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制度范文精选

货币制度篇1

在金或银本位制下,由于锚下得直接,易于观察,不容易滥发货币,因此币值相对稳定。在没有现代银行制度的时代,由于没有办法像今天这样通过收放银根调节货币量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因而也必须使用能够自发调节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的金或银本位制。在金或银本位制下,如果商品金银的价值相对货币的价值下降,那么人们就会用金银铸造货币;反过来,如果商品金银的价值相对货币的价值上升,那么人们就会溶解货币重新获得商品金银,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可以自发得到调整。能不能有效调节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如何调节,这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货币制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关系经济的成败得失。

古代中国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权,由于缺少金、银、铜贵金属,不得不大量使用纸币。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纸币发行容易,回笼就困难了。这些***权经常处在通胀和通缩的交替困扰之中。因此统治者不得不频繁地以新币换旧币,以小额换大额,回笼货币来治理通货膨胀。许多历史学者认为以小换大、频繁换币是统治者腐败敛财。殊不知,这是在缺少贵金属,又没有现代银行制度的条件下回笼货币、治理通货膨胀的必然选择。当然,这些***权面临的情况也说明金或银本位制也有缺陷,那就是如果经济快速增长,货币量容易出现不足。而且作为本位的金或银大量外流可以导致很大伤害,而随着经济发展,需要巨额的金或银储备,这也是浪费。

不太严格的金或银本位制,其实更多地是一种盯住金或银的货币制度。例如20世纪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就是这样的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货币不再是用本位物品铸造而成,可以通过收放银根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本位物品的办法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本位物品的总量相对于社会总财富的比例越来越小,任何单一物品相对于货币总量来说都将变得微不足道,这无可避免地使本位物品具有资产的性质,其价主要受预期、不确定性、投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天然具有频繁波动、过度波动和“随机行走”的特性。这样,假如完全依靠调节货币量来维持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那么这样的调节必定不仅频繁,也一定剧烈,为经济所不能承受。所以,在该货币制度下必须拥有一定的本位物品储备,并不能全部摆脱严格的金或银本位制的局限。

金或银本位制的局限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壮大,假如选择用商品做锚的话,那么一定要选择一篮子商品,并且这个篮子的商品种类要适当的多。道理在于:其一,任何物品都有价格变动,一是因为相对需求变化而引起的,二是普遍的通货膨胀引起的,但要把两种效应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于是就要最大程度地让篮子内的商品相互对冲来过滤掉相对需求变化的效应。其二,假如篮子中的物品种类太少,那么篮子物品就容易被人炒作,价格容易大起大落。这样,就不得不大量储备篮子物品,用增加或减少锚物品的办法来协助维护货币与锚的比价。

盯住一篮子商品,这成为货币制度的必然选择。与金或银本位制度相比,该制度锚下得当然要间接些,货币稳定性相对要弱一些。不过如果货币***策能够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商品的比价关系,那么货币稳定是可以保证的。问题在于,在该制度下容易用货币***策去实现就业、国际收支等其他经济目标,不容易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商品的比价关系。是的,盯住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即是赋予中央银行单一的稳定货币的职能的制度。毫无疑问,这有赖于中央银行具有高度的***性。进一步讲,这是需要基本***治制度作保障的。所以,这制度不会成为所有国家的最优选择。而且在这制度下,汇率将自由浮动,这也是要考虑的。

说过了,虽然当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法定货币制度与盯住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存在重大区别,但主体上还是一种盯住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二者之区别在于货币***策是专注于坚守货币与一篮子商品的比价关系,还是同时服务于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多重经济目标。要知道,货币之所以举足轻重,是因为它是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是货币的首要功能。货币***策一定要以货币稳定为首要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假如有空间的话,才可以利用货币***策实现别的经济目标,而且货币***策不可以频繁地用于实现货币稳定之外的其他经济目标。今天,让全球经济受到重创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就与美国频繁和不恰当地用货币***策实现货币稳定之外的其他经济目标有关系。绝不是说多印钞票就能创造就业、就能影响真实利率、就能推动社会繁荣。如果我们同时让货币***策服务多重经济目标,那么就是给货币下了多个锚。张五常讲得好:“一只小艇在大海中下了锚,狂风暴雨之际在海面浮动。一锚必须,但多锚可使小艇沉没或粉碎。”“货币***策应该限于稳定货币价值,提升减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其他不要管。失业、不景、财赤、战争等,要用货币***策之外的其他方法处理。同时兼顾经济的其他事项,不容易稳定币值。”

盯住一种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是另一种替代选择。这制度安排的好处,是下锚直接,不容易滥发货币。而且在这制度下,汇率固定,因而无疑稳定。当然,既然收获了汇率稳定的好处,那么就得承担国内价格和工资作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变化的代价。在这制度下,还需要有适当的外汇储备,用来维护货币与锚的比价关系,这是由于锚的资产性质、锚本身的稳定性不足所决定的。而且这制度也容易招致被盯住货币国家的不满,引来摩擦。再者,该制度需以一些国家、以一种或者一篮子商品为锚作前提,总不能所有国家都采用这样的货币制度。

币值稳定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内价值稳定,也就是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二是对外价值稳定,也就是汇率稳定。选择盯住一种商品或者一篮子商品的货币制度,无疑以对内价值稳定为优先考虑;选择盯住一种货币或者一篮子货币,无疑以对外价值稳定为优先考虑。严格来讲,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乃是一个铜钱的两面,应该一升俱升,一降俱降。但为什么货币对外稳定和对内稳定常常出现偏离,甚至成为一种两难的选择?答案在于:货币的对内价值是用商品和劳务来标示的,而货币的对外价值则是用另外一种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来标示的。货币是资产,后者是用资产来标示货币的价格。我们知道,资产会受到风险和预期的影响,价格具有过度波动的性质。这就是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发生偏离的原因。

货币制度篇2

从明代中后期,由于银本位制度的施行,刺激了工商业的发达,主要体现在贸易量的扩大和远距离商业的发展9。首先是明代官俸银支、“一条鞭法”的赋税折银的实施,加强了明朝社会的货币化和商业化程度,刺激了长途贩运和国内贸易的发展。明代中后期,国内已有晋商、徽商、潮商、陕商等“十大商帮”,茶叶、丝绸、盐、铁、烟叶的转运贸易繁荣,商路不仅遍布国内,还形成“茶马古道”等商业遗迹,蔓延至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与俄罗斯贸易的“茶叶之路”十分发达。经长期的发展,中俄贸易、中国与中亚的贸易,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鼎盛。其次,国际贸易在欧美地理大发现和白银全球流动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由于欧美新大陆的发现和主要欧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崛起,中国大陆扮演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入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对外贸易兴盛,与东亚之间的“朝贡贸易”,中菲贸易、中日贸易、中英贸易都很发达,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另一方面,贸易的发展促使国内物美价廉的丝、茶、瓷器、手工业品、铜钱、药材、蔗糖、香料等土特产源源不断输往国外,而中国国内对白银币材的缺乏导致了白银的大量流入。解释白银大量流入原因的文献不计其数,但大体有彭信威(1954)的“贸易结算”说,滨下武志(2009)的“朝贡”说,彭慕兰(2003)的“商业利差”说,彭慕兰、弗兰克(1999)的“资本利差”说10。总体来说,白银的大量流入是由于在明清对内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利差和资本利差导致资本追逐的结果,白银的大量流入反过来又极大促进了中国商业化和货币化程度,带动了工商业乃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进步,明清商业经济的兴盛景象得以徐徐演绎封建社会经济的最后巅峰。

