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系,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 底层叙事已经成为文坛关注的热点,青年作家丁晨的小说创作如《包围》、《棋人》、《手》等亦可归入此列。边缘身份、生存焦虑、处世哲学和精神突围四方面构成了丁晨底层叙事的内核,显示了丁晨为个性化“表述底层”所做出的探索。
关键词: 边缘身份 生存焦虑 处世哲学 精神突围
近几年来,底层叙事或底层写作成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底层叙事的学理辨析不断向纵深推进。著名学者孟繁华在《底层叙事与文学经验》一文中曾指出:“这是继1993年‘人文精神讨论’之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唯一能够进入公共领域里的文学论争,因此意义重大。”[1]在底层叙事热潮的裹挟催生之下,新老作家纷纷为长期失语的社会草根阶层代言,描绘他们苦难的生存状态和被漠视的精神需求,实现对底层或概念化或个人化的表述与解读,传递出一种温暖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表述底层的众声喧哗中,许昌青年作家丁晨的作品独树一帜,自2001年以来,丁晨的作品如《包围》、《棋人》、《断线珍珠》、《吴庄驴肉》、《手》等,始终聚焦于城市最底层的平民生活,惦念家l老城的世情风物,牵挂卑微小人物的笑泪歌哭。丁晨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出发,把对底层社会的认识铺陈于小说之中,相信从坚硬的现实中可触探到生命的柔软,从被践踏的泥沼中可剥拣出尊严的星芒,从而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艰难重重又包蕴生机的底层空间。
一、边缘身份
“底层”一词出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用作产业无产者的代名词。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中以下岗失业为主体的贫困阶层已经构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中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物质与精神交困,缺乏表达自我意愿的能力,更无力保障自身权益。在低端***治地位与赤贫财***状况的双重夹击之下,几乎没有外在抵御力量的弱势群体不可避免地沦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
作家丁晨由于长期关注城市市民的百态人生,敏锐地发现了这种非常态生存,于是勾画出了一幅城市底层人物群像。如《包围》中的刘手是个下岗工人,多次再就业失败后以下棋为生;《王群有个爹》中的王群夫妇因为工厂效益欠佳,办理了内退手续在家休息,形同失业;《败局》中的本浩江晚上替人看大门,每月领取一百元的低保金等。丁晨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窘迫,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游荡在社会底层,成了物质极度贫乏的穷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物还被作家赋予了另一个共同的身份特征――城市边缘人。
所谓“城市边缘”,主要指城市里下岗失业的贫困阶层所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社会心理定势和文学的表述中,城市被投射为一个更接近先进、文明与财富的地方。曾几何时,城市中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被视为力量的象征,安稳的职业让一家几代跻身其中。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产业工人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们身为城市人(市民)却无力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成为游离于繁华之外的边缘人群。在《包围》中,主人公刘手下岗之前做了十几年清闲的营业员,下岗后没有任何就业技能,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只好藏身棋社之中,逃离外界的竞争;《王群有个爹》中的王群夫妇提前退休后回归家园奉养老人,自动远离了城市生活的中心;《败局》中的本浩江颓废落拓,长期酗酒,三十二岁甘当特困户。他们既离不开城市,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面对曾经熟悉如今却陌生的家园。
二、生存焦虑
下岗失业给城市底层群体的人生造成了创伤,尴尬的身份认知必然引发其生存焦虑。比如刘手在棋社教孩子们下棋,下岗之后曾有五年没挣过一分钱(《包围》);老麻无依无靠,“人活着就是个奇迹”(《棋人》);本浩江三十二岁生日时领取了一百元救济金,在阴暗的破屋里为自己庆生(《败局》)。底层人物,用黯然退场摆脱如影随形的生存压力。此外,人际关系尤其两性关系受挫也是让底层人物难以展颜面对的困境。在丁晨的小说里,男性主人公家庭残缺,大多有过逐出家门的惨痛经历。于庸常生活损耗和生存压力之下,甜蜜的爱情和温柔的情谊似乎已销声匿迹,“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2]。伴随爱情坍塌下去的还有亲情,人伦亲情在艰辛的生存面前变得稀薄。《棋人》里有白家兄弟决裂的情节:“只见哥哥白光耀一脸阴沉,坐在饭桌前,手里捧着父亲的遗像……老麻坐上饭桌……就被哥哥从座位上揪起来,劈头盖脸地吃了一记耳光!‘白光荣,今天当着爸的面说清楚,今后我没你这弟弟,你也没我这哥哥!’”
