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一生创作了20多部小说,其代表作《雾都孤儿》不仅展现了狄更斯卓越的写作手法,而且强烈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本文通过对其作品《雾都孤儿》中贼窝头目费金的出场、费金与塞克斯的对比和对犹太民族的态度,反映了狄更斯的反犹倾向,进而揭示出当时社会对犹太民族的不公。
关键词:狄更斯 费金 罪恶 反犹倾向 《雾都孤儿》
中***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01-02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在这一时期,完成第一次工业***的英国发展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经济繁荣的同时,英国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加深。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疯狂追逐利润,想发横财,并大量剥削工人。工人们工作繁重甚至失业、无家可归,劳苦大众的生活日益艰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金钱、名利和地位所笼罩。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并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伟大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狄更斯在他的作品《雾都孤儿》中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贫苦大众的深刻同情,正如开篇序言所说:“反映严酷的真实。”
《雾都孤儿》不仅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的辛辣和真实,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反犹倾向。小说中每当出现邪恶势力的典型场景时,肯定少不了犹太人的戏份。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最能引发思考的莫过于作者对贼首费金的人物塑造。费金这一形象可谓是肮脏、邪恶、贪婪、虚伪、教唆犯的代名词。他的、教唆儿童、泯灭良知的行为让人难以接受,作者对他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下面,本文分别从费金的出场、费金与塞克斯的对比和对犹太民族的不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费金的出场
从《雾都孤儿》可以看出狄更斯尤为善于描写,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晰、立体、丰富的画面感。首先,作者将费金的出场设定在一个极为肮脏、破败的地方,就连幼小善良、流离失所的主人公奥利弗也认为“从来没见过比这儿更为肮脏或者说更为破败的地方”。阴冷的超市,肮脏的伦敦街,泥泞、污浊的偏僻巷子,破旧、黝黑、凌乱的阁楼上――这样的地方,可以想象要出场的人物一定是与其环境相匹配的。其次,作者对费金的外貌、语言的刻画和作者要描述的人物本质也是十分吻合的。一个枯瘦如柴的犹太老头儿,顶着大团乱蓬蓬的红头发,脸是令人恶心的,大衣是油腻腻的,明明长着一副凶相却还要露着大牙,绅士地向奥利弗打招呼,并伪善地鞠躬握手,说希望有幸和他结为知己。很明显,费金此时的言行举止和他的住处、外貌以及本质显得那么格格不入,所以作者在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的刻画上就给予了很大的讽刺,他的方方面面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甚至连呼吸都让人不舒服。
狄更斯尤其擅长对细节的刻画。他刻意地用红色来描写费金的胡须、头发,由此人们自然而然就会与魔鬼联想到一起。另外,丑陋的外表和内心是难以掩饰的,尽管一再地表现其语言体面、与人亲近、温情尽现,也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的好感,只是暴露其本身的滑稽与伪善,为自己徒增一层罪恶的皮囊而已。费金像招待奥利弗那样,也曾招待过他的那些“得意门生”。那些所谓的“得意门生”都是费金在他们流落街头,已被饥饿和寒冷吞噬多日的情况下将他们俘虏,使他们从此走上一条这样的路。这群已经麻木的孩子的今天其实也是奥利弗刚刚走过的昨天。然而这种行当在费金口中便成了有前途的大事,小孩子出去为他偷盗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晚餐的面包和香肠。这些孩子也就是费金所谓的“知己”,孩子们平时的游戏、谈论的话题更是围绕所谓的工作展开的,面对一切都不懂的奥利弗,费金就用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语侵蚀着他透明的灵魂,污染他纯洁的心灵,恨不得将他身上最后一丝善心赶到九霄云外,最后将他变成一把麻利的工具,为自己所用。屋子里的孩子都是这样被他转化过来的。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东方,人的道德、信仰、善良、良知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惊人的共识,因此,费金对孩子犯下的罪孽是决不可饶恕的,面对这一行径,无人不痛斥诅咒,恨不得将其得而诛之。