银本位货币制度确立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货币制度变化势必引起与货币有关的金融业的变化,银本位货币制度的确立带动了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演变。首先是金融信用工具的发展。明清由于白银货币的渗透,在日常工商贸易中,金融信用工具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市场普遍流通的有堪称宋代“飞钱遗意”11的明清会票,有银号、钱庄发行的钱票、银票,有民间用于转账流通的兑帖、期帖、上帖、拨兑等,据说这些金融票据的信用“与现钱无异”。金融信用工具的革新,是货币工具发展的直接结果,而货币工具的发展很大程度应归因于银本位货币制度的建立。其次表现为金融业务的扩大和深化。典当、存放款、代客保管、铸造和兑换等金融业务先后出现并有很大发展。以典当业为例,由于明代以后商人因参与大宗贸易而势力崛起,明代的典当已经由***府或寺庙投资,改为商人资本投资为主12。典当的业务范围涉及了商人平民日常生活的各类私有财产、金银器物甚至“囤当米谷”,蔓延到比较大宗的工商业经营。清代中期以后,南北方的典当业由于资本雄厚经营范围已经超出典当本业而兼营放贷。明末钱庄和银铺兴起,同样是由于白银充当货币后,银钱兑换和白银熔铸、保管、兑换的需求所致,随着商业货币化提高和钱庄银铺业务的扩大,清代中后期钱庄和银铺的业务逐渐扩大到存放款、签发钱票银票、进行银钱汇兑、金银买卖,甚至代办***府捐纳13。票号也在同时期产生,依靠晋商的商业网络主营白银汇兑,并一度发展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明清金融机构。第三,银本位制度下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网络的建立。在明清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下,尤其是在银钱复本位这样独特的货币制度之下,当铺、钱庄、银铺、镖局、票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信用体系,发挥着繁荣工商业、支撑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当铺以经营典当为主,兼营兑换、保管、存放款、汇兑等业务;而钱庄、银铺始以货币保管、兑换为主业,明末转为存放款、汇兑为主业;镖局以押运为主业,以汇兑、保管为辅;票号以汇兑为主,并兼营存放款、兑换、保管业。各金融机构之间,分工不同而各自***经营,有的以行业会所为依托,有的以同乡彼此联络,各业各号之间是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清代中后期,尤其19世纪50年代前后,主营汇兑的票号在所有的金融机构和网络中,依靠自身的经营有方和渐与清***府密切的关系脱颖而出,逐渐在当时的金融体系内部发挥支柱作用,它汇兑公款、组织借款、代办捐纳、汇解税饷,俨然成为清***府的“大管家”。

票号在当时金融业的组织定位和功能

从本质来说,货币也可以看作是票据和支付凭证,宋代的飞钱就是由“公据”演化而来的,“公据”即取款凭证。明代则出现了用于异地汇款使用的“会券”或称“会票”,其形质与现代汇票已经比较接近,采用异地支付汇兑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汇票的金融属性得以加强,客观上要求由固定的金融机构签发、承兑,依靠其信誉广泛流通,从工商业中成熟起来的票号承担了这一重要职能。票号被刻上山西的烙印,源于晋商。山西商人是较早从事对俄贸易的商人团体,晋商通过从闽、浙、两湖贩运茶叶到蒙古、俄罗斯,或从俄、蒙及少数民族地区带来马、牛、毛皮等货物并与内地的烟叶、杂货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开辟了恰克***、张家口、归化等当时重要的内陆口岸14。可以说,票号是在晋商贸易和信用票据发展的基础上,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矛盾的产物15。时至清代,满清皇室在入关以前就模仿中原铸造铜钱使用,入关后推行银钱平行本位,“银与钱相为表里,以钱辅银,亦以银权钱”16,但实质上仍推行银为主的货币制度。而商业发展使往来汇兑成为市场上的常态,票号成为专门进行长途汇兑银两、承兑汇票的机构。票号在金融业务和金融关系上与钱庄(钱铺)、银号、当铺、镖局等金融机构连结网络,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业务上,票号主营汇兑、借款和存款三种,存款方面票号需要依赖钱铺的保管功能,有说“一票号每通四五家之钱铺,而结合为之保管银锭”,钱铺会对此项保管制定很低的费率,体现对同业的支持17。票号与银号之间的业务往来主要在捐项上汇兑方面,即通过票号汇兑上捐银两的兑现以完成从汇兑到取现的过程,实质是银号承担了票号的现金出纳角色。在与钱庄的业务联系上,票号分支机构众多,而钱庄遵循本地经营的原则,所以一般情况下“本地之事钱庄任之,各省间之事票庄任之”18。在与诸金融机构的关系上,票号常常出资本支持与己有关而即将倒闭的钱庄、钱铺,以使自己的业务链条安全、完整。这种彼此依赖、相与为业关系下的金融体系,为银本位货币制度框架下经济发展和运行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如此,票号更主要地承担了货币信用提供者的角色,票号发行的票据主要有汇票、银票、钱票、小票等几种。由于信用卓著,票号签发的票据完全可以在不兑换的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流通。如广州票号发行的银票可以流通,而银号的银票却不能流通19。

银本位货币制度的衰退对原有金融体系的破坏

由于贸易往来的需要和外国商人银元兑碎银以获利的动机,从清初开始西方的银元就开始流入国内。鸦片战争前,外国银元的流入对我国货币流通产生很大影响,首先是日常结算中钱票的使用被大幅取代,人们更喜欢用银元结算;其次银元以“元”为货币单位,一定程度造成银两结算的被动局面。外国银元在国内大量流通,也为经销银元的外国银行入主中国铺平了道路。截至甲午战争,英、法、德、日四国在香港和上海设立的银行共有14家20。到1913年,外国在华银行共21家,分支机构达125处21。正如李宏龄22指出:“至于外国银行,渐将及于内地,所有商家贸易,官绅存款,必将尽力所夺,外人之素习商战,则非我所能敌”23。除了银元流通和外国银行入华,对票号冲击更大的是外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最先受到打击的是中国的制钱制度。太平天国时期,云南滇铜难以运出,铸钱因材料缺乏时铸时停,产量下降。铜钱的走私也非常严重,后来又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朝廷通过制钱减重和滥发纸币度过危机。最终造成由机器铸造的铜圆替代铜钱。辛亥***前后,外国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数量就已经达到一个高潮,形形色色的纸币有地名钞、***用钞、兑换卷、银票、银元钞等名目。一开始外国银行发行的钞票基本上是可以兑换银元的,因此取得了不错的信誉,但随着流通日广,发行量的增加,对华剥削的深化,兑现逐渐成为空话。据单年度统计,1910年花旗银行发行纸币23.3万美元,1912年麦加利银行发行74万镑纸币。辛亥***前后发行纸币的银行还有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日管)、大清户部银行等。纸币的大量发行,使传统存、放、汇的金融业务被银行垄断,广泛流通的纸币使市面流通的银元、银两的使用大为减少,票号主营的汇兑业务大幅缩减。19世纪末叶,票号在官商银行、外商银行和蓬勃兴起的私人银行的夹击下,已经摇摇欲坠。1904年—1907年,票号面临改革重组的重压,但由于自身的落后性和保守性而错失良机。辛亥***以后,振兴票号已无计可施,加之国内金融机构倒闭风潮的影响,票号这一辉煌百年的金融机构轰然坍塌。显而易见,银本位的货币制度才是票号的生命之源。票号从源起、兴盛到衰亡的生命周期,折射出银本位货币制度从确立、发展、成熟到衰落的发展变化。随着传统货币制度的衰灭,票号的历史使命已然完成,其退出历史舞台也在情理之中。

