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蒸笼”考验,“秋老虎”展威。在“火轮杲杲悬中天,下铄大地生青烟”(清黄景仁《苦暑行》)环境中,古代先贤如何纳凉消暑?笔者闲暇穿行于浩如烟海的诗林中,得知古代先贤善于在巧妙利用各种环境,采用各种方式避暑纳凉。他们写下大量有情有景、有趣有味的诗文,那种恬淡闲适的生活跃然纸上。闲读古诗人生动有趣的纳凉诗,不仅可了解古人巧思奇趣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纳凉消暑,还可在闲情逸趣之中增添丝丝凉意。
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古代不少帝王贵族尽管生活豪华奢侈,条件优越,但也免不了身受暑夏之苦,从他们的诗文便可管窥知豹。梁简文帝的纳凉诗曰:“斜日晚VV,池塘生半阴。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落花还就影,惊蝉乍失林。游鱼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枣映疏砧。无劳夜游曲,寄此微吟。”梁孝元帝纳凉诗曰:“高舂斜日下,佳气满栏楹。池红早花落,水渌晚苔生。星稀月稍上,云开河尚横。白鸟翻帷暗,丹萤入帐明。……”杜甫的五言绝句把人们企盼凉风习习的夏夜描写得生动逼真:“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他在《夏季叹》诗中还写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是富有科学道理的消暑妙法。
临水亭榭,荷花池畔,碧波粼粼,轻风阵阵,历来是赏心怡情,纳凉消暑的好所在。喜欢在水亭之中纳凉的唐代诗人刘禹锡专此吟咏:“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宋代诗人陆游在《桥南纳凉》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暑夏月夜,倘徉于碧波荡漾的莲池小径,清风拂面,荷香沁脾,笛声悠扬,这种纳凉方式充满诗情画意,实在令人赞慕。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喜欢在池边乘凉,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上》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细草微风,莲花遮面,幽深而宁静,不禁使人联想到流连于池畔绿荫中那种逸趣盎然的情景。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俨然天然空调世界。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陆希声也有“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唐诗人姚合的五绝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赏景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元代释英的《山中景》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人口稠密,热不可耐。而山林之中荫凉风爽,两相比较,恍若凉热两世界。宋代戴复古《慧力寺避暑》写道:“万松深处坐,六月午时凉。”诗中写出了绿化可以调节气温的作用。暑夏的山洞阴凉宜人,实属消暑佳境。广西阳朔有个碧莲洞,洞内有水,水动生风,吸引古今无数游客来到这清凉世界消夏。有个文人留下独具一格的回文诗:“香莲碧水洞风凉,水洞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洞水,凉风洞水碧莲香。”这首诗顺读倒读都是消暑降温的意境,品读之余顿生几分凉意。山中树茂林密,成了古人纳凉的好去处。
古人消暑纳凉方式多种多样,洋洋大观。宋代梅尧臣喜欢在古寺中纳凉,并写下《中伏日妙觉寺避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居此纳凉品茗,自然烦热全消。宋代诗人真山民喜欢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写道:“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身处有风吹有景赏的山亭,确是远离暑热烦燥的好所在。北宋葛元怀避暑时尤喜写景抒情,他的《夏日》诗写道:“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蝉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诗人在暑夏中欣赏鸣蝉惊飞,喜鹊栖枝,鹭鸟掠水,鱼儿扑腾,暑热顿消于无形之中。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更多的人选择在自家庭院纳凉。白居易的《消暑》写出自身感受:“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广庭,心静生凉,不啻一剂消暑妙方!
宋诗人杨万里则喜欢在夜风习吹,星河半落的庭院中闲步纳凉。他写的《夏夜追凉》广受传诵:“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坡在《送参寥师》中写出“静”在消暑中的作用:“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功,空故纳万景。”宋代陆游《夏日》诗告诉人们面对酷暑要宁神静气:“竹梢露滴惊残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性更无方。”清代诗人江堤的消暑诗写他赏画吟诗的消暑活法:“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枝实画风。风来无质堆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古代消暑纳凉诗也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清代诗人吴嘉纪诗云:“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热里,偷闲一刻是乘凉。”这首绝句诗描写以煮盐为生的贫民受尽盐商盘剥,过着凄苦的生活,有同情心的诗人为此诉诸笔端。
几首古诗,几杯凉茶,细品慢吟,独具消夏解烦情趣。“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一溪流水随荫绿,人立平桥话月明。”这是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另有一首写道:“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从诗中可以看出乡间两老在林边赏鸟、溪头私语,心情悠然自在,精神愉悦爽快。赏读此诗,似感清风拂面,给人以心灵的清凉。无怪乎有诗描绘这等妙趣:“惟就意所适,扇簟消清暇。我心玉壶冰,足抵千金价。”是啊,面对“夏蒸笼”也好,“秋老虎”也罢,不要心浮气躁,要宁神静气,心静自然凉是消夏的千古妙方。古诗人以身感受,以眼细察,以情促笔的一首首别有情趣的消暑纳凉诗,好比一幅幅情趣盎然的暑夏纳凉***和消暑风情画。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消夏纳凉诗,不但给人以读诗生凉、心清神怡的精神享受,而且可发现古代先贤对消暑纳凉、防暑降温这一劳动保护甚为关注,于今而言,仍不失其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