二、费金与塞克斯的对比
作者在刻画费金的同时也描述了另一个邪恶的化身――塞克斯。这样无形中与费金形成了一定的对比。比如就他们两个谁更邪恶的问题,的确,他们二人只有谁更邪恶。如果说费金是贼首、教唆犯、守财奴,那么戴克斯就是杀人凶手、冷血动物。姑且不说二者的罪名大小,先看作者分别对二人的描写:外貌方面,费金是骨瘦如柴的老头儿;戴克斯是年约三十五六岁,长得壮壮实实的汉子,腿肚上还有肌肉。语言方面,费金总是一副绅士的嘴脸,尤其是对塞克斯说话时更显得低声下气,这显然是作者的一种讽刺;而塞克斯是骂骂咧咧、肮脏连篇,没有半点同情心,特别是对费金经常破口大骂“一个该死的,有钱的、到处抢劫的、大喊大叫的老犹太……”。对身边人的态度方面,费金利用那些孩子给他做事,同时又供养他们,有时也会有一些辱骂殴打;而戴克斯凶残多疑,其主要对象是南希,面对南希的背叛,他不顾往昔的情感,将其杀死。各自结局方面,经过逮捕、审判、牢狱、绞刑,以及众人的各种对待,费金本人的各种丑态尽显;而戴克斯则是在对以前所犯的罪恶的恐惧中仓皇而死。
从两人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同为恶势力的代表,对费金的描写以及情节安排上作者添加了许多主观色彩,而这些主观态度主要来源于作者狄更斯的反犹倾向,而《雾都孤儿》中费金这一形象是狄更斯反犹倾向塑造的最具典型的代表。作者几乎用尽了刻薄、嘲弄、鄙夷的笔墨,不惜将费金脸谱化,使其在众多饱满的形象中略显一面化。我们在读这部作品时,“犹太佬”之类的词随处可见,再加之与塞克斯这一恶棍的对比,更使得费金多出一重小丑的角色。狄更斯对费金的刻画是作品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将其反犹倾向表达淋漓尽致的地方,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
三、对犹太民族的不公
与其说是作者狄更斯对犹太人的偏执与歧视,不如说是当时社会对其的排斥与迫害。反犹倾向与反犹主义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其最初原因在于基督教对犹太人的仇恨,认为耶稣是被犹太人迫害致死的,犹太人也是从上帝的选民沦为弃民的。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犹太人客居世界各地,被各国尤其是欧洲大国的***治经济势力所利用,不断地召回、压迫、残害,甚至屠杀,原来的宗教排斥逐渐演变为种族歧视。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屈辱磨难,具有无上智慧和顽强生命力的民族。但由于宗教排斥、***治利用、经济利益,使得多数犹太人客居他乡,***治地位低下,不得不从事商业、贸易、金融等职业来保全自身。而且由于犹太人掌握大量的社会财富和资源,使得人们倾向于把犹太人与金钱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主观地赋予他们唯利是***、贪得无厌的形象。这样的社会现状也反映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如乔叟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斯各特的《艾凡赫》等,都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一样,写尽对犹太人的偏见与不满,使得这一种族在文学的真善美中毫无立足之地,从而犹太人无论是在物质世界还是在精神世界里都在夹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说,狄更斯并不是严格遵循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的原则来反映,而是从种族立场出发,存在犹太人生来就有恶魔般的品性,不应该属于人类文明中一员的传统偏见。
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极具文学价值。但正如作品中反映的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不仅是对犹太人的不公,更是对这一种族的歧视。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面貌,但文学作品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在,也要承担对社会进行正确启迪和引导的社会责任,所以作家的作品有责任指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帮助社会上的弱者,引领社会思想动态。
参考文献:
[1]查姆・伯曼特著,冯玮译.犹太人[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查尔斯・狄更斯著,黄雨石译.雾都孤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摩迪凯・开普兰,黄福武,张立改译.犹太教:一种文明[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