货币制度篇3

【关键词】货币锚;“一篮子物品”;实物锚

巴曙松、杨现领(2011)在《货币锚的选择与退出:对最优货币规则的再考察》中对什么是最优的货币规则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1)货币不可无锚,而锚的选择取决于网络外部性;(2)不同的“下锚”规则本质上决定了货币***策工具和***策目标的界定;(3)对较高的外汇储备和适度的资本管制为一国“货币锚”有序退出提供了条件。于慧君、邱长溶(2009)在《货币***策名义锚的选择分析》中认为鉴于我国维持汇率锚的成本不断增加,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模糊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界限,且货币乘数不再稳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降低,货币供应量目标不再适合我国,因此,通货膨胀目标称为我国货币***策名义锚的可能选择。张五常(2009)将传统的本位制与前国家******的货币***策相结合,在***府机构不需要储备篮子内物品的前提下,以一篮子物品作为“货币锚”。张丹《中国有锚货币制度可行性分析》中针对张五常提出的“货币锚”,从我国经济环境的角度对这一制度构想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在现阶段而言可以考虑在继续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基础上,尝试性引入盯住一篮子物品的货币***策作为模拟参考,在保证人民币相对稳定的目前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若有实际的结果证明其可行性,则逐渐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扩大被肯定范围,从而过度到全面采用人民币盯住一篮子物品,所有汇率自由浮动的***策。

1.“货币锚”的定义

货币的基本用途在于降低交易费用,历史发展表明:稳定的货币制度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锚。“货币锚”又可简单分为两种:实物锚与信用锚。最稳定的货币制度就是金本位制,因为实物锚的价值受到实物的供给和需求对比。缺陷就是受到实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而以信用为本位的货币锚,例如美元或欧元,则货币锚价值的稳定程度受到相应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影响,如果超过了市场上的需求量,就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

货币***策名义锚是为了明确货币***策的目标,给市场一个参照的标准,从而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IMF根据各国的货币***策和汇率***策实践对名义锚进行了分类,包括:汇率名义锚,即一国央行随时准备买卖外汇资产以保证汇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波动区间之内;货币锚,即央行运用***策工具达到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货币供应量目标即成为货币***策的中介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即央行事先宣布中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值,并通过制度承诺来保证目标的实现。Mishkin和Adam(1997)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货币***策的经验来看货币***策名义锚主要包括汇率目标、货币目标、名义GDP目标和通货膨胀目标制等。

2.“货币锚”的类型

本文主要讨论四种锚:黄金、汇率目标、货币供给量、一篮子物品。

(1)金本位制:一国及世界货币供给量必须受到“黄金锚”的约束。

参与金本位制的国家组成一个固定汇率区,各国汇率仅在一个极小范围内波动;各国家固定的守住本国的“黄金平价”并且依黄金储备量自动调节货币供给量;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和价格水平的参照作用于所有国家;“支出效应”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府的***策目标是固定黄金平价,采用的***策工具是: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的调整和汇率的控制。

国际“黄金锚”对称地为各国货币***策施加了一个共同的约束,使国际汇率水平和物价长期稳定。是历史上最稳定的货币制度。但是该种制度受到黄金存量的分布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被淘汰。尽管如此,个人认为“黄金锚”的这种特性依然值得我们在选取将来的“货币锚”的时候加以考虑,努力寻找具有类似特性的新对象。

(2)汇率目标:

汇率目标是指将本币和通常作为主要贸易伙伴的锚定国货币的汇率固定在某一点或某一区间。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实际汇率的变动不大,国内的通货膨胀最终会接近锚定国水平。这种货币制度是以固定汇率为目标,该固定汇率可能是单一货币,也可能是一篮子货币以一种汇率平价固定。另外,此处的固定汇率还包括硬盯住和软盯住。硬盯住顾名思义是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而软盯住通常被称为“中间汇率制度”。他们的区别点在于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不同。固定汇率制是包含国际收支自我调节机制的货币规则,软盯住则是要保有一定的货币***策***性,还要实现国内的其他目标,央行会在市场进行冲销来抵消外汇市场产生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汇率目标的优势(要求央行具有很高威信,因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经济体系的均衡要求一国货币***策被动地适应国际收支的变化。这样一来,实施固定汇率货币规则的国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策受国际收支状况左右;二是财***预算平衡。):①汇率目标作为锚可以通过把本国的通货膨胀率与锚定国挂钩,可以控制通货膨胀;②对货币***策有促进的作用: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汇率目标会促使货币***策紧缩,反之,则放松货币***策。

汇率目标缺陷:根据三角不可能定理,在固定汇率制、资本流动和国内货币***策三者之间,一国只能达到其中的两者。另外,Obstfeld和Rogoff(1995)指出,汇率目标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资本的高度流动使得对钉住货币的投机性攻击异常频繁,汇率目标盯住国极易遭受货币的投机性冲击诱发金融危机。如1992年的欧洲汇率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货币制度篇4

唐王朝建立后,较有***治眼光的统治阶级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1] 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与此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绮、缣、?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

就货币制度本身而言,存有明显的缺陷:多元的货币形态不但必然会造成其内部复杂多变的比价问题,容易引起货币流通的混乱,而且与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和排他性是相矛盾的。马克思指出:“两个排斥其他一切商品的商品,彼此也是互相排斥的……全部的历史经验总结起来不过是这样:凡是两种商品依法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事实上总是只有一种商品保持着这种地位……而其实也只有估价过高的那种金属才起着价值尺度。”[2] 又说:“价值尺度的职能同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不相容的”。[3] 钱帛兼行制乃是多种商品依法充当货币,造成了法币的多样化,其内部的矛盾冲突自然更加剧烈。

不过,货币制度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问题,对发展中的不足应历史地看待,不宜苛求。如所周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一定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该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货币形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经历的由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定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作为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即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又对该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反作用:货币制度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则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这一货币理论同样适合于作为我们研究唐代货币制度的指导思想。从有唐一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来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有其适应小商品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时候,也有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阻碍作用的时候。

唐王朝建立在亡隋的废墟之上。初期,社会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水平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既有多种实物货币,又有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从而较好地适应了小额商品交易的需要。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随着贞观后期,尤其是高宗、武后及玄宗时期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逐渐暴露出其落后的一面。首先表现在绢帛作为货币因体大物重、不便分割、难于运输储藏等缺点开始不受市场欢迎,绢帛作为货币的职能趋于衰退,商品交易趋向喜欢使用更高一级的铜钱作中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铜钱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营铸币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造成了流通中铜钱短缺的日益加剧,又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铜钱的私铸和滥铸,造成了物价波动、货币流通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混乱,对国家财***制度造成威胁,使唐***府大伤脑筋。唐***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绢帛受到市场排挤和铜钱短缺,说明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水平。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从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兼行向全部金属货币改进提高的客观要求。从当时铜矿资源有限,官铸铜钱效率不高,甚至赔本,铸币总量不多,无法满足市场对金属货币的需求来看,借鉴汉代以金为上币铜为下币的历史经验,及时起用贵金属金银作为主币,以铜钱作为辅币,改行金银与铜钱相结合的主辅币的货币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最好的办法。但是,由于错误落后的货币思想的影响,唐代统治阶级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主动地调整货币制度,而是采取了极力维护钱帛兼行制度的多种措施,结果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良好的货币流通的客观要求得不到满足,与落后的货币制度间的冲突日趋激化,成为中唐以后,特别是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王朝是以法律、财***、行***等的综合手段来极力维护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的。为了叙述的条理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概其要。

