的经纪公司从2000年创建到现在,一共签约和服务过300多位艺人。很多明星的创业初期都是在华谊度过的,比如还没有成为“范爷”的范冰冰――她从“丫鬟金锁”的阴影里走出的决定性一部戏是华谊投资的《手机》,据说范冰冰当时并不想演“小三”武月,时任华谊金牌经纪人的王京花劝她,她身上流露出的攻击性很有潜质。在华谊最辉煌的时期,旗下拥有周迅、李冰冰、范冰冰、黄晓明、邓超、张涵予等一众明星,“ 一哥”“一姐”之争即来源于此,几乎隔一段时间这几个人就得在新闻报道里打得不可开交。公司每年拍台历,为了平衡谁前谁后,都是按照明星的生日排。
“一哥”“一姐”之争演变的高潮出现在电影《风声》的宣传期,周迅、李冰冰两大女星间的争斗几乎白热化。据说每次两人同时出席一个活动时,经纪人都会先去测量化妆间大小,谁比谁大了一点儿都不行。
“那年华表奖我想了个特别好的办法。”华谊电影发行市场部总监孙回忆,“我让周迅跟中磊先走。这时冰冰找我,说我怎么办呢?我说你别着急,成龙大哥晚点了,你等会儿他。”
同样,《风声》当时的路演,孙也想了一招,“我分组,大家不一起走。一组是李冰冰、黄晓明、陈国富,一组是周迅、苏有朋、高群书,谁也不挨着谁,所以挺开心的。有时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没外界传得那么严重。”
大小王天然分工
外界都知道华谊兄弟是靠广告起家的,却很少知道公司并不是王中***和王中磊一手创建的。1994年北京有3大广告公司:华谊、长城、海润。王中***当时揣着在美国打工攒下的10万美金回来创业,买下了前者,改名“华谊兄弟”。
王氏兄弟一共4人,老大王中义开了家毛家菜饭馆,做着跟影视娱乐完全无关的工作。1960年出生的王中***是老二,下面有个弟弟王中方在创业几年后死于车祸,这才把小他10岁的老四王中磊拉过来一起做。兄弟俩的性格互补几乎使两人成为天生的完美搭档。性格强势的王中***主外,负责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善于跟人打交道的王中磊负责落实公司的各项具体事务。
在员工眼里,王中***更像个甩手掌柜,“他连高层名字都叫不上来。经常手一指,你怎样怎样――这可是个来了三四年的高管啊!”而王中磊则明显心思细腻得多,跟员工打成一片。孙还记得自己毕业刚来北京时,房子都是王中磊帮忙租的。“一个月1000块,房东是张涵予。每到年底时他会拿出一万二给我,说你把钱给涵予,别说是我给的。”
“他俩还保持了一个纪录,就是从没开过人。”孙回忆,“而且辞职的人,无论谁想再回华谊,都没有问题。”
冯小刚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拍摄完《大腕》后,冯小刚想和张国立、刘震云一起创业,3人一起成立了一个影业公司。“特别不靠谱。”王中***想起这3个人的组合哈哈大笑,“话不能直说,就说试试挺好的。但他们只试了1年,1年后冯小刚又回到华谊了。”
最大困境
华谊20年来遭遇的最大困境,可能要算王京花2005年带着艺人出走。王京花和华谊签的合约是5年,即将期满时,她找到王中***,说自己很累,想转行往制片方向发展。外界传王中***当时非常愤怒,说:“谁也别想威胁我。”其实他当时反应十分淡然,只说了一句:“你要走啊,那你走吧。”然后叫来王中磊,让他去跟艺人谈。
那次出走发生在华谊上市之前,法律上的事情轻描淡写就过去了,艺人没有交高额解约金,去留看个人意愿。“我对朋友、合伙人没那么较真,解约金要的超级少。印象里,佟大为交了几万块解约金,要是现在,没有上百万别想这个事了。郭晓冬5万块钱都不舍得交,说老板我们挺穷的。后来就算了。”王中***说。
至今,王中***一直把王京花亲切地唤作“京花”:“京花离开公司,到现在10年了,我们见面从来不会尴尬。所有离开的明星,像佟大为,见到我一样喊老板。黄晓明、邓超,离开华谊很多年了,大家还记得他是华谊的,这是一个符号。员工、导演、明星,和你都是合作关系,不是卖给你了,人家有自己的创业想法,应该给予尊重。”
也许正是这样的理念和想法,让华谊走到了今天。
(摘自《看天下》2014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