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平台:凤凰卫视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3:30-00:00
#主持人:窦文涛
一张小桌,三人围坐,几杯茶水,信马由缰讨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仅长盛于荧屏15年,还创下上亿广告收入,在风云变幻的传媒业界堪称奇迹。
窦文涛想跟大家聊聊
《锵锵三人行》在第15个年头,主持人窦文涛忽然发现,这15年里自己对女人都没有从一而终,对这个节目倒是坚持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锵锵三人行》王牌嘉宾许子东和梁文道也颔首微笑,各自忆起十几年来与这个节目一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说到底,这档节目更像是知己好友闲聊,竟不知不觉地聊了这么多年,而且越聊越开心,越聊越有味。他们聊自己,聊着身边的大事小情,聊自己关注的时代风云,自己体味的人间百态,同时他们也聊到了观众的心坎里。观众们看到的《锵锵三人行》不仅是新鲜的,更是可亲的,说这是一个难得不“装”的节目。现在的《锵锵三人行》已经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片,是脱口秀节目纷纷效仿的典范,被《新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窦文涛说话的本事最初为人所知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凤凰卫视做一个“60个小时说不停”的节目,6个主持人,只有他从头撑到尾,一口气说了8个小时。之后,窦文涛跟老板刘长乐谈,想做一个脱口秀节目,时为1998年,因脱口秀节目投入少,即使没广告也亏不了什么,这也是窦文涛觉得还能试试看,同时让电视台不会太大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节目开播的前半年,没有一个广告进来,按照凤凰卫视的规矩,这节目要撤了,但是刘长乐觉得他不容易,就把节目留下了。一个月后,广告进入,《锵锵三人行》坚持了下来,而窦文涛也像一股沉潜多年的泉水喷涌而出。
作为一个清谈节目,《锵锵三人行》先天没有千万宠爱。当年录制节目时也是打游击战,与几十个节目共用20平方米的录制棚,节目组也没有固定资产,就连嘉宾坐的3把椅子也不是自己的。人员成本也非常低,窦文涛曾对媒体说,正式在编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在北京负责发通告的助理,半个是同时还要负责《有报天天读》的邹倚天。“他一个月只有十天给活”,其他几个就是实习生。除此之外,邀请嘉宾既不负责往返机票,也不负责食宿,只有少量的车马费。
在节目制作上,《锵锵三人行》也和大多数谈话节目一样,会先设置好话题,给嘉宾分配选题“方向”,但是具体聊天内容不限定,一上了镜头,话题就被放开了。
老朋友聊天还需要准备什么呢?本着这样的心态做节目,镜头似乎只是一个摆设。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最珍惜的就是几个老友在不经意间聊出了自己平时深藏心中但是无以表达的言语,碰撞交流升华出新的观点和体悟。这是脱口秀节目的最高境界,也只能由朋友聊天的氛围造成。
这个脱口秀节目除了许子东和梁文道这两个常客,还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导演、作家、学者、***界及传媒界等,个个阅历丰富,见闻广博。除了这些精英代表还有娱乐明星,甚至农民工。无论是谁,只要出现在《锵锵三人行》的演播厅,必定都被打上真诚与智慧的标签。李敖、王朔、张承志、冯小刚、刘德华、孟广美、查建英、马未都、郎咸平……到了《锵锵三人行》的小桌前所有人一律不装大腕,不玩深沉,不遮遮掩掩。他们一坐下就开始闲扯,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各抒己见,但却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节目是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有时又略显露骨,力求谈话轻松、趣味,同时又不流于庸俗。
嘉宾和主持人的视野和知识决定了他们见解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许子东和梁文道总结,有三种人不能来《锵锵三人行》。太有功利心的、太***治宣传的、太假的,因为他们不要大讲道理,也不希望嘉宾来此证明自己多清高多有风骨多高雅。
坚持创新是节目常青根本