其一,力保绢帛的货币地位,法定绢帛等实物与铜钱兼作货币,并鼓励优先使用实物货币 。开元二十年(732)九月,玄宗颁《令钱货兼用制》,云:“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见钱,深非道理,自今以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法罪之。”[4] 开元二十二年(734)十月,玄宗再颁《命钱物兼用敕》,规定:“货币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以后,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5] 贞元二十年(804),德宗“命市井交易,绫罗绢布杂货与钱兼用”。[6] 元和六年(811)二月,宪宗制曰:“公私交易,十贯钱以上,即须兼用疋段,委度支盐铁使及京兆尹即具作分数,条流闻奏。”[7] 太和四年(830),文宗诏令:“凡交易百缗以上者,匹帛米粟居半。河南府、扬州、江陵府以都会之剧,约束如京师。”[8] 明确规定钱物兼用,物优钱先。除这些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外,唐王朝还运用财***办法维持绢帛等实物的货币职能,防止其作为货币而贬值。如开元六年(718),“出太府钱五万贯,分于南北二市,平价买百姓间所卖之物堪贮掌官须者”。[9] 又如元和八年(813)四月,宪宗颁敕“以钱重物轻,出内库钱五十万贯,令两市收市布帛,每端匹估加十之一”。[10] 元和十二年(817),宪宗又颁《平泉货敕》,内云:“近缯帛转贱,公私俱弊,宜出见钱五十万贯,令京兆府拣择要便处开场,依市价交易,选清强官吏,切加勾当,仍各委本司先作处置,条件闻奏,必使事堪经久,法可通行。”[11] 用***府购买的方法来调节市场绢帛供需,保持绢帛价格。力度更大的是,唐后期还出台实施了“虚实估”的物价***策,确定绢帛等实物的“虚估”,力***提高它们的市场价格,竭力维护其货币职能和货币地位。

其二,确保官营铸币的垄断地位。唐王朝对此最为重视,举措最多。一是制定了铸币官营、私铸非法的法律,严厉打击私铸滥铸,通过货币立法,规定铸币权乃国之特权,不准私人染指。与之配套的还制定了禁断私自买卖铸币材料、禁断铸造铜器及禁断恶钱等的多项法令,全力保障币制统一,保障官营铸币不受侵害。其详见前文唐代铸币的***策及经管部分。二是运用财***手段收取恶钱。这是对不能完全禁断私铸滥铸的补救措施。如高宗“显庆五年九月,敕以恶钱转多,令所在官为市取,以五恶钱酬一好钱”,由于“百姓以恶钱价贱,私自藏之,以侯官禁之驰,高宗又令以好钱一文买恶钱两文”,[12] 加大收取力度。到仪凤四年(679)四月,高宗又“令东都出远年糙米及粟,就市给粜,斗别纳恶钱百文。其恶钱令少府、司农相知,即令铸破。其厚重径合斤两者,任将行用”。[13] 到开元七年(719)二月,玄宗“敕太府及府县出粟十五万旦粜之,以敛人间恶钱,送少府销毁”。[14] 开元八年(720)六月,又颁《官收恶钱诏》,针对收市恶钱不彻底的情况,要求“须抬估价,百姓情愿出恶钱一千文,计秤满六斤,即官以好钱三百文博取,无好钱处,依特估折布绢杂物,每季终,各令随近送纳铸钱,仍申主者堪会”。[15] 天宝十一载(752)二月,从宰相李林甫之议,再颁《令所司收换恶钱敕》,“命有司出粟帛及库钱数十万缗于两市易恶钱……期一月,不输官者罪之”。[16]

其三,保持铜钱的流通数量。唐王朝对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认识较为明确,认为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多少与货币购买力成正比,与物价成反比,持传统的机械的货币数量说。为保持流通中必要的货币数量,唐王朝采取了五项主要措施:

一是尽力增加官营铸币,增加货币投放量。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于宣润等州置钱监”。[17] 代宗大历四年(769)正月,准关内诸道铸钱使第五琦之请,“于绛州汾阳、铜源两监,增置五炉铸钱”。[18] 德宗建中元年(780)九月,准判度支韩洄之请,“于商州红崖冶洛源监置十炉铸钱”。[19] 贞元九年(793)正月,准盐铁使张滂之议,允许天下铜山任人开采,所得铜材由官府买断,充作铸币之用。[20] 宪宗元和三年(808)五月,准盐铁使李巽之议,“于郴州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21] 同年六月,宪宗颁《禁采银坑户令采铜助铸诏》,令五岭以北采银户转而采铜,“助官中铸作”。[22] 元和六年(811)二月,准河东节度使王锷之请,诏“于蔚州置五炉铸钱”。[23] 次年二月,诏度支司量支钱三万贯,以充蔚州铸钱之本。[24] 武宗会昌灭佛,并省天下佛寺4600所,令诸州诸镇利用毁佛所得铜材铸币自用。

二是禁止私人蓄钱过量,防止钱币退出流通领域。贵族官僚、富商巨贾、州府藩镇大量囤积铜钱,造成了钱币流通量的减少,加剧了通货紧缩。唐王朝对此酝酿并出台了禁止蓄钱过量的法令。元和三年(808)六月,宪宗“诏以钱少,欲设畜钱之令,先告谕天下商贾畜钱者,并令逐便市易,不得畜钱”。[25] 到元和十二年(817)四月,宪宗颁《禁私贮见钱敕》,曰:“近日布帛转轻,见钱渐少,皆缘所在壅塞,不得通流。宜令京城内自文武官僚,不问品秩高下,并公郡县主、中使等,下至士庶、商旅、寺观、坊市,所有私贮见钱,并不得过五千贯。如有过此,许从敕出后,限一月内任将市别物收贮。如钱数较多,处置未了,任于限内于地界州县陈状,更请限。纵有此色,亦不得过两个月。若一家内别有宅舍店铺等,所贮钱并须计用在此数。其兄弟本来异居曾经分析者,不在此限。如限满后有违犯者,白身人等,宜付所司,决痛杖一顿处死。其文武官及公主等,并委有司闻奏,当重科贬。戚属中使,亦具名衔闻奏。其剩贮钱,不限多少,并勒纳官。数内五分取一分充赏钱,止于五千贯。此外察获,及有人论告,亦重科处分,并量给告者。”[26] 正式出台了禁止蓄钱过量的法令。到文宗太和四年(830)十一月,敕:“应私贮见钱家,除合贮数外,一万贯至十万贯,限一周年内处置毕;十万贯至二十万贯以下者,限二周年内处置毕。如有不守期限,安然蓄积,过本限,即任人纠告,及所由觉察,其所犯家钱,并准元和十二年敕纳官,据数五分取一分充赏。纠告人赏钱,数止于五千贯。应犯钱法人色目决断科贬,并准元和十二年敕处分。其所由觉察,亦量赏一半。”[27] 重申元和十二年之法令。

三是禁止铸造铜器,防止铜材他用,尤其禁止销钱铸器,防止铜钱锐减。代宗大历七年(772)十二月,“禁天下新铸造铜器,唯镜得铸,其器旧者听用之,不得货鬻”,[28] 规定除铸造铜镜外,不得再铸造其他铜器,先前已有的铜器亦不得买卖获利,保障铜材用于铸币。贞元九年(793)正月,德宗重申大历之制,“禁买卖铜器,天下有铜山,任人采取,其铜官买,除铸镜外,不得铸造”。[29] 贞元十年(794)六月,针对禁铸铜器不力,铜器市场价格过高,德宗又“诏天下铸铜器,每器一斤,其直不得过百六十,销钱者以盗铸论”,[30] 试***从另一方面限制铜器铸造。宪宗元和元年(806)二月,“以钱少禁用铜器”,[31] 加大打击力度。元和七年(812)五月,宪宗颁《禁销钱铸器诏》,曰:“今以后诸州府有请以破钟再铸,宜令所在差人监领,不得令销钱毁器,别有加添。”[32] 继续加大管理力度。敬宗“宝历初,河南尹王起请销钱为佛像者以盗铸论。大(太)和三年,诏佛像以铅、锡、土、木为之,饰以金银、?石、乌油、蓝铁,唯鉴、磬、钉、?、钮、得用铜,余皆禁之,盗铸者死”,[33] 对销钱铸佛像量刑加重,出台了死刑。到太和八年,“禁铜器,官一切市之”,[34] 仍坚持了高压***策。