三、处世哲学
底层生活虽然艰辛重重,但寄身其中的人们在千锤百炼中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处世哲学,如同苦海沉浮时紧紧抓住的一块浮木,抵抗风浪侵袭带来的倾覆。“柔弱顺从、不失本性”可以说是丁晨小说底层人物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有言,“弱者,道之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人之生也柔弱……柔弱者生之徒也”[3]。“柔弱”作为一种生存姿态,是在难以抗衡的强大力量面前顺势柔缓自己的身姿,求取更具弹性的生存空间。“顺从”是顺应追随,表现为不做无谓的抵抗牺牲,无意于一时的高低强弱;当生活的山呼海啸已经冲垮了低矮的围栏,顺流而下不失为自我保全的权益之举。在丁晨的底层叙事中,“柔弱顺从”是底层人物疏导生存压力的有效途径。《棋人》中的老麻“是个没有什么理想抱负的人,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几个包子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一盘棋便下出快乐的人生”。在老麻人生最昏暗时期,女友遗弃、兄弟反目,却也靠着下棋无声无息地埋头活了下来;《手》中失去双手的残疾青年“我”对于人生中的不幸只有平静接受,因为苦难的生活甚至不允许过多的情感浪费。正如作家在小说中写道:“日子一天天顺着过,顺着福气和气,顺着善好平安。天底下的人,寻常人,都是这么过。”“要深究,要认真,人是不能活得轻松的。”(《王群有个爹》)丁晨笔下的底层人物虽然贫贱卑微,却并不浑噩无知,“柔弱顺从”是他们从过往遭遇中总结出的经验智慧,是最质朴的生存哲学,是守生之法。“要贵柔,守雌,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4]。
如果说“柔弱顺从”达成了人与外物的相对和谐的话,那么唯有“不失本性”才能成就其内在精神操守。“不失本性”指不被外物迷失了本心,保持心灵本真状态,在世俗社会的功利价值面前秉持自己的衡量标准。尽管底层生活已被人间烟火熏染得灰头土脸,但底层人物心中却有一道悄然流淌未被污染的生命暗河,使他们在柔弱顺从的艰难生存中显示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手》中失去双手的青年最有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的言谈举止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感恩,他平静接受肢体残疾并自谋生路,自有一身不卑不亢的男儿风采;《包围》中的刘手在人生最悲惨的时候也不愿赌棋,面对朋友怒其不争的责问,刘手道出了心声,“不管我这个人怎样,至少在棋面前我是纯净的”。这不是君子固穷的节操,也不是穷且益坚的高标,只是想在物欲的层层包围中守住一块心灵净土,用黑白棋子默默呵护生命的本真。底层人物很难在世俗生活中如~得水,其人生价值也不堪名利财富的衡量,所以于穷困中尚能不失本心才显得尤其可贵。《吴庄驴肉》则从反面阐释了这个命题:农民吴瓜菜通过扮丑扮傻录制了一期美食节目,帮“吴庄驴肉”打开了销路。虽然钱越挣越多,但他每次扮演完粗鄙下作的小丑后总会怅然若失,找不回原来的自己。邻居因为嫉妒毒死了吴家的驴,吴瓜菜也精神崩溃了。《吴庄驴肉》表现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精神世界受到的冲击,老实木讷的农民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被包装成取乐的小丑,底层市民文化粗鄙的一面得到显示。
四、精神突围
丁晨的底层叙事对围棋题材格外偏爱,三篇围棋题材小说(《包围》《败局》《棋人》)展示了三个嗜棋如命的男人与围棋演绎出的爱怨纠结。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自从选择了围棋,其精神世界就与之同生,踏进了自己也难以参悟的命运棋局。与其说丁晨的这三篇小说表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趣味,倒不如说他是想借助下棋探讨底层的精神突围是否存在可能。围棋本是雅趣,于黑白对弈、攻守进退间显出几分散淡悠闲的兴味。但对于下岗失业的落魄棋手来说,鱼龙混杂的棋社和推来拈去的棋子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避难所。小说主人公落魄不堪,整日在或高明或拙劣的棋局中消磨着时光,似乎生活不会再有起色。好在棋道智慧的浸润不仅带来了棋艺的提升,还加深了他们对世理的感悟,寓棋于心、物我两忘才是高手追求的境界。《棋人》中有一段老麻静夜钻研棋谱沉醉其中的意境描写非常精彩,“老麻的影子仿佛一面剪影挂在窗帘上,屋里透出的光线很短,把窗前一小块空地照亮,远处屋檐和树梢上,是月亮的银白色,空气在丝丝地流动。夜色越深,也就显得越发白亮”。深沉夜色里孤单一棋人,老麻在对棋道的参悟中与天地自然合而为一,平添了一股出尘气质;棋盘上的纵横捭阖也自有一段怡然自得的风流意趣和洒脱不羁的性情人生。最艰难的心灵蜕变来自自我否定,最悲壮的精神突围来自舍生入死,刘手、老麻、本浩江虽然棋艺高超,心中却有隐痛,唯有放弃过往才能寻求解脱,无牵挂地走进棋局,才有可能走出棋局。所以当老麻与少年国手一场精疲力竭的搏杀后,“从混沌中钻出来,浑身湿漉漉,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蝶扑棱着翅膀。老麻获得重生,他被自己感动得哭起来。他从没有下过这么惊心动魄的棋局,似乎他这一生都是在等待着这样一局棋”。下棋的人终于从棋盘中突围,从底层生活中突围,从自我世界中突围,从实用生存哲学中突围,攀上了自由精神的峰顶,展开了另一重人生境界。丁晨在围棋题材小说中借用对弈之道营造出一种诗意境界,完成对底层的个性化表述,也完成对底层人物精神突围的文学想象,而“文学之所以成为人类一种伟大而不朽的精神现象,是因为它的湛然深入,保存了对人类灵魂生活的理想境界的想象,或者具体地说,表现了一种纯洁而美好的心意状态和伦理境界”[5]。
不同于当下底层写作的过度苦难化,丁晨的底层叙事显得较为节制冷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其精神领域的关怀上,试***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求答案解决底层困境。丁晨用温情的叙事话语构筑了一个可以提升超越的底层空间,为我们“表述底层”提供了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底层叙事与文学经验[J].当代文坛,2007(4):4-9.
[2]老子.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88-89,99-100,181-182.
[3]鲁迅.鲁迅经典作品选[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185-200.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89-90.
[5]李志孝.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叙述策略[J].文艺争鸣,201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