任何一个成功的事物或人,其发展的轨迹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何况是竞争激烈、新鲜节目层出不穷的电视媒体,面对的是娱乐方式多样的社会和本性上喜新厌旧的万千观众。
在《锵锵三人行》发展到2006年的时候,形式一成不变,嘉宾已成固化,观众必会审美疲劳。于是,窦文涛开始建节目组,去北京寻找新嘉宾,想为节目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一切不如预想,北京的人才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嘉宾顾虑重重,很难在镜头面前表现出私人聊天的感觉,朋友的聊天变成了访谈。后来节目做了折中处理,窦文涛每个月两次在香港、两次去北京录制节目。在十年头上的瓶颈期,窦文涛甚至想能不能不做了,但是作为凤凰的品牌,老板一如面对十年前不景气的态度,选择了坚持。这个坚持缔造了《锵锵三人行》的常青根本,节目本身的魅力和内在的品质决定了它的持久力。
后期的《锵锵三人行》用平等话语空间吸引观众,依靠开放的环境和多元的视角,创造更多维度的话语空间。从严肃新闻到日常娱乐再到文化现象,世间百态包罗万象,最终雅俗共赏。比如:“亿万富豪征婚”、“日本的经济强国之路”、“院士造假何为学术”、“张爱玲的小团圆”、 “上班族的生活法则”、“欲望***了减少了”、“炒房价的罪魁祸首”,几千期节目列之不尽,信手拈来的几个话题给人的感觉是,硬新闻软话题凡是与人相关来者不拒,从宏观世界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处处都是人文关怀。
这种话题的全面性吸引了各个阶层、三教九流的观众。在中国90年代尚不及今天这般开放时,《锵锵三人行》在节目中讲黄段子,在中国发展到社会矛盾丛生的近几年它开始谈文化。许子东在15周年特别节目中回顾《锵锵三人行》话题沿革变迁时说:“我们过去的十五年,是中国的GDP从一万亿美金发展到八万亿美金的十五年,社会矛盾、社会繁荣,这个事情太多,你到后来没法回避。”这也许是属于《锵锵三人行》没有言说、不必标榜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
“凤凰,和鸣锵锵”,刘长乐赋予这个节目美好的期许终究是应验了。《锵锵三人行》一炮而红后顺势衍生出了《明星三人行》、《老窦一家亲》、《老窦酒吧》、《文涛拍案》等多档节目,品牌价值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而这个品牌的核心是窦文涛。凭借《锵锵三人行》的成功窦文涛一举获得《新周刊》2004、2006年度“中国电视排行榜”中的“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2004年度《新周刊》“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三名。在2006年,窦文涛以3.2亿的品牌价值位列《蒙代尔》杂志《2006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主持人》排行榜第三名。
小学五年级时有口吃,初中还特腼腆不敢说话的窦文涛在节目中永远是天马行空的思维,主持风格表面上随性,实际上他在把控一种既不蔓延又不熄灭的火候,他打出话题要保证嘉宾能够自由自愿表达,而且能够在他们离题太远的时候转回正题;他不仅要引导嘉宾进入深度思考,而且能够适时调节气氛,保持轻松有趣。
刘长乐曾经评价窦文涛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人做出的节目才能有血有肉,他说,窦文涛表面看是插科打诨,其实是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表面是油嘴滑舌、信马由缰,但是实际上是低调封闭、小心谨慎的一个人,甚至有一点内敛和自卑;表面上嬉笑怒骂、没心没肺、玩世不恭,实际上有情有义、特别规矩诚信。窦文涛在镜头前从来都是个人本色,性情相见,话题百无禁忌,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嬉笑怒骂,引人入胜。这大概就是评论中所说的“窦文涛让中国的电视开始说人话”。
有评价说:“《锵锵三人行》是最不愤怒的节目。这里没有义愤填膺的谈话嘉宾,只有强烈表述欲的主角。《锵锵三人行》不反智、不反信息量、不反世界观,不***。所以,它的智慧是世俗的智慧,是通透的结果。越是俗人,越是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越是把自己姿态放低,越能在这档节目中找到共鸣。”这恐怕是这档节目核心竞争力最精准的阐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锵锵三人行》老友聊天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