四是禁钱出境,防止铜钱外流。如德宗贞元初,“骆谷、散关禁行人以一钱出者”,[35] 防止铜钱由陆路流失境外。宪宗元和四年(809)六月,“禁钱不出岭南”,[36] 防止铜钱经广州、交州等外贸口岸流失境外。

五是不得不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承认并实行了除陌和便换的钱币流通形式,以缓解通货之不足。除陌又称欠陌、垫陌,指每千文铜钱中除去若干文,而仍按千文计价。唐中叶以后,这种方法由民间交易开始使用,是解决通货紧缩的一种应急变通手段。唐王朝最初对此是禁止的。贞元九年(793)三月,德宗颁《禁欠陌钱敕》,规定“陌内欠钱,法当禁断”,并命“自今已后,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察送官,如有容隐,兼许卖物领钱人纠告,其行头、主人、牙人重加科罪”。[37] 宪宗元和四年(809),重申贞元九年之制,“京师用钱缗少二十及有铅锡钱者,捕之”。[38] 但是屡禁不止,到穆宗长庆元年(821),不得不承认除陌为合法。是年九月,穆宗颁《定钱陌敕》,云:“泉货之义,所贵通流。如闻比来用钱,所在除陌不一,与其禁人之必犯,未若从俗之所宜,交易往来,务令可守,其内外公私给用钱,从今以后,宜每贯一例,除垫八十文,以九百二十文成贯,不得更有加除及陌内欠少。”[39] 便换亦称飞钱,大概产生于宪宗时。《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载宪宗元和初年,“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是商人与地方藩镇州府及诸***诸使间的一种钱币信用汇兑,是为解决钱币长途运输困难由商人发明的,有助于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唐王朝对此最初亦行禁断之策。元和六年(811)二月,宪宗敕令“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40] 但引起了严重的钱币积藏。次年五月,准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使之请,出台了允许商人到三司便换,每便换千钱加饶官中百钱,同时禁断其他一切变换的***策,试***由三司垄断便换行业。这一***策因其不公平遭到了商人的普遍抵制,同年七月,只好改行“与商人敌贯而易之”的等额便换***策,[41] 后来,便换制一直被沿用。

货币制度篇5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演变;金本位制度;关键货币国

一、近代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1.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即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系列共同标准、国际协议、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由此产生的协调机制的总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下,一国的货币汇率、国际收支等已经不是一国单独决定,而是各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各国经济***策难以协调,会导致金融业的震荡,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2.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是为世界贸易支付清算和国际金融活动提供统一的运行规则,协调汇率,使得世界各国的交易结算有标准可依。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最早的金、银本位制到现在的牙买加协议漫长过程。

现代货币制度与金融安排起源于地理大发现,由于英国的殖民,带动世界各角落的贸易往来频繁,加速了现代化金融业的成长。之后英国出现了金融***,金融***为随后的工业***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当今国际货币制度的蓝本。欧洲各国及美国,它们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也引领着金融货币制度的演变,霸权博弈和夹缝中求生存成为国际货币金融史的映照。在货币制度演变过程中,成王败寇,发达国家总是统领着不发达国家的货币制度,这是国际经济秩序的本质。发达国家确定了这一制度安排,又主导着这一制度的运行。

二、金、银本位制度到牙买加协议

1.金、银本位制度的形成

近代以来,中国、俄国、英国等大多数国家几乎都采用了以金、银等贵金属为货币体系的制度。

在中国,明清之后几乎都以银本位为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认为,中国银本位制的确立是由于永乐皇帝大量发行纸币增加国库收入,由此形成的通货膨胀导致纸币的消失,白银逐步成为主要货币;同时,郑和开辟的海上贸易航线也为白银运输创造了条件。在明代,制除了民间贸易对白银的使用,***府的税收和官俸也多以白银支付。明正德以后,官吏的俸给十分之九用白银,十分之一用铜钱。嘉靖以后,白银在中国币制中是主要因素,各种铜钱都是同白银发生联系,规定比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于是各种租税都使用白银折纳。可见,白银是当时明朝的主要货币主体,不论民间还是***,均以白银作为其主要交易和流通方式。在清朝,由于贸易往来频繁,再加上外国银币的流入,银钱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

俄国最早也是以银币为主,当时的卢布是用欧洲的三马克银币改铸而成。1810年,俄国沙皇决定实行银本位,所以当时***货币是银卢布。但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建立的银本位制由于卢布在国际市场上的贬值不得不宣告崩溃。在1897年之后,俄国开始建立金本位制。

由于银币的泛滥,使其在英国也迅速贬值,为制定一种更加合理的流通货币,英国委派牛顿(Isaac Newton)任英国皇家铸币厂厂长,对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关系进行重新计算,由于牛顿的一个计算错误,把黄金对白银的价格确定的过高,使得被低估的银币逐渐趋于辅币地位,甚至不再流通。未曾想到,牛顿的一个错误,竟让英国确立了近代以来的世界通用的金本位制度,并且在这个制度中收益颇丰。工业***之后,英国掌握了世界贸易的大权,其他国家和民族都及其推崇英国,把这个国家及其黄金本位制看作自己货币制度的蓝***予以效仿。在1868年之后到一战间,几乎所有大国都从白银货币制或者复本位制转向了金本位制。

2.虚金本位制度

一战前夕,各帝国主义为了备战,加紧对黄金的掠夺和储备,使黄金的流通受到严重限制,加之不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的商品输出减少,导致金币自由无法自由兑换,这直接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一战后,世界各国实行了一种虚金本位制度,它盛行于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1922年,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此种制度。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大危机,加之黄金缺口仍然存在,20世纪30年代,虚金本位制度也宣告瓦解。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其间形成了英、美、法三大国为中心的三个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三大集团以各自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同时展开了世界范围内争夺国际货币金融主导权的斗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3.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美元霸权

由于二战主战场在欧洲,太平洋以西的美国未受到太大的战争打击,这给了美国一个“大发横财”的机会。在二战中,美国大量借债给英法德等国,导致上述国家在战后依赖美国经济和美元货币。当欧洲大陆的主战场还在炮火连天、厮杀不绝的时候,为了就战后金融新秩序达成共识,44个国家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形成了美元本位制的新货币制度。

4.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美元霸权并没有带来世界货币制度的和平,美国从1950年代起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宣告瓦解。在这之后各国相继实施了自由化的经济***策和浮动汇率,直接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并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1976年,世界各国齐聚牙买加,在牙买加会议上,经过对黄金和汇率的讨论,最终建立了沿用至今的牙买加协议。

三、现行货币制度的弊端及未来启示

1.关键货币国能够以发行货币的方式掠夺他国财富

在《牙买加协议》之后,就没有一国货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目前,在各国经济活动中,主导的货币主要是美元、欧元等。但这些货币又被称为信用货币,其并不如金本位制货币体系稳定,信用货币的使用,常常可以让这些国家为弥补财***赤子而超量发行,易言之,美国可以通过印钞来购买他国辛苦生产的产品,变相的掠夺他国财富。

