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南方一些省市媒体与百姓就方言与普通话的存留与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新周刊》一位主编曾说:“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这样的评论似乎有些偏激,但却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普通话与方言在某些地方的语言地位。
随着南方一些省份率先提出“保护方言”的命题,“保护方言”也成为今年两会各地代表、委员的热门话题。北京***协委员提议,在公立幼儿园开设北京方言课程;上海人大代表则建议,建设上海方言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作为方言的另一种传承形态,这两年,方言类新闻节目在各地广泛出现,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开始在电视上、电台里,操着“乡音”评说新闻。在一些南方方言区诸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的地方电视台都出现了方言播报新闻的情形。大有方言与普通话同台对垒的气势。这股“方言保卫战”的浪潮在南方蔓延。
而近年来“广州电视台要取消粤语播音”的传言也引发了大众对粤语的存废之辩。近日,苏州某论坛上一篇名为《在公司一不小心嘴里蹦出几个苏州话,饭碗就没了》的帖子,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眼球。该公司向员工颁布《禁讲方言令》,理由是为了融洽同事间的关系。讲方言该不该罚?公司真的有权以此作为解雇的理由吗?不少网友纷纷发帖表示:“上班期间还是说普通话比较好。”但是对于不说普通话就要被罚,网友们则觉得有些小题大做。苏州的宋律师表示:“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公司不能以此理由开除员工。”
对普通话和方言的讨论中,观点主要分成两派。
保护方言派:我国有方言,涵盖了所有的地域。方言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魅力自不待言。美国语言学家前两年得出结论,几乎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从世界上消失。方言也是一样,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甚至沦为语言学意义上的“化石”是大势所趋。
作为原生态的语言,方言是语言的土壤,也是普通话植根的土壤。方言中有许许多多来源于生活的生动鲜活的东西,是普通话替代不了的。中国文学的代表著《红楼梦》、《水浒》等作品中就融入了许多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红楼梦》中的方言作为一份活生生的历史资料,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对汉民族语言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对各种方言地域分布情况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中写到:“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纳福”是河北保定方言,接受祝福的意思,作为问候语。北京人艺演出老舍的《茶馆》,语言特别有味,其实,这部戏说到底是一部北京的方言话剧,有一些对白,即使会说普通话的上海人、广东人也听不懂的。
方言也是一个人与故乡连系的情感纽带。不论你走到天涯海角,听到乡音,就知道是故乡人,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到了一个新地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会有一种陌生感、孤立感。这种由语言建立的情感,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每一种方言都是地方文化底蕴的结晶,如沪语是海派文化的载体,包括丰富的海派文化价值,是上海本土最典型的非遗财富,是上海人日常交流的工具、上海文化精神的体现。南京话节目《听我韶韶》的主持人吴晓平说:“用的是方言,说的是身边事,老百姓自然爱看。方言代表着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与当地人的思想情感是契合的,这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方言节目。”
推广普通话派:由方言产生的前提条件看,有方言的地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封闭,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交流工具才比较纯正;而没有方言的地方说明该地历史上你来我往交流频繁,相互间文化融合实现得好。“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怎么就要给人强加一项“可耻”的罪名呢?耻从何来?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粤语存亡”之争,人为放大了粤语与普通话的矛盾对立,过度地解读粤语的存亡去留,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媒体误导,更是一种伪文化保护主义。
这一派认为说方言的坏处很多,如在单位:一不利于团结。几个同事一起说方言,周围同事很可能听不懂,于是会产生距离感,也容易引起猜测。二容易形成“朋***”。在沿海制造类私营、三资企业中,常常会以“同乡”为旗帜形成一个个“帮派”,什么安徽帮、四川帮、湖南帮……而方言对于这些小圈子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凝聚作用。三有损单位形象。试想如去两家单位办事,其中一家全体员工都说普通话,另一家说什么方言的都有,大家会有什么感觉?肯定觉得前者比较正规。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语言文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虽然各地的文字书写大体一致,但方言作为地域人文的产物却千差万别,语言的多样性从一个侧面彰显出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上班时间说方言到底行不行呢?新华网调查最新结果显示:50.2%的网友选择在公共环境应该说普通话,仅3.62%的网民选择在公共场合说方言。还有些民众认为:普通话和方言都应该会说会听,它们是缺一不可的。调查结果表明国人在处理普通话同方言之间关系时,已经形成成熟理性的心态。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詹伯慧教授说:“我一直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让方言消失,就算在上世纪50年代‘推普’最雷厉风行的年代,国家的语言***策也是这个立场。”要让方言区的人民从只说方言的单一语言生活过渡到‘普通话+方言’的双语生活,两种语言并存并用、各司其职。爱护自己的母语是一种本能,但倘若由爱护发展到排斥、拒绝其他、唯我独尊,那又是文化本位主义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大。
普通话的推广提倡的只是在公共场合,例如执行公务、举行会议、进行教学、新闻宣传时,就要多用普通话,便于大家相互沟通,避免因语言隔阂产生误会。如广东全省方言众多,假如开会不用普通话而用广州话,潮州人、客家人都无法听懂,也无法发言,那怎么办?广州市***协***苏志佳对“推普废粤”之争给出了***说法——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弘扬岭南文化的过程中,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可以相得益彰。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言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戏曲、音乐、饮食等息息相关,而且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向来是***和***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共中央***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也告诫:“岭南文化不要断送在我们手里。”
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不是“非此即彼”。推广普通话,是要实现“语文现代化”;而“保卫”方言,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这种争论的背后实质是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融合的问题。其实,无论是“推广普通话”、还是“保卫方言”,其背后都是对当地文化保护不力的担忧。中山大学刘教授认为,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但文化建设差强人意。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北风南吹,粤语及其文化正逐渐退出主流,不再成为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年轻人不再以说粤语、带港台腔为时髦。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优越感不复存在,这场争论也就应运而生。
在正确看待这场争论的同时,大家也需要看到,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员流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方言正面临着退化甚至消亡的危险,地方传统文化有离人们渐行渐远的趋势,这确实也值得人们深思。
(本刊综合)