2.无本位制会导致金融局势的不安定

现行国际货币制度是无本位制,即没有真正的世界货币,但无本位制也有其弊端。各国没有了价值尺度,汇率极为不稳定。币值不稳定不仅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主要是五种国际通用货币,由于汇率的频繁波动,不仅影响到外贸和资本活动,而且使他们的储备和外债问题更加复杂。

3.现行货币制度的启示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谋求一种更为合理的货币制度,如1999年欧洲建立欧元区,在区域内实行统一发行的货币;拉美地区也在实行美元一体化,甚至在中亚阿拉伯地区也有其可以通用的货币。由此可见,在很难达到建立一种通行世界的货币制度的情形下,各区域联合体制定自己的区域货币未尝不可。欧盟的良好发展给了亚洲国家启示,随着中日韩三国在贸易往来更为密切,合作建立一种在东亚地区甚至包括“四小虎”、东南亚国家通用的货币制度或将是一种选择。亚投行成立之后,亚洲的投资开发,必将相应带动地区货币的流通,由于中国是亚投行主导国,不排除人民币将来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通用货币的可能。金本位制虽然已经废除,但也绝不能轻视黄金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丹尼・弗格森[英]著,高诚译.《货币崛起》.中信出版社,2009.

[2]宋鸿兵著.《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

[3]安格斯・麦迪森〔英〕著,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

货币制度篇6

在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焦瑾璞看来,货币制度的变迁应该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策和制度调控等几个方面的发展来透视。从建国到现在,货币制度发展始终肩负着“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双重使命。

计划经济时期的通胀应对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是新中国货币制度建设的开端。

1949年是人民***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年,财***支出猛烈增加,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来弥补赤字。这一年中,曾多次出现程度不等的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稳定通货成为这一时期最关键的问题。

为了稳定币值,必须统一人民币的发行、集中使用和灵活调拨现金。

时任***务院副***兼财***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领导***务院财经委员会于1949年10月颁布了《关于建立发行库的决定》,据此我国建立了人民币发行库系统。

1957年人民银行将一些外资银行、商业银行、包括民族资本都纳入到人民银行的大一统体制下。焦瑾璞认为,这期间最大的特点就是统一货币、统一金融制度、统一国家银行的体系。建国初期建立的货币管理制度,奠定了我国货币管理制度的基础。可以说60年来,我国实施的货币管理,都是在建国初期货币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与完善。

不过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回忆,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货币体系也面临诸多挑战,最突出的大概是在1958年、1959年“***”时,因当时很多基建项目开始启动,导致财***支出跟当年的财***收入不吻合。为弥补财***缺口,人民银行开始增加发行人民币,钱多了商品没有相应增加,随之出现“隐性的通货膨胀”。“在计划体制下,物价没有变化,鸡蛋总是五分钱一个,但常常买不到,因为钱比货多。”周其仁介绍,后来为解决这种问题,在***的主导下,中央开始回笼货币,于是出现了很多***府主导下的高价点心、高价饭馆,之后物价开始趋于平衡。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货币制度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之后,货币制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时期。

财***向中央银行透支时期从改革开放到1984年,这段时期因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对于货币发行有所放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让农民修养生息,国家实行价格倒挂,就是说,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城市卖的农副产品价格,当时老干部补发工资、平反冤假错案占用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于是财***出现赤字。与此同时,基本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弥补财***赤字,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人民银行又采用老办法——超发货币。于是,物价上涨的压力又开始逼近。

焦瑾璞回忆,那时候在央行内部流传着一种“笼中虎”的说法。因超发货币,储蓄存款上涨幅度很大,业内普遍存在担忧,只要存款进入市场,就会形成通货膨胀,当时有人把这部分存款形象地称之为“笼中虎”。不出所料,1983年,中国发生新一轮通胀。

此轮通胀之后,中国的金融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打破大一统体制,1983年9月,***发文决定从1984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制度。在此形势下,资金需要多种多样,中央相应成立多种金融机构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在此时成立,随后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相继成立。可以说,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基本上是1986年到1996年这10年产生的,金融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焦瑾璞回忆,当时大家对金融发展认识不足,误以为金融就是把资金集中起来运用出去,没有用出去就不对。所以在机构“猛”建立的同时,处处经济过热,处处突规模,最终导致物价上涨。在1983年后,中国经济分别经历了1988年、1993年两次通胀。究其原因便是金融系统运作资金过热,货币发行过多。

自1987年之后,人民银行提出管规模,但是年年突破规模。那时候,焦瑾璞每次写文章,总会提到“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年年如此,年年都控制不住。原因很简单,金融机构成立之后要发展,就需要多放贷款,导致经济过热。当时的口号叫做储蓄立行,凡是金融机构发展目标都是先抓存款,有存款才能发放贷款,而且很多都是高息存款,最高年利率达到12%。”焦瑾璞说。

为了回收80年代初期多发的货币,从1989年到1991年,中央***府实行了严厉的控制***策,就是控制基建规模,控制投资规模,消化多余的货币。据周其仁介绍,那时的经济增长率非常低,增长率只有1%-2%.两三年过后,过度发行的货币回收基本完毕。在此情形下,***开始南巡,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焦瑾璞回忆道:“此后又出现了新一轮经济过热,中央发文件要求各个单位都搞三产。”为了响应号召,当时南方一些银行就把贷款额度全部发光,然后跟中央银行要钱,倒逼中央银行放款,于是中央银行也开始放款,1993年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加了60%。

“这样下去肯定会翻车。”有人警示道。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当时管理层也都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1993年7月1日,朱基副***亲自兼任人民银行行长,在3年之内,朱基把cpi从24%降到了3%以内。两年后,也就是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财***出现赤字再也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自此,货币发行一定要跟经济增长保持平衡这个原则在制度上最终落实下来。财***向中央银行透支时期自此结束。

整顿金融机构

开闸放松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货币制度从建国初期“大一统”的控制到逐渐放松,第一次放松是改革开放到1994年间金融机构贷款的放松,而第二次放松则是在1994年之后,在焦瑾璞看来,这段时期的主题便是“整顿金融机构,开闸放松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1994年,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确立。中央银行开始进行大区行的改革,实行垂直统一管理,***务行***统一管理,目的就是要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这段时期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乱”,即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焦瑾璞回忆道:“在治理整顿的同时,不能把金融管死,此时资本市场便得以发展,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间接融资解决。”因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形势所需,1992年,***成立证券管理委员会,下设中国证监会监管市场,由刘鸿儒任***。

在焦瑾璞看来,如果1984年到1994年经济发展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话,那么从1992年开始,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之前的货币***策调控是直接调控的话,那么到了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控制后,***策调控完全转向了现在的间接调控。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银行于1994年1月1日《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宣布进行外汇并轨。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币和美元实行固定比价。起初2元左右的人民币换1元美金,之后大概是5.7元人民币换1美元,而实际市场上8元到10元人民币才能换1美元。***汇率人为高估人民币币值。

1993年第一次汇改就是把过去人为高估的本币币值主动降低,通过改革将当时外汇汇率的双轨制合二为一。当时外汇汇率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府规定的外汇市场,大概是5元多人民币兑换1元美金;另一个则是外汇调剂市场。为鼓励企业创汇,***府允许创汇的企业可以自己留成20%,这些企业就把自己用不了的外汇放到调剂市场交易。因有很多人都要买美元,所以美元的价格就水涨船高。调剂市场上的美元价格是市场供求形成的价格,通常比***汇价高30%到40%,后人民银行参照市场汇价,决定***汇价靠拢市场汇价,一夜之间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贬值30%多。之后,因受市场自发调控,汇率又逐渐回升并趋于稳定。

外汇并轨最大的意义在于,由固定汇率制转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而从货币制度变迁的理论层面来看,自此外汇真正被划为影响货币制度的因素之一。

巩固完善期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货币环境收紧的同时,市场化程度随之加深。2002年,金融体制改革提出四大专题,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二是农村金融改革,三是汇率制度改革,四是金融监管。

如今,这些变革还都在进行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进入新世纪,为了应对开放的市场,我国货币制度更加稳健,也更加有规则。货币***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逐渐加大。

2008年的10月8日是个可以载入金融史的日子。几乎在同一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等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均对外宣布下调基准利率,向市场注入更多流动性。

这是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应急之举。其中,中国的作用格外显著。与欧美经济在银行流动性紧缩下依然深陷负增长泥潭所不同,2009年上半年,我国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策等金融调控手段,使新增银行贷款多达7万多亿元,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信心,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在各国经济普遍低迷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使我国经济增速达到7.1%,率先实现回升。

货币制度篇7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监督机构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根据宋涛的《***治经济学教程》可知,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或有组织地对国际收支及其调节、汇率决定及其选择、国际储备及其构成等方面所作出的安排或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当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之间的***策措施如何相互协调配合,以使各国公平合理地承担调解的责任。

2.汇率决定及其变动。一国的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应如何决定和变动,一国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成他国货币等。

3.汇率制度及其选择。一国的汇率制度应该是固定还是浮动,各国***府都应该做出选择。

4.国际储备资产及其构成。一国采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及怎么确定国际储备的规模和构成来满足国际支付和调节国际收支的需要。

(二)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首先实施,以后西方各大国纷纷实行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宣告崩溃。金本位制采取过三种形式:一是金币本位制,即以金币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二是金块本位制,即以黄金作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量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三是金汇兑本位制,即将本国货币间接的与黄金连接的金本位制。

2.布雷顿森林体制。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从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且保持固定汇率,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美国连年出现逆差,美元大肆泛滥,美国***府无法承诺外国用美元互换黄金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崩溃。

3.牙买加体制。1976年《牙买加协定》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次修正案》正式确立了牙买加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承认浮动汇率制度的合法化,即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情况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增加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推行黄金非货币化。牙买加体系形成后,对维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和推行世界经济继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更加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各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多元化的国际储备大大减少了基础通货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国际收支的调节采取多种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办法,除了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汇率变动外,还通过利率机制、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动以及债权债务、投资等因素来调节国际收支。

二、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弊端

(一)汇率波动较大,极不稳定

充当储备货币的主要是美元,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的国际收支及经济发展状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汇率的稳定。由于汇率波动频繁,汇率风险增大,这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汇率可以自由浮动,也加快了外汇投机活动,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尤其是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产生动荡,一容易受到别国经济的牵制和影响。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缺乏的相应的调节机制

在国际经济中之间,经常会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其调节的主要手段就是一国国内***策、汇率调节和国际融资调节。由于汇率机制无效,利率机制可能引起负效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不能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收支不平衡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因而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趋严重。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防范意识薄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浪潮、近年来世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这一切使得资本跨国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建立一个严密的、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国际监管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但是,目前的监管机制较为松散,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割据状态,缺乏行之有效的协调和合作。风险管理方法和金融危机预警防范机制很不健全。

三、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弊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需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有如下几方面。

(一)建立稳定的汇率制度

在美元是主要储备货币的前提下,建立一种稳定的汇率协调制度,使汇率波动不那么剧烈,同时也让其他国家的经济可以平稳的发展。

(二)建立合适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长期发展下去,对本国的经济都会有不利的影响。因而,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知,当国家出现逆差时,使用紧缩的货币***策,当国家出现顺差时,使用扩张的货币***策。当然,也可以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进行调节。

(三)建立健全国际货币制度的监督机制

一个好的制度要想很好的执行下去,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监督机制却形同虚设,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因而,需要改革,健全监督制度,以保证货币制度更好的推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宋涛.***治经济学教程(第八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货币制度篇8

1货币***策与财******策的一般作用

货币***策主要包括信贷***策和利率***策。从总量调节出发,可以把货币***策分为3种基本类型:一种类型是松的货币***策,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第二种类型是紧缩性货币***策,能够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对控制物价有利,但对投资和短期内经济发展有制约作用;第三种类型是中性货币***策,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状况不产生影响。财******策包括国家税收***策和财***支出***策两方面。财******策也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一种类型是扩张性财******策,主要是减税和增加财***支出,有利于投资。减税使企业和公众持有的货币增加,增加支出规模则直接扩大需求。但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类型是紧缩性财******策,即增税减支。增税使企业和公众可支配的利润和收入减少,减支则直接减少***府需求,但对投资不利。第三种类型是中性财******策,财***收支保持平衡,对社会总需求是中性影响。

2货币***策与财******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

货币***策与财******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由于它们本身固有的特点,二者都有一定局限性。无论是货币***策调节还是财******策调节,仅靠某一项***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没有两者的配合,单个***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有必要使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

货币***策与财******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在于:

(1)财***与银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银行和财***在资金往来与对再生产过程的资金供应以及财***证券的发行、银行利率的调整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的变动必然影响另一方的变动,客观地决定了货币***策和财******策必须作为统一的整体运作才能发挥比较理想的效果。

(2)货币***策和财******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具有互补性。这在客观上要求两大***策必须协调运用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不同类型***策搭配的利弊分析

3.1松的财******策和松的货币***策松的财******策是指通过减税和扩大***策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策是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来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这种组合的***策效应是财***和银行都向社会注入货币,使社会的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扩展,对经济活动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组合只有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社会经济中存在大量未利用的资源时采用。如果没有足够的闲置资源,这种组合将导致通货膨胀。

3.2紧的财******策和紧的货币***策紧的财******策是指通过增税、削减***府支出规模等抑制消费与投资,从而控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策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这时,货币当局加强回收货币,紧缩银根,压缩社会总需求;***门压缩财***支出,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社会货币量。这种双重压缩使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明显减少,社会总需求得以迅速收缩,从而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

3.3紧的财******策和松的货币***策紧的财******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这样,就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如果货币***策过松就难以控制通货膨胀。

3.4松的财******策和紧的货币***策松的财******策在于刺激社会总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这种***策组合的效应是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会积累起大量的财***赤字。

4货币***策与财******策的协调配合

4.1两大***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这种平衡不仅要求在总量上实现供求平衡,而且要求在结构上也达到供求平衡,而结构的均衡与否取决于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协调。货币***策和财******策对总量和结构的平衡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二者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一般说来,货币***策调节的侧重点在总量平衡方面财******策的侧重点在结构协调上,二者需要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目标。

4.2两大***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不单纯是指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快或产值有多高,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两大***策协调配合的成功与否也应以此为标准,不能片面地以速度或产值的高低来衡量两大***策的实施效果。

4.3两大***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性在我国,由于货币***策和财******策的调节领域、调节对象、调节目标、调节过程均有所不同,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二者既需要互相支持,又需要保持相对的***性,以加强调节效果。一般来说,货币***策调节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调节对象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调节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总量,调节过程长;而财******策的调节主要在分配领域,调节对象主要是纳税人和财***支出的对象,调节的目标是财***收支的总量与结构,调节过程短。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两大***策不能简单互相等同或相互取代,而应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二者虽有差别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一个***策的调节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对另一***策的调节效果发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到相互间的影响,加强彼此间的支持和配合。

4.4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策的搭配运用采用哪一种组合方式,取决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透彻分析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科学地搭配货币***策和财******策,是进行有效宏观调节的客观要求。

在这里,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合国情是十分重要的。

2009年,我国面对出口的严重萎缩,***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做出了实施以增发国债、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刺激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策,同时配合宽松的货币***策的“组合拳”,有效地使国民经济回升向好,达到了“保八”的目标。

5结语

同煤集团作为国有特大煤矿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坚定“三新”发展思路,打造低碳绿色新型能源基地。立足市场,以国家宏观经济***策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家财税、金融和投资***策;趋利避害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的道路;树立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建设产业多元,低碳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同煤,实现集团公司“做强同煤,造福员工”的战略目标是变化的,随r的增加而按一定规律减小,即n1是r的函数。

在轴线处,折射指数最大,即n1(0)=nmax;而在纤芯与包层的交界处,折射指数最小,即n1(a)=n2。这样,可根据n1()r的不同,将纤芯分成若干层,如***5所示。

设有一条射线以入射角φ射向端面A点,进入纤芯后,由于纤芯中的折射指数是从nmaxn2(由大变小),因此光射线相当于是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此时射线应离开法线而折射,而纤芯中各层的法线都是垂直于界面的,因此光射线应有如***5所示的轨迹。当到达rm后,射线几乎与轴线平行,而后又由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光射线又将变为靠近法线而折射,这样即形成一条按周期变化的曲线。

由此可得出结论:在非均匀光纤中,是靠光的折射原理将光射线集中在纤芯中,光射线的轨迹不再是直线,而是一条由折射形成的曲线,不同轨迹的折射曲线又和轴相交,向前传输。

3光纤的传输损耗

光波在光纤中传输,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光功率逐渐下降,这就是光纤的传输损耗。光纤每单位长度的损耗直接关系到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的长短。

形成光纤损耗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光纤本身的损耗,也有光纤与光源的耦合损耗以及光纤之间的连接损耗。

光纤本身损耗的原因主要有吸收损耗和散射损耗2类。

①吸收损耗是光波通过光纤的材料时有一部分光能变成热能,从而造成光功率的损失。造成吸收损耗的原因很多,但都与光纤材料有关。对于超高纯度的石英光纤来说,在1.55μm附近有损耗的最低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货币制度范文精选

学习

三国故事中孙尚香的人物形象

阅读(17)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主要是对三国故事所蕴含的思想以及文化意义的研究和对男性英雄的关注,对于书中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则关注得少之又少。孙尚

学习

鉴别高潜人才的科学方案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鉴别高潜人才的科学方案,内容包括高潜人才测评结果如何理解,构建高潜人才的选拔标准。科学的继任发展计划是指通过建立系统化、流程化的体系来评估、发展和保留企业内部的高潜人才,创建内部优秀人才储备库,形成持续而稳定的人

学习

怀瑾握瑜·修身明礼

阅读(20)

大漠孤烟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壮美神州,美丽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她的美,体现在万里江山隽秀,她的美体现在千年文明生辉。是什么,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是德行,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

学习

普通话与方言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与方言,内容包括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普通话与方言之争。近年,随着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南方一些省市媒体与百姓就方言与普通话的存留与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新周刊》一位主编曾说:“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这

学习

朱玮:铁路科技的探索者

阅读(30)

在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他紧密结合铁路工作实际,围绕铁路安全生产、运输经营等各方面,努力完善铁路局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全局技术创新,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就是这位现任济南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的朱玮,在普通的

学习

强调句型考点揭秘

阅读(110)

强调句型是高中英语中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高考重要考点之一。其基本结构为:itis/was+被强调的部分+that+其他成分(当被强调的部分为人,且在句中作主语时,可用who)。所强调的部分可以是主语、宾语或者状语,但不能是定语或谓语。原句是现在时,强

学习

四款下一代防火墙横向评测

阅读(16)

2011年,《计算机世界》第24期曾刊登封面文章《竞速下一代防火墙》,在国内媒体中首先提到:下一代防火墙产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时隔一年有余后的今天,这种概念定义的差异依然存在。而与一年前不同的是,推出下一代防火墙产品的厂商越来

学习

银河系成因推理研究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银河系成因推理研究,内容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类比推理,银河系的结构的成因。文章通过对宇宙氢云、恒星、行星结成分和结构的研究,以现代宇宙观测中的诸多发现为依据,参照科学家们提出的多个成因假说,沿着星球间原子转化和星球逐级

学习

埃文·斯皮格尔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埃文·斯皮格尔,内容包括埃文斯皮格尔人品,埃文斯皮格尔出轨。2月2日,经营社交软件Snapchat的公司Snap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文件,计划融资30亿美元。文件显示,IPO后,Snap联合创始人兼CEO埃文・斯皮格尔将自降年薪至1美

学习

泡沫铝的应用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泡沫铝的应用,内容包括泡沫铝的优缺点,泡沫铝的制作方法。泡沫铝作为优良的新型材料,通常具有优秀的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以及可回收性。它以其性能稳定且适合于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包括吸声

学习

冒险家约翰.罗德史蒂芬斯

阅读(14)

立于库库尔坎玛雅建筑群问,玛雅文明传奇性的再现,使我对美国冒险家约翰・罗德史蒂芬斯肃然起敬――1839年前,在欧洲殖民者的眼中与历史话语权里,美洲的原住民只是野蛮人,没人相信他们曾经建立过成熟灿烂的文明。为了探索茂密森林里的拉丁美洲

学习

路桥隧道施工地质条件探析

阅读(18)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多年施工经验,主要就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地质评价等进行了阐述。关键词:隧道;地质条件;评价;建议Abstract: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authorconstructionexperienceformanyyears,andmainlytunnelconstructionofgeologicalcon

学习

淡淡的花香耐人回味

阅读(13)

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说,总会把我们带入一种纯美自然的意境当中。写乡村,山、水、树木、花果这些重要的元素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物质类的东西不会成为主角,在文学作品中,它们只能充当道具、衬景,是故事铺垫与发展的材料,是人物情感的寄托。在这

学习

电网合解环操作运行分析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电网合解环操作运行分析,内容包括电网解环技巧,电网的合环与解环。为了确保重要用户不间断的用电,需要提升城市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配电网有着数量众多的变电站与线路,它的网络接线经常发生变化。管理人员难以实时了解系统的

学习

浅析制度建设五大要素

阅读(21)

一些管理者谈及制度建设,总是拿出一套套制度汇编展示成果,却不知制度的文本建设仅仅是制度建设工作的一小部分,再多的制度文本,若不能行之有效,也是毫无用处的。制度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要管用、可行。本文对制度建设的五大要素进行了分析。关

学习

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内容包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从哪一年开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死亡有丧葬费吗。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我国农

学习

我国股票上市制度改革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股票上市制度改革,内容包括股票的上市制度有哪些,a股上市制度改革。证券市场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许多的发达国家确实如此,但是在中国,并非如此。要想使证券市场充分反应国家经济,就必须拥有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

学习

完善银行间债市做市商制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完善银行间债市做市商制度,内容包括做市商制度对沪深股票的影响,银行间债券做市商名单2019。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更好地发挥做市商市场流动性提供者的作用,将令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得更广阔的发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之间的“

学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及其实现形式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及其实现形式,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制度基础。[提要]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从建国初期的物质匮乏、基础薄弱到现在21世纪的全方位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我国不断追

学习

养老金制度改革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养老金制度改革,内容包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养老金制度改革趋势。一、我国养老金制度运行的主要矛盾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我国养老保障基本目标模式选

学习

电力法制度体系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电力法制度体系,内容包括电力规范国家标准制定总结,电力法规定原则。摘要我国电力法的立法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拟在探索性地概括出我国电力法的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电力法修订的主要方向及内容,对相关制度的系统构建

学习

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内容包括以系统论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实